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的功过。

想听听各位是如何评价白起。
2025-03-31 08:24:4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如果把六国比喻成一个拳手,秦国又是另一个拳手。那白起就把“六国”打到残废,王翦只是直接打死了“六国”而已。

  冷兵器时代,极伤敌为上,最大限度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不计较城池的得失。

  白起在伊阙之战斩杀韩魏联军24万。攻楚三次,攻破楚都,烧其祖庙,共歼灭35万楚军。攻赵先后歼灭赵军60万(含长平之战)。攻韩魏歼灭30万。一生共歼灭六国军队约165万!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就占了二分之一还多。

  由于“人”的因素高度重要,“人”是能否维持并赢取战争的重要因素。

  斩杀韩魏联军总约54万。根据我的估算,韩魏两国的总兵力应该在40到60万之间,白起一生就斩杀了韩魏约54万,几乎把两国打到终生残废。韩魏两国属于中原地区,土地传统以来就比较肥沃,是七国中比较优良的土地的,便于耕作。但输了仗,损失了大多有生力量,年幼的劳动力又不能立刻代替青壮年劳动力,造成年龄结构的断层,土地多由386199部队打理,粮食收成不稳定,第一产业质量下降。对于开矿、冶金、建设的第二产业影响极大,战略基地或受破坏或直接归入秦国版图。两国国境边防形势陡然恶化,需要将更多的资源用于国防建设甚至偏重于军队的建设而放弃其他方面。这就势必影响其他方面的建设。两国GDP直接就负值,永无复正的一天,PPI和CPI开始飞涨,人们对秦开始畏惧。两国几乎没有回复元气的一天,只有等死。结果韩国比较早死。

  共歼灭35万楚军。相当于楚国的一半军力,白起等于把一个人打到受中到重伤,但可以痊愈。楚国领土足够大,人口分散,兵力的损失可以较快得到补充,战略基地足够分散,恢复生产能力较强,平时可以向南越等蛮族征粮征兵征武器。而且楚民好战程度不下秦兵。楚国打败了仗,最多是GDP出现年度亏损,整体经济结构还算完整,CPI略有涨幅但出现年度回落,PPI却逐年缓慢增长。第一产业结构需要调整,第二产业需要年度恢复。军队建设开始逐年增加,国家财政支出对军队有关事业倾斜,产业结构开始逐渐失衡。楚国虽然受中到重伤,但没伤及内脏,没有生命危险。住院后还可以再战。

  赵先后歼灭赵军60万(含长平之战)。几乎是那一代赵军的全部,白起等于把一个人打到死亡边缘了,就差最后的一拳了。赵国国土是山西全部,河北河南一部分,那里土地不算肥沃,第一产业发展有限,第二产业也不算发达,而且要不时防御匈奴,分兵御北。如果赵武灵王生迟些或李牧生早些,赵国也不会这样了。自赵武灵王后,赵国几乎废除了所有“胡服骑射”的政策,赵军由鼎盛时期开始走下坡了。白起把那一代赵军几乎全部斩杀了,造成赵国年龄断层严重,后续力量的培养和训练要从头开始,有一段时期是国缺兵或全国皆新兵,第一和第二产业受到严重受打击,连386199部队都要做战斗准备,真正的“全民皆兵”,严重消耗了国家的战略储备,真是元气大伤,一蹶不振。GDP、PPI、CPI简直无法计算。此后的赵国也极端加强军备,经济结构彻底破坏。那时期的赵国没有亡国,应该多谢秦相范雎。

  白起攻韩魏,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获得大量战略物资,两国战败后剩下的粮草刀剑就是姓秦的了;夺取的战略城池也是秦国的战略基地了。以战养战,利用敌人的资源来打敌人,既节省了秦国的资源又消耗了敌国;使得秦国的粮草刀剑可以储存起来对付其他敌人。攻楚,彻底解决秦国的“南患”,使得秦战略生产基地四川有了个安全的外部环境,而且还有斩获。攻赵,白起初期是为了消耗赵军而来的,到了长平之战就是拼命的,不是赵亡就是秦灭了。初期打赵军的斩获与打其他国家无异。但到了长平之战,由于战事扩大。两国调集的兵力到达100多万,两国都输不起,秦国更将之前积蓄的战略物资全部投入了。两国都将可投入的兵力投入了,一旦战败了,就是亡国灭种了。结果秦赢了。面对40多万赵军降将;如果放,若干年后又是一支大军,当时的秦国能否赢,白起自己心里也没底;如果收编,秦国马上多了40多万张嘴,几乎是1:1的军力,秦兵能否管理好,镇住这班降将,白起同样没底;最后,就只有杀了。杀了这40多万,秦可以获得赵国(结果没有),或者获得赵国大量战争赔偿(结果又没有),或者什么都没有得到,至少极大削弱了赵国,没了40万军队,按30年一代人,秦国至少对赵国有30到60年的优势。而且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自身伤亡者过半,国内空虚,更不应该让这40多万赵军活着回去。

