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扶苏之所以会反对秦始皇,和秦始皇对干,完全是因为两人治理国家的理念不一样。公子扶苏他是秦始皇的长子,从小就接受的教育就是如何成为一代明君,他主张的是仁义。而秦始皇是靠自己双手打拼出一统六国的天下,他也很害怕在回到六国纷争的局面,所以他的治国理念是比较残暴的,人们也因此称他为暴君。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公子扶苏更加喜欢儒家思想,因为儒家的中心思想是“修身养性,以仁义治国”。而秦始皇则喜欢法家思想,法家的思想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来治国,在秦始皇心中只有法家思想才能使秦国兵力越来越强大,因为儒家思想提倡的是分封制,只会使兵力扩散。
而于秦始皇三十五年的时候,秦始皇发现民间有不少儒家思想的儒生,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嘲讽秦始皇的暴政,这使得秦始皇龙颜大怒,再加上秦始皇本就不喜欢儒家思想,这才爆发了史上惨无人道的焚书坑儒事件。
这让一向以仁义治国的公子扶苏怎么能接受呢?他自然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秦始皇的,他上书秦始皇:现在天下初定,大多数他国百姓都没有全部归顺,那些儒生没有一个不是明礼教的,如今你要杀死他们,怎么得人心?臣唯恐天下因此大乱。秦始皇颇对此颇为不满,当众斥责扶苏以下犯上,并把他发配到了边疆。
作者蜀山笔侠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
扶苏反对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个事件反映出这父子俩的政治主张是不一样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扶苏和父亲“对着干”呢?且听蜀山笔侠慢慢道来。
很多人对秦始皇都有误解,一直认为他是一个很残暴,没有任何商量余地的人。其实错了,秦始皇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他的政权服务的。就拿“焚书坑儒”这件事情来说吧,为什么要加一个引号呢?因为这个命题有争议,我们先来看一件有趣的小事情。
有人知道扶苏的老师是谁吗?史书没有直接提到过,但从扶苏的种种行径看,这位老师很有可能是一位儒生。秦始皇既然“坑儒”,为何还要给扶苏请儒生做老师呢?这不是疯了么?
请大家仔细看看秦始皇在“焚书坑儒”前朝廷的那些激烈争论,里面各种学派的人都有,可见并不是乾纲独断,不然也不存在什么争论了。由此可以看出:秦始皇在一开始是接受各家学派共存的,这就不奇怪扶苏的老师为什么偏儒家了。
只是后来,那些只会高谈阔论而无实际操作可能的学说与秦始皇的统治方针背道而驰,造成了不良后果,所以秦始皇要加以剔除。并不是说这些学说都不好,或者不正确,只是碍于时代限制,某些学说暂时行不通而已,就像在那个时代搞社会主义,你觉得现实吗?
所以,统治者一定是会选择一种对自己最有利的统治思想,那么就不得不摒弃一些对自己不利的思想,这放在任何朝代都是说得通的。哪个朝代开国不都搞过些“文字狱”?
好,这是我要说明的第一层意思。再来仔细研究秦始皇“焚书坑儒”到底对不对呢?
秦国刚统一六国的时候,是抱着相对宽容,但底线不容侵犯的态度去统治各国的。但秦始皇慢慢发现:越是开放,某些异端思想越是恶性蔓延,无法控制。这就像一个幼儿园一样,你越是放任他们,场面越无法收拾,所以,就必须立规矩。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于是,秦始皇开始施行“统一”。
当时还流行一种思潮就是:以古非今,总认为以前的比现在的好(我觉得:这种思路从逻辑上就错了)。什么“三皇五帝、尧舜禹汤”之类的,矛盾最突出的就是“分封制”和“郡县制”的问题。
我想说:如果秦始皇不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我国永远是“家天下”的时代,那真是“王侯将相,真有种也”。
所以,秦始皇的功绩就是将中国拉入了一条高速发展的轨道,即便他的王朝因此付出了代价,但他依然功不可没,不愧为“千古一帝”。
而扶苏接受了儒家的熏陶,以为在大动乱之后可以马上凭借博大的胸怀感化众生,达到无为而治。这岂不是痴人说梦?连诸葛武侯在初定蜀中那么大一块地儿的时候都必须从严治理,又何况是如狼似虎、沉淀几百年的六国贵族后裔呢?
秦始皇将扶苏安排到武夫蒙恬那里去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了,他想让帝国未来的继承人亲自去感受一下战场的残酷以及镔铁的无情,而不是一直活在幻想之中。
这是我要说的第二层意思。
最后说一句:如果秦始皇这都算“焚书坑儒”,那项羽火烧咸阳又算什么呢?
公子扶苏反对焚书坑儒和父亲秦始皇对着干,是由于两个人的治国理念不相同,两人之间由此产生了矛盾,自然而然会产生针锋相对的局面。
公子扶苏喜欢儒家思想,因为儒家的中心思想是“修身养性,以仁义治国”;而秦始皇则喜欢法家思想,法家的思想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来治国,在秦始皇心中只有法家思想才能使秦国兵力越来越强大。
因为公子扶苏从小在宫廷长大,锦衣玉食,接受了系统的皇子教育,他接受的是儒家的教育,所以跟儒生关系密切,不像他父亲秦始皇童年时期在邯郸寄人篱下,过了几年很不如意的生活。两个人的经历不同,观点和看法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