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许多学生都不喜欢写作文,甚至对之表示极度的厌恶、反感与恐惧,一篇作文要绞尽脑汁才能写得出来,糟糕一点即使搜肠刮肚也未必能写一段话。于是一到作文课,就如临大敌,一考语文,最头疼的就是后面的作文。当然了,越写不好越怕,越怕越写不好,恶性循环下去,作文永远都是一个摆不脱的阴影。如此说来,作文还哪里有快乐可言?这就是一个心态的问题了。
那么怎样才能把写作当成一种快乐?首先,要调整心态,从心理上消除这种厌恶和恐惧感。学生为什么要写作文?为什么要写好作文?是为了考试?不是!考试只是一种检测知识能力的手段,并非最终目的。我们学写作文,其实从小学时的造句就开始了,作文实际就是寻求一种语言的表达,说白了,就是"说话",即怎样把自己要说的话以最简明最有吸引力的句子表达出来,让别人明白甚至产生共鸣。一个人进入社会就会深切体会到语言的表达对于一个人而言是多么地重要!同学们现在虽然不能亲身体会到这一点,但是在平时的阅读中一定也能感觉到,生硬而平淡无奇的文字读起来索然无味,而语句不通、表意不明的句子简直就是一堆垃圾了。作文实际上就是一个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过程,堂堂一个中国人,总不能连自己的语言都用不通顺吧?写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也不是为了成名成家,它就是在表达你个人的意思、意见、情感,是将思维转化成文字的过程。难道这也让你觉得厌恶与恐惧吗?
当然,有一点不可回避,那就是现在写作文基本上是为了考试,基本上是在一定的要求下进行,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同学们的思维与创造力。这是教育上的一个不合理之处,需要时间去做调整。面对这种情况,同学们在心理上还是要有一个正确的倾向:写作文是在表达自我,不是一项任务。可能有的同学会说:"我没什么好写的,无话可说。"事实是这样的吗?是真的没什么要告诉别人,还是根本就是自己懒的动笔?所以说,很多时候不是没东西写,不是没话说,而是自己不够主动。有一句话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一件事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去做,并不断寻求最好的方式去做。那些喜欢写作的人,他们的文章写得好,兴趣起了很大的导引作用。主动一点,勤快一点,写作绝对不会再像你想像中的饿那么难,不信你试试看!
心理的负担消除了,写作中其它的困难都很容易克服。把写作当成一种快乐,还设计到写什么的问题。无话可说,成了现在同学们写作文的最大难题。为什么无话可说?一是没有经历,二是不知道该怎么说。其实在这方面,老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写作是在平时生活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积累不仅仅在观察生活,还包括思考生活及用笔去记录生活。光去看、去发现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对所闻所见形成自己的认识,并能用文字记录下来。也许老师会经常建议同学们写日记,这的确是个好建议。因为写日记一方面提高了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又锻炼了你的思维,真正写作文时就不会再感到为难了。日记是在积累一种经验、一种习惯,你平常所记的东西,可以经常拿出来翻看,作文素材自然就增加了,哪里还需要故意去生活里找?日记其实就是小作文,是自己的作文,思想、言论、事件,甚至想像的东西都可以写进去。课堂上或考试中的写作尽管有限制、有要求,但毕竟是不会脱离生活,只要平时做了有心人,写起来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
当然,写作文需要掌握一些方法与技巧,还要遵循一般的原则,否则写出来的文章杂乱无章,自己痛苦不说,别人看着更难受。
这里主要强调在写作上首先要端正态度,这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当有一天你把自己的心里话付诸文字的时候,当有一天你的思想变成铅字的时候,你是否深深感受到心底的快乐?是啊,这就是写作的乐趣,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当你爱它的时候,它就乖乖听你的话了。
一、作文要学会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平时靠积累,考场凭发挥”,这是考场学子的共同体会。
(一)语言方面要建立“语汇库”。语汇是文章的细胞。广义的语汇,不仅指词、短语的总汇,还包括句子、句群。建立“语汇库”途径有二:第一是阅读。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并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特定的本子上,也可以制作读书卡片上。第二是生活。平时要捕捉大众口语中鲜活的语言,并把这些语言记在随身带的小本子或卡片上,这样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说话 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会妙笔生花。
(二)要加强材料方面的积累。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许多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每到作文时就去搜肠挂肚,或者胡编或者抄袭。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积累素材。平时有条件的可带着摄像机、录音机、深入观察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并与写生、、写日记、写观察笔记等形式,及时记录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见闻。记录时要抓住细节,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征。这 样,写出的文章就有血有肉。