  白起的战功不但破坏了四国的经济机构,而且还很好地保留和保护了秦国的经济,甚至还合理发展的秦国的经济结构。由于需要战争和赢取战争,人们会努力生育,当兵就是出路,当兵就是富裕的道路。用从六国那里夺来的财富来富裕自身的子民。第一产业有了发展。由于战争需要粮,养活人口需要粮,单位产值的粮食一定要增产。这又催生了水利工程和农田的建设,促使了第二产业的全面和发展。从六国夺来的土地又可以生产粮食和兵器,以战养战,以敌之地来富我强我,然后再来攻敌。使得秦国的人口利用率为当时最高。

  白起终其一生,从无败绩,最大限度消耗了韩赵魏楚四国有生战力,除了长平之战外,都获得了实在的经济利益。长平之战虽然代价大,收获少,最后还在秦昭王的好大喜功下,兵败邯郸城下;但消灭了一代赵军,打残了韩魏,重创了楚国,为秦国将来灭六国奠定坚实的基础,从经济上保护了秦国,使得秦国的战争机器能继续运转下去,又毁灭性打击了四国的经济基础。为王翦铺平了杀灭六国的道路。

回答2:

功绩:秦昭王时,任用白起为将。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任左庶长,领兵攻打韩的新城(在今河南伊川县西)。次年,由左庶长迁左更,出兵攻韩、魏,用避实击虚,各个击破的战法全歼韩魏联军于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斩获首级二十四万,俘大将公孙喜、攻陷五座城池。因功晋升为国尉。又渡黄河攻取韩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土地。十五年,再升大良造,领兵攻陷魏国,占据大小城池六十一个。十六年,白起与客卿司马错联合攻下垣城。二十一年,白起攻赵,占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县西)。二十八年,攻楚,拔鄢、邓等五座城池。次年攻陷楚国的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焚毁夷陵(今湖北宜昌),向东进兵至竟陵,楚王逃离都城,避难于陈。白起受封为武安君。又攻取楚国,平定巫、黔中(今四川、贵州地区)二郡。三十四年,白起率军攻赵魏联军以救韩,大破联军于华阳(今河南新郑北),魏将芒卯败逃,掳获韩赵魏(韩赵魏又称三晋)三国大将,斩首十三万。又与赵将贾偃交战,溺毙赵卒二万人。四十三年,白起攻韩之陉城,攻陷五城,斩首五万。四十四年,白起又攻打韩南阳太行道,断绝韩国的太行道。四十五年,攻韩的野王(今河南沁阳)。野王降秦,上党通往都城的道路被绝断。
伊阙之战斩杀韩魏联军24万。攻楚三次,攻破楚都,烧其祖庙,共歼灭35万楚军。
攻赵先后歼灭赵军60万(含长平之战)。攻韩魏歼灭30万。
白起一生共歼灭六国军队约165万!
白起指挥许多重要战役。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伊阙之战又歼灭韩魏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长平一战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从最低级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六国闻白起胆寒。
过失:白起兵家奇才、赫赫战神,却不理权谋,配不上“枭雄”二字。杀戮过重也是其过失之一。仗持自己的赫赫功绩,渐有骄横之态,已经到了君命不受的地步,这无疑是对正在崛起的秦帝国的一次又一次的挑衅。三者结合起来是他的死因。可惜他直到死仍不悟,把自己的死归于天命。

回答3:

