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是体内带有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人,包括各型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携带者及(HBV)阳性的其它病人(如肝硬化、肝癌),尤其是急性乙型肝炎潜伏后期和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所谓HBsAg携带者,是指血清中HBsAg阳性半年以上但无肝炎的症状和体征,且肝功能正常者。上述所说的HBsAg阳性的其它患者,亦应是HBsAg携带者。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无黄疸型乙型肝炎患者在数量上比黄疸型乙型肝炎要多出5~10倍。因为没有黄疸,起病时症状不明显,不易被发现,故对易感人群更具危险性。此外,乙型肝炎病毒的慢性携带者占我国人群的10%~20%;这些人长期带菌,在潜在和母婴垂直传播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些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往往会使全家和子孙后代都带上乙型肝炎病毒。根据我国对乙型肝炎的社会调查发现,HBsAg携带者、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病人有家族聚集倾向,这种聚集倾向,是和女性携带病毒密切相关的。说明携带病毒女性是乙型肝炎传播的重要病原。此外,当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情复发或恶化时,亦具有传染性。
乙型肝炎患者 各种类型的乙型肝炎病人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慢性迁延型肝炎、慢性活动型肝炎、重型肝炎等,均具有传染性。而且在感染的潜伏期和恢复期,都具有传染性。经过临床治疗以后,只要尚未产生抗-HBs,有其他任何1项HBV标记物的存在,就仍然具有传染性。目前国内外均无可靠的治疗方法消除HBsAg的携带。这就使得传染源在人群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累积状态。估计全世界大约有2.15亿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这样就构成了重要的传染源。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在病情活动期亦具有传染性,国内对811例健康人家庭作为对照,结果发现本病的接触者中肝炎续发率为2.68%,而对照组肝炎续发率为1.09%。乙型肝炎有家庭聚集的趋势,其HBV总感染率可以达到62.5%(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以及抗-HBc阳性者),明显高于人群中HBsAg阳性检出率(10%~15%)。父母或者母亲HBsAg阳性的家庭中HBV感染率可以达到87.5%,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病人的子女,HBV感染率分别为91.7%和66.7%,HBsAg携带者的子女HBV的感染率为14.2%。HBs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和无症状携带者,其传染性取决于HBeAg是否阳性,HBeAg阳性者传染性强。经过调查证明,乙型肝炎患者作为传染源的危害程度,依顺序为:慢性活动型肝炎、慢性迁延型肝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因为急性乙型肝炎,尤其是急性黄疸型乙型肝炎,从潜伏期末至发病以后66~144天,其血液内都具有传染性。由于传染期较短,自愈性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如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大。
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根据目前所知,HBV就只对人和猩猩有易感性,引发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完整的乙肝病毒成颗粒状,也会被称为丹娜颗粒(Dane)。1965年由丹娜发现,直径为42纳米,颗粒分为外壳和核心两部分。乙型肝炎病毒 (HBV) 属嗜肝DNA 病毒科 (hepadnaviridae),基因组长约3.2kb ,为部分双链环状DNA。HBV 的抵抗力较强,但65℃10 小时 、煮沸10 分钟 或高压蒸气均可灭活HBV。含氯制剂、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等也有较好的灭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