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世的那天。
忌日,意思先人的卒日称忌日,每逢忌日设筵席祭祀称为做忌日。“忌日”过去也叫“忌辰”。忌日就是人死的那天的日子。
出自《礼记·祭义》:“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白话译文: 君子有终身的悲痛,那就是每年父母的忌日。
除了清明节之类的日子外,家属、亲友也会在“忌日”这一天扫墓、烧钱、祭拜死者。
祭奠的独特习俗:
出殡次日清早,晋南闻喜等地讲究家人送饭至墓前浇奠,表示清死者同家人再次共进便饭。翼城一带,家人次日赴坟地致祭时,要用锹往坟上添新土,使坟丘前后周正,不偏不斜,俗称“扶山”。
而太原一带自安葬后,一直要等到三年之后清明祭扫时,才允许往坟丘上添土。两地习俗,相异如此。
到新坟添土、奠纸 ,山西大部分地方是在死者安葬后第三天 ,称为“复三”,又叫“圆坟”、“暖墓”。一般是死者的长子带领全家去,有的地方是凡有“服”之亲都去,如忻州河曲,亲友带上火锅、柏柴去坟地汇聚,祭奠后食毕而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忌日
注意,“忌日”和“祭日”是不同的语法内容。所谓“忌日”是为了忌讳或是避讳一些事物或事件而设定的日子!比如说老黄历中的“宜”“忌”等。“祭日”只是指去世几周年,去世后百日祭奠不算祭日,“祭日”的周期是一年,即常说的逝世几周年,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把“祭日”叫做“忌日”,因为“忌日”的范围比“祭日”要广。所以在亲友逝亡方面,“忌日”应取“祭日”之说,也就是亲人去世那一天!
当然是去世之日
去世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