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号主要的地表任务只计划最多维持90天。任务在过去已受到多次的扩增并且自登陆之后就已经运作了2605天之久。一个关于漫游车状态的每周更新档案可在机遇号更新档案中找到。
从一开始的登陆起,在偶然的情况下就降落在一个冲击坑里,否则预计是要降落在一个平原。机遇号成功的研究了土壤和岩石样本并在登陆地点照下了全景照片。它采样的样品让NASA的科学家能够提出关于赤铁矿的存在以及过去地表存在过水份的假说。为了证明,机遇号跨越火星地表去调查另一个地点-忍耐撞击坑(Endurance crater);在2004年的6月到12月间进行调查。随后,机遇号调查了它自己在降落过程中所抛弃的防热护盾的撞击地点并发现了完整无缺的陨石,也就是后来定名的防热护盾岩(Heat Shield Rock)。
从2005年4月下旬到该年六月初,机遇号的数个轮子充满危险地卡在了沙丘里。在地球上进行了超过了6周的物理模拟来寻找最佳方法让它从沙中脱困以避免永久的卡住而报废。后来在一次几厘米的移动之后才成功脱困,并继续它的旅程。
在2005年10月到2006年3月之间,机遇号朝向了南方的维多利亚撞击坑前进,途中经过了一个大而浅且部分受到覆盖的陨石坑-黑暗撞击坑(Erebus crater);后来也曾遭遇过机械手臂出问题。 在2006年9月底,机遇号抵达了维多利亚撞击坑并顺时钟沿着坑的边缘探索。2007年6月,机遇号返回了撞击坑最初抵达的地点鸭子湾(Duck Bay);同年9月,它进入了撞击坑开始进行详细的研究。2008年8月,机遇号离开了维多利亚撞击坑并且目前正朝向努力撞击坑(Endeavour crater)前进。
截止至2013年5月16日(3309天),机遇号的里程数是35.76公里 (22.22哩),也打破了NASA在地球外的无人探测车移动记录, 在2006年3月22日(第760个任务日),机遇号离开了黑暗撞击坑并开始前往维多利亚撞击坑的旅程,后来于2006年9月抵达(第951个任务日)。它将会待在维多利亚撞击坑直到2008年8月(第1630~1634个任务日)。
维多利亚撞击坑是一个距离登陆地点约7公里的冲击坑。它的直径比忍耐撞击坑还要大六倍科学家相信维多利亚撞击坑坑壁上的裸露岩石可以产生更多有关火星地质历史的资讯,倘若漫游车能够存活够久去进行调查的话
在第951个任务日(2006年9月26日),机遇号到达了维多利亚撞击坑的边缘并传送了第一张维多利亚撞击坑的真实照片,其中包括坑底的沙丘。火星侦查轨道器也照下了机遇号位于坑边的照片, 在2007年1月4日,机遇号和勇气号都接收到了给车上电脑用的新航程软件(flight software)。这个更新的时间点刚好是它们的登陆三周年。新的系统能够让漫游车决定是否传送一张照片、是否使用机械手臂来研究岩石,这样能够为科学家们节省很多时间不用去过滤数百张的照片来找他们所想要的那一个,或是研究周遭环境来决定是否使用机械手臂来调查岩石。
一连串的清除事件于第1151个任务日(2007年4月20日)开始而让机遇号的太阳能发电提升到每天每小时800瓦到了第1164个任务日(2007年5月4日),车上的太阳能阵列可产生自第18个任务日(2004年2月10日)以来从未达到超过4.0安培的电力。无论如何2007年年中(跟火星同轴的每六个地球年之全球沙尘暴循环)出现于火星上的大规模沙尘暴却让机遇号的发电量降低至每小时280瓦,
在2007年6月快要结束时。一连串的沙尘暴开始垄罩火星的大气层。风暴持续的增强并且到了7月20日让机遇号和勇气号都遭遇到因太阳能电力不足而造成真正的系统失效之可能性。NASA向新闻界发表正式声明(摘录一部分):我们正在努力让漫游车能够在暴风中存活下来,但是它们并非为了这种强烈的状况所设计的。关键的问题是由于沙尘暴让太阳能电力快速下降火星的大气层中有太多的沙子因此遮蔽了99%直射向漫游车的阳光。位于另一个地方的勇气号漫游车只能够比机遇号多获得一点光线。