(三)要加强思想方面的积累。观点是文章的灵魂。文章中心不明确,或立意不深刻,往往说明作者思想肤浅。因此,有必要建立“思想库”。方法有二:第一要善思。“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获。”平时要深入思考,遇事多问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这样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要随时把思维的“火花”、思索的结论记录下来。第二要辑录,也就是要摘录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
总之,作文要加强积累,建立好“语汇库”、“素材库”、“思想库”这三大写作仓库,并要定期盘点、整理、分门别类,且要不断充实、扩容。
二、写好作文先学会观察
鲁迅先生在回答文学青年“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问题时强调了两点:一是多看,二是多练。这里的“多看”即指多观察。这就说明:要写好文章,要掌握娴熟的文章写作手法,就要多观察,学会观察,观察是写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俄国小说家契诃夫就这样谆谆告诫初学者:“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要把自己锻炼到观察简直成习惯,仿佛变成第二个天性。”把观察锻炼成习惯,锻炼成第二天性,这是一种很需要时间去磨练的功夫,是很有作用,很了不起的功夫。
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从中猎取你作文时所需要的材料:你要对一些看似不大实则很有意义的事情产生兴趣,注意观察起因、过程和结果;你要留意校园花坛里的植物一年四季如何变化它的颜色,学会刨根问底,弄清这些变化的来龙去脉;你要走向社会,同更多的人接触,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要思索一些东西,随时将它们汇入自己思想的长河。这就是观察的过程,观察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观察决不要仅仅局限于“用眼看”。广义的更有实际意义的观察是指要将人的五官全部调动起来:用耳朵去聆听,用身体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脑去思索,这样的观察才会更加细腻、深刻。
(二)观察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好“烂笔头”。俗语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好多同学每天看到的挺多,思索的也挺多,但是不善于随时记下来,这样就会使观察到的材料付之东去,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也会白白浪费掉。
(三)观察尤其要注意持之以恒。别犯“脑热病”,三分钟的热度对与写好作文是没有益处的,你要将观察生活、思索生活贯穿于你生活的每一天,这样你才会写出妙文佳作来。
学会观察对于写好作文有着巨大的奠基和推动作用,离开了观察,你往往会感到难以下笔。愿你学会观察,不断培养,提高赞成的观察能力,在写作实践中取得得大的进步。
三、意高则文胜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和意图。那么文章在立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立意要正确
正确是文章立意的第一要义,所谓正确就是要保证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观点正确,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符合我国基本政治原则,符合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能给人以积极的启发。
(二)立意要专一
“作文之事,贵于专一,专则生巧,散乃人愚。”无论多么复杂的事情,主旨不能分散。一篇文章如果既想说明这个问题,又想阐述那个观点,东拉西扯,必然立意不明确。其实,想面面俱到肯定会面面 不到位,况且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与其“贪多嚼不烂”,不如集中笔墨表现一个中心,即使是通过数件事来表现中心,也要做到紧帖中心行文,目标始终如一,着墨于材料与中心的结合点,使材料蕴涵的力量全部直指中心。
(三)立意要新颖
文章最忌随人后,人云亦云,新颖的角度是作文创新的核心。立意新颖要求跳出陈旧的框框、不按顺向思维、习惯思维或原有的心理定式进行立意构思,而是以独到的视角去审视题目中所蕴涵的另类内容,避开他人所常写,写别人所未写。即使同一写作对象,总是可以从许多角度切入,只要我们打破思维的定式,站在时代的高度,避“俗”求“异”,多角度、多侧面思考,或联想、或扩展、或类比、或逆向,发人之所未发,就能在五颜六色的天空里构筑属于你的最 美的彩虹。
(四)立意要深刻。
立意的深刻是指确立的主题不是人所共知的肤浅的道理,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出更深层的意蕴。
(五)立意要巧妙
在习作有限的文字内,要表现较为深刻的思想,就只能一粒沙里看世界,从生活中的一斑一点、一枝一叶去再现生活的全貌,从一个点、一个片段、一个瞬间、一个现象入手,对社会、对人生进行描述和深思,即立意要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角度虽小,却能小中见大,平中见奇。
四、怎样写好状物的文章
如何写好状物文章呢?请大家牢记以下五点:
(一)交代来历
文章开头用一、两句话介绍物品的历来,自然地引出下文。
(二)具体描述
通过颜色、形状把物品外形准确勾勒出来,写出特点给人以鲜明的感觉。多用一些恰当的修辞手法,展开合理的想象。赋予它情感,就会使物品活生生地跃然纸上。
(三)动静结合
先写静态的外形特点,再写它的动态。这样会增添一些情趣,写出的文章也会更加生活。
(四)说明功能
每件物品都有它独特的作用,一般来说,这类文章要在结尾处说明一下物品的作用这样会更加突出这件物品的特点。
(五)融进感情
字里行间要流露出作者对所描述的物品的喜欢、珍惜之情,这样会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
重点在词语和句子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