中国历史上战功最辉煌的将军,战国时期最为显赫的大将,征战沙场三十余载,六国军队只要听说是是他带兵来战吓的望风而栗。《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上记载:所有的国家都不敢与秦战,后面加了一个注释,就是因为秦人有此将军!一个将领到了这样的一种地步,这在战争史上是很少见的。他为秦国的统一大业立下了不世之功。他的战绩创造了中国兵法的最高实战典范------战神------武安君白起!
白起一生领兵作仗无数,共歼灭六国军队一百余万。攻六国城池大小七十余座,奇迹是在那个战火连天的岁月,一生从来没有打过败仗,(各种历史资料表明的确一次也没败过)并且经常以少胜多。既是高超的战术家又是高明的战略家。其指挥的战争的规模之大,战斗之残酷后世鲜有能比者!何谓战国,就是战争,政治等国家大事都发生在春季和秋季!白起在冬天奇袭魏国河内,开创冬战先例,在中国军事史上第一次运用步兵大规模攻城战。白起指挥长平之战,全歼赵军。杀赵军四十余万(又说共六十余万,坑杀降卒四十余万),长平之战既是中国走向统一,改写历史的关键战役,也是世界军事史上最残酷、最壮烈的重大战役,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彻底的围歼战。其规模之大、战果之辉煌,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是中国大规模地围歼战法先例。
长平之战是一场两国的生死大战,当时的战争规模,在古代战争史上是很罕见的,在战国时代是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就是秦赵两国调集的兵力,从史书上来看加起来应该有100万左右,在当时那个年代,两千多年前,这是相当相当可怕的一个统计数字,100多万。所以这场战争对双方来说谁都输不起,包括强秦也输不起。实际上这就是战国晚期的时候,决定是由谁来统一中国的一场战争。 而在这场战争当中,白起再一次扮演了男主角。
在当时那个战争年代下,白起打的是歼灭战,他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他一直奉行这一条,是当时最有效率的一条原则。因为我们千万不要忘了,在战国人口不多,恢复缓慢的时期,人力资源要比国土资源更加宝贵。在当时那个年代,每年的都要爆发战争,所有的诸侯国的国君,大家都在争斗,如果说在一场战争当中,你俘虏了大量的士兵,好, 战争到此结束,而你把他们放了,他回到他的国家以后,下一次战争他们仍然是战士,战争永远都会进行,战争会一场接着一场地打下去。 长平之战若不杀降,这四十五万赵军回头又是一支大军,秦军等于白打。白起为国家计——杀!
长平之战,是中国军事史乃至外交史的一次壮举,只不过完成这次壮举的是为后世儒家文史所鄙视的奉行法家治国(依法治国)的秦国!
白起兵家奇才、赫赫战神,却不理权谋,配不上“枭雄”二字。至于英雄,那历来都是送给后世儒家王道所推崇之人。由于白起杀敌太多,也被这些“仁义道义”的文人排除在外。所以后人往往把他称作是杀人魔王,甚至有的史学家认为,白起根本就不配称作是一个名将。但是我们都知道,实际上白起在世界军事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真正为战争生的“战神”!
战国名将中,魏国吴起、庞涓,齐国孙膑,燕国乐毅,无不是先拜师修习,成为兵家名士后,前往心仪的国家“拜将”,希望得到英明君主的赏识——这是战国良好的双向选择人才的氛围,所谓“百家争鸣,择优而适”。而这些“名将”大多在退隐或失势后著书立说,要把自己的兵家理论与实践流传后世。
战国四大名将——白起、廉颇、王翦、李牧,则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兵家学习,是纯粹的“行伍出身”,从小兵开始,在杀戮与拼杀中凭借战功名留后世。
秦赵在战国中最血性好战,尤其是秦国,彻底执行商鞅建立的军功制度,以人头论功劳。所以大将都是在战争中诞生,即便是世家子弟,没有功劳,仍是老兵一个,不可封爵。在这种的环境下,才诞生了白起之类从基层将领一步一步凭战功走向辉煌的一代战神!

回答4:

中国历史上战功最辉煌的将军,战国时期最为显赫的大将,征战沙场三十余载,六国军队只要听说是是他带兵来战吓的望风而栗
在当时那个战争年代下,白起打的是歼灭战,他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他一直奉行这一条,是当时最有效率的一条原则。因为我们千万不要忘了,在战国人口不多,恢复缓慢的时期,人力资源要比国土资源更加宝贵。在当时那个年代,每年的都要爆发战争,所有的诸侯国的国君,大家都在争斗,如果说在一场战争当中,你俘虏了大量的士兵,好, 战争到此结束,而你把他们放了,他回到他的国家以后,下一次战争他们仍然是战士,战争永远都会进行,战争会一场接着一场地打下去。 长平之战若不杀降,这四十五万赵军回头又是一支大军,秦军等于白打。白起为国家计——杀!
白起兵家奇才、赫赫战神,却不理权谋,配不上“枭雄”二字。至于英雄,那历来都是送给后世儒家王道所推崇之人。由于白起杀敌太多,也被这些“仁义道义”的文人排除在外。所以后人往往把他称作是杀人魔王,甚至有的史学家认为,白起根本就不配称作是一个名将。但是我们都知道,实际上白起在世界军事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真正为战争生的“战神”!

回答5:

作为将领他没有错,军贵神速,带了太多俘虏并不适应行军,很明智的决定;
作为那个时代的人,他也没错,那时候俘虏就意味着被杀,并没有所谓的人道主义,这是当时价值观所决定的。至于他被后人所评说,这也是难免的,历史上总是有太多太多的事情,是被千万人不同的眼光去评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