在正常情况下太阳能发电阵列每天能够产生每小时700瓦的能量。在沙尘暴中,发电能力大幅的降低。倘若漫游车每天产生的电力少于每小时150瓦的话将会让它开始耗尽电池电力。如果电池电力耗尽的话,关键的电子仪器可能会因为极度的寒冷而失效。在2007年7月18日,漫游车的太阳能电力只能产生每小时128瓦的电力,是任务史上的最低点。NASA的应对是命令机遇号每三天向地球通讯一次,这样的状况是它的任务史上第一次发生,
这个沙尘暴持续到7月底时,NASA宣布了即使是在非常低的电力模式下,漫游车也几乎不能获得足够的能量来生存。如果机遇号的电子模组温度持续下降,根据正式声明,机遇号有很大的风险会经历一段低电力的故障当低电力的故障发生时,漫游车的系统会将电池停机,让漫游车进行睡眠并检查每个任务日来看是否能有足够的光能让漫游车苏醒和执行每天的故障通讯。如果没有足够的能量,机遇号将会持续的睡眠。根据天候状况,机遇号可以睡上数天、数周或甚至于数月之久一切都看它是否能获得足够的光线来尝试让它的电池充电漫游车再也不会从低电力的故障中醒过来对于当时来讲有相当大的可能性,
到了2007年8月7日,沙尘暴显现出减弱的迹象,而且尽管发电程度仍然偏低还是足够让机遇号开始拍摄并传回照片。到了8月21日,沙尘暴中的沙量持续在增加,车上的电池却能充满电让它可以进行自从沙尘暴开始后的第一次行驶。
2007年9月11日,机遇号花了一点时间驶入鸭子湾并且又重复驶出来测试一开始进入维多利亚撞击坑的斜面摩擦力。在同年9月13日,机遇号开始对内部的斜面进行更完整的探勘,调查鸭子湾北部的一连串灰白色岩层和佛得角(Cape Verde)正面的细节。 2008年8月24到28日(第1630到1634个任务日),机遇号在经历了双胞胎勇气号类似遇过踩到道钉似的意外而造成右前轮故障之后离开了维多利亚撞击坑。在前往努力撞击坑的路上,机遇号将会在子午线高原上研究一连串的深色大卵石(dark cobbles)。
努力撞击坑位于维多利亚撞击坑的东南方12公里,直径22公里(13.7哩)。估计这段旅程将花上两年的时间才能抵达。科学家期望机遇号能在此撞击坑中发现比维多利亚撞击坑还要大量的岩层。在努力撞击坑边缘发现的含泥叶硅酸盐岩石(phyllosilicate clay-bearing rock)相信会有裸露岩石形状,比先前的分析还要更适宜于生命。
太阳会和现象就是地球和火星运行至以太阳为中心间隔的大约相对位置,此时太阳在地球和火星之间;这个现象从2008年11月29日开始而导致漫游车和地球之间的通讯中断,直到同年12月13日才恢复。在这段时间里控制小组计划让机遇号使用穆斯堡尔光谱仪来研究一块被定名为圣托里尼(Santorini)的裸露岩石。
2009年1月29日,由火星侦察轨道器上的高分辨率制图科学实验(HiRISE)相机拍摄,途中的圆圈代表机遇号的位置,此地点距离努力撞击坑17公里(10.6哩)远。 2009年3月7日(第1820个任务日),机遇号自从2008年8月份离开维多利亚撞击坑并行走了约3.2公里(2哩)后到现在,抵达了努力撞击坑的边缘。它也观察到了距离约38公里(24哩)远的Iazu撞击坑,并估算出其7公里(4哩)的直径。
2009年4月7日(第1850个任务日),机遇号由于太阳能板上的沙尘意外的被清除干净因此电力供应增加了40%而达到了每小时515瓦。从4月16到22日(第1859到1865个任务日),机遇号做了多次的行驶并在那周里总共行走了478米(1,568呎)。当机遇号研究一块定名为Penrhyn的裸露岩石时,右前轮的驾驶促动器(actuator)在这个时候进行了重置让马达非常接近正常状态。 在2010年1月28日(第2138个任务日),机遇号抵达了康塞普西翁撞击坑(Concepcion crater)。在前往努力撞击坑之前,它成功的绕了这个直径10米的撞击坑走了一圈。在这段时间里,电力供应从每小时305瓦降低至每小时270瓦。
在2010年5月5日,由于维多利亚撞击坑和努力撞击坑之间的路线可能有危险的沙丘,于是变更原订路线而延伸至19公里长。
在2010年5月19日,机遇号经过了2246个任务日的运转,超过了海盗1号2245个任务日的纪录而成为历史上持续最久的火星地表任务。
