原理是:当伺服电机寻找原点时,碰到原点开关,马上减速停止,以此点为原点。这种回原点方法无论是选择机械式的接近开关,还是光感应开关,回原的精度都不高。受温度和电源波动等等的影响,信号的反应时间会每次有差别,再加上从回原点的高速突然减速停止过程,就算排除机械原因,每次回的原点差别在丝级以上。
扩展来源:
回原点时直接寻找编码器的Z相信号,当有Z相信号时,马上减速停止。这种回原方法一般只应用在旋转轴
,且回原速度不高,精度也不高。
此种回原方法是最精准的,主要应用在数控机床上:电机先以第一段高速去找原点开关,有原点开关信号时,电机马上以第二段速度寻找电机的Z相信号,第一个Z相信号一定是在原点档块上(所以可以注意到,其实高档的数控机床及中心机的原点档块都是机械式而不会是感应式的,且其长度一定大于电机一圈转换为直线距离的长度)。
找到第一个Z相信号后,此时有两种方试,一种是档块前回原点,一种是档块后回原点(档块前回原点较安全,欧系多用,档块后回原点工作行程会较长,日系多用)。以档块后回原为例,找到档块上第一个Z相信号后,电机会继续往同一方向转动寻找脱离档块后的第一个Z相信号。
一般这就算真正原点,但因为有时会出现此点正好在原点档块动作的中间状态,易发生误动作,且再加上其它工艺需求,可再设定一偏移量;此时,这点才是真正的机械原点。此种回原方法是最精准的,且重复回原精度高。
参考资料来源:知网—基于注塑机械手的原点回归方案的改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伺服控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电复位
回原点的原理基本上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伺服电机寻找原点时,当碰到原点开关时,马上减速停止,以此点为原点。这种回原点方法无论是选择机械式的接近开关,还是光感应开关,回原的精度都不高,就如一网友所说,受温度和电源波动等等的影响,信号的反应时间会每次有差别,再加上从回原点的高速突然减速停止过程,可以百分百地说,就算排除机械原因,每次回的原点差别在丝级以上。
二、回原点时直接寻找编码器的Z相信号,当有Z相信号时,马上减速停止。这种回原方法一般只应用在旋转轴,且回原速度不高,精度也不高。
三、此种回原方法是最精准的,主要应用在数控机床上:电机先以第一段高速去找原点开关,有原点开关信号时,电机马上以第二段速度寻找电机的Z相信号,第一个Z相信号一定是在原点档块上(所以可以注意到,其实高档的数控机床及中心机的原点档块都是机械式而不会是感应式的,且其长度一定大于电机一圈转换为直线距离的长度)。找到第一个Z相信号后,此时有两种方试,一种是档块前回原点,一种是档块后回原点(档块前回原点较安全,欧系多用,档块后回原点工作行程会较长,日系多用)。以档块后回原为例,找到档块上第一个Z相信号后,电机会继续往同一方向转动寻找脱离档块后的第一个Z相信号。一般这就算真正原点,但因为有时会出现此点正好在原点档块动作的中间状态,易发生误动作,且再加上其它工艺需求,可再设定一偏移量;此时,这点才是真正的机械原点。此种回原方法是最精准的,且重复回原精度高。
我们是这样设置的,机械原点是根据你的需要自行设定的,一般会有传感器之类的,当满足条件(传感器亮)时,程序中执行mov
k0
d1840(这里需要注意,d1840不是固定的,你参考三菱plc的用户手册,每对高速脉冲输出的y都有对应的d寄存器,这个要跟你给伺服电机发脉冲的点对应)。这样就相当于把此位置定为原点位置(编码器的)。之后回零时,直接用绝对值定位指令让它回零就行,系统会自动回到设置的这个原点。但是,如果出现故障比如较强的电磁干扰,plc发送的脉冲伺服接收不全或者机械联接有松动等,都会出现plc发出指令,伺服自动回零时,回到的零点与机械位置的零点对应不起来的情况。
伺服的原点回归无非就是以下几种
1
利用编码器的Z相信号
2
直接将当前位置设置为原点
3
外部传感器
4
外部阻力
你是否能把你设备回原点时的详细情况说明一下,什么时候停止,往复几次等等,这个和编码器没有关系。你的定位应该也没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