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郎探母观(听)后感

2024-12-03 13:51:5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不久前在梅兰芳大剧院观看了一场精彩的经典传统剧目《四郎探母》,该剧由凌珂、丁晓君主演。这两位演员都曾在CCTV主办的全国青年京剧大赛上获得过金奖,铁镜公主的扮演者丁晓君还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杜近芳的入室弟子。作为“梅派“传人,丁晓君不仅扮相秀美,演唱更是悦耳动听,大有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

《四郎探母》的故事情节可谓家喻户晓,婉约就不再赘述了。我们在为满门忠烈的“杨家将”感叹之余,也为辽国铁镜公主的善良、深明大义而感动。同时,战争给国家和老百姓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也足以让后世的人们深深思索。

历史上的“辽”,又称“契丹”,公元907年,由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辽景宗时期经过励精图治,国力大增。辽圣宗时契丹大举南下入侵宋朝,逼迫宋真宗签订了“澶渊之盟”,其国力也日渐强盛。之后走向衰亡,公元1125年为金朝所灭。

奇怪的是这个曾经在历史上活跃了218年的朝代,一经消失就无影无踪,成为历史之谜。现在考古发现,达斡尔人的基因与契丹人非常接近。当然,这是历史学家研究的课题,不是我们探讨的范畴。

抗战时期,郑振铎先生眼见许多珍贵的图书毁于战火或落入敌寇之手,心急如焚,遂向当时的重庆政府呼吁抢救图书。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陈立夫采纳了郑振铎的意见,专门拨出款项用于收购流散的孤本善本。由于战乱,这部分专款耽误了近半年才到达郑振铎先生的手里。在此之前,郑振铎先生为收集这些珍贵的遗存,不但硬着头皮四处借钱,甚至连自己的大衣和帽子都送进了当铺。事后郑振铎先生感慨万千:这个民族是无法被打垮的,因为它没有因为战争而遗忘了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数次危难而没有灭亡,关键在于我们的文化得以代代相传!京剧在2010年已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不尽长江滚滚来,相信有更多的像丁晓君那样的优秀艺术家秉承和发扬我们的国粹艺术,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喜爱京剧,毕竟它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珍贵遗存。

附竹林风老师精彩点评:《四郎探母》是一出经历颇为复杂的京剧。清朝时就有雏形,虽然说的是辽金而不是满清的故事,但清朝皇上让演。多年来形成了经典唱段。马连良整理后成为大戏,并根据自已的班底安排不同角色的唱段,并得到梨园界的认可。解放前就是大红大紫的大戏。解放后,一些领导人欣赏,常调进中南海去唱。于是,各大剧团也在大剧场经常演。后来,很快就由文化部发文,禁止一批有问题的剧目上演。首当其冲的戏剧是此剧,罪名是汉奸戏。电影则是《武训传》。一些文化人为此提出辽金也在中华版图,怎么说是汉奸戏?其中的一些人在后来为此划右。文革中刘少奇的罪证之一就是爱看《四郎探母》。改革拨乱反正后,第一次演这戏得批准领导,剧团负责人和主演都捏了一把汗,后来才得以正名。但因戏大,很少演全本的,大多数是《坐宫》一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