在2010年7月,机遇号的研究小组宣布将以英国皇家海军舰长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中尉,一位于1769~1771年带领努力舰队巡航于太平洋的舰长,作为努力撞击坑之中的非正式定名。其中包括了苦难岬(Cape Tribulation)、单峰骆驼岬(Cape Dromedary)、拜伦岬(Cape Byron)(澳洲大陆最早定名的地点)以及乡下人点(Point Hicks)(1770年由努力舰队所看见的第一个澳洲的地点)
在2010年9月8日,NASA宣布机遇号已经抵达维多利亚撞击坑和努力撞击坑之间行进路线的一半。
同年11月,机遇号在穿越一片小撞击坑地带时花了几天的时间对一个20米大定名为勇敢的撞击坑进行拍照。2010年11月14日(第2420个任务日)机遇号达到了行走25公里的里程纪录,此时距离圣玛利亚撞击坑约1.5公里,并且还有6.5公里才会抵达努力撞击坑。在10月和11月,太阳能电力供应是约每小时600瓦。
到了2010年12月10日,机遇号自从2004年1月25日登陆之后已经在火星地表行进了超过26公里。2010年12月15日(第2450个任务日),机遇号抵达了圣玛丽亚撞击坑,控制小组计划让它在接下来的几周勘查这个宽90米的撞击坑(大约一个美式足球场大小), 科学家周五形容美国航天局的“机遇”号火星车走路一瘸一拐和患上了关节炎,但他们称赞它关于火星早期存在过水的新发现。“机遇”号是在前往红色星球大约10年之后获得这一发现的。
这辆无人驾驶的太阳能动力探测车刚刚完成了对可能是其迄今获得的最古老岩石的分析。该岩石被命名为“希望”6号,其中所包含的证据证明火星上曾经流淌着大量可能适合生命的水,这些水在岩石中留下了粘土矿物
康奈尔大学首席研究员史蒂夫·斯奎尔斯说:“这是强有力的证据,表明水曾经与这块岩石有过相互作用,并改变了其化学结构,显著地改变了其矿物学组成。”
他称这项研究是“机遇”号探测行动开始10年以来“差不多最重要”的成果,因为它所展现的化学过程与以前关于火星上存在水的大多数发现截然不同。火星十分干燥。
科学家相信,大量的水曾经流过火星岩石并穿过岩石上的裂缝,从而在岩石中留下了浓度奇高的粘土。斯奎尔斯说,分析显示有可能适合饮用的水的踪迹,其年龄可以追溯到火星历史的第一个10亿年,当时粘土岩石正形成于一种更为中性的pH值环境下,后来环境才变得更为恶劣,水也变得更具酸性。
“机遇”号携带的岩石打磨工具、阿尔法粒子X射线光谱仪和显微成像仪为地球上的科学家提供了细节,从而在无需把岩石带回地球的情况下就能让他们了解火星的历史。
“机遇”号火星探测器与它的孪生兄弟“勇气”号是在2003年发射升空,并在次年1月登陆火星的。最初的计划是让它们执行为期3个月的探测。两台探测器都曾发现了古代火星环境潮湿的证据。斯奎尔斯在介绍“希望”号岩石组成方面的主要差异时对记者说:“‘机遇’号以前发现的证据大多数是含硫磺酸的。而这一次发现的是可以喝的水 在过去的时间里,机遇号在火星上的最大发现,就是它正站在一条古老的海岸线上。它发现,火星上温暖和湿润存在过含有盐分的液态海洋。这一发现还被《科学》杂志评为了2004年最大的科学突破。
机遇号最初获得的一条线索是灰赤铁矿。灰赤铁矿其实就是一种铁锈,地球上大部分的铁在地球形成早期沉到了地心,而火星因质量比地球小得多,就有很多铁留在了它的表面,为灰赤铁矿的形成提供了原料。在地球上灰赤铁矿广泛地存在着,你通常可以在静水、温泉中找到它,有时火山活动也可以带来灰赤铁矿。所以,灰赤铁矿的存在就意味着很可能有液态水存在。
后来,机遇号通过对火星岩石的分析又陆续发现了其他四条证据,它们共同强烈暗示着火星上曾存在液态海洋机遇号在岩石中及岩石周围发现了直径为数厘米的球状物体,它们的化学组成与岩石不同,它们应该是由液态水中的物质凝固而成的;机遇号的照片中显示,岩石上有一些扁平的小洞,这些小洞应该是结晶体在水中分解后遗留下来的;机遇号的光谱仪在岩石内部探测到了大量的硫磺,这些硫磺只有可能来自于水环境中形成的硫酸盐;机遇号的另一架光谱仪找到了黄钾铁矾,这是一种通常在水中形成的罕见物质。
机遇号发现火星海洋之后不久,勇气号在火星的另一面也发现了液态水留下的痕迹,只不过那里的水看起来要少很多, 2007年3月,机遇号还有幸首次目睹了火星上的“日食”。也许在这里说“日食”会引起误会,因为火星上的“日食”与我们地球上日食实在是相差甚远,但是除此之外也没有一个更好的称谓可用。
火星有两颗自然卫星,它们都比月球小得多,或者可以说,它们就像是两块形状不规则的巨石。它们的直径一个相当于23公里,另一个只相当于13公里。在视野中,两颗卫星就仅仅是两个小黑点,所以当所谓的火星日食发生时,也仅仅是有两个小黑点从日面上经过而已,就像是两颗会移动的太阳黑子。
机遇号看到的日食是由火卫一引起的。它历时很短,只有20多秒钟时间。这也是火星日食的一个特点。火卫一引发的日食时长大概在30秒左右,火卫二的长一些,能够达到3分钟。相比之下,地球上的日全食通常会持续数分钟时间,但不会超过8分钟。
发现形成于酸性湖泊的岩石
当“机遇号”刚着陆在火星表面的子午高原(Meridiani Planum)上就有了具有转折点的发现,它发现该着陆点的岩石形成于一个远古酸性湖泊,其证据来自于赤铁矿,这种矿石一般形成于水中,形成于一种颇似蓝莓般的微小球形颗粒。这种独特的曲线沉淀物是由于柔和的水流冲刷形成的,当含盐水分蒸发之后,硫酸盐之后才析出,最终形成了这种岩石结构。
首次在火星发现陨石
2005年1月份,“机遇号”在接近其丢弃的挡热板附近发现一块不同寻常,类似金属的岩石,探测器上携带的分光仪证实了这块岩石是由铁和镍构成,显示它可能是来自太空的一颗陨石,这也是人类首次在外星体上发现陨石
“炼狱沙丘”
2005年4月份,“机遇号”陷入了一片较浅的沙质山脊中,最终它花费了5个星期时间才从30厘米厚的沙质山脊上摆脱出来,这片涟漪状沙质土壤被命名为“炼狱沙丘”。
抵达维多利亚陨坑
2006年9月份,“机遇号”从着陆地点“鹰坑”( Eagle Crater)旅行了9公里抵达了800米直径的“维多利亚陨坑”,维多利亚陨坑的直径是鹰坑的40倍,该陨坑于2004年研究了6个月。 “机遇号”经过为期一年在维多利亚陨坑周边勘测和探测尘暴,2007年9月份,它开始进入这个陨坑,这个陨星碰撞形成的陨坑深30米,是之前机遇号所勘测陨坑深度的6倍。更重要的是,维多利亚陨坑将见证子午高原整个生命历程,该陨坑覆盖着硫酸盐砂岩,这种岩石被认为形成于数十亿年前,当时的沙丘与水发生交互作用,这些水很可能来自浅水湖泊,之后接合加固形成固体岩石火星探测器科学家雷-阿维德森(Ray Arvidson)说:“这种环境证实了远古火星存在湖泊是区域性,而并非本土性”这处维多利亚陨坑悬崖被命名为“圣文森特角”(Cape St Vincent)。
2008年8月份,“机遇号”吃力地攀爬在维多利亚陨坑中,并开始朝向一个多洞穴叫做“奋进”的陨坑前进,这一陨坑的面积是维多利亚陨坑的20倍。
发现巨大地下水层
它仍然“身体健康”地在这颗红色星球表面工作,并在2012年2月庆祝了它在火星上工作8周年的纪念日。2011年8月份,经过差不多3年的跋涉,这辆饱经风霜的火星车终于抵达了它梦想中的目的地:直径约22公里的奋进号陨石坑(Endeavour Crater)。机遇号还发现了被地质学家们认为是证明液态水曾经流淌在火星表面的最好证据线索 探索马蒂耶维奇山脉
对于火星的勘探任务,很多人把视线放在了好奇号的勘探工作上,其实早就已经有一个来自地球的身影“机遇号”火星车在这片神秘的红色星球上进行了勘探计划,而机遇号正在对火星上的“马蒂耶维奇(Matijevic)山”进行勘探计划,机遇号上的拍摄工具拍摄到从“马蒂耶维奇(Matijevic)山”上俯瞰的图像,整个“马蒂耶维奇(Matijevic)山”宽14英里,而且这里还存在着一个名为“奋进”的陨石坑。火星车,它已经驾驶着远离陆点近22英里了而这里的岩石中也含有丰富的铁元素。
马蒂耶维奇(Matijevic)山中的小球体有不同的组合物和内部结构。机遇号的科学团队正在评估这一带岩石元素的成分,还有这些球状体是如何形成的。每个球体的直径大约有3毫米宽。
机遇号发现这些球状岩石的结核形成里存在水合矿物质,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岩石会形成球状颗粒的原因之一。不过对于这种理论还是推测,没有更进一步的证据证明火星存在水分才导致这些小球体的形成。这些小球体的形成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因为火山灰的喷发,导致这些小球体的形成。当然还可能存在别的可能性。
“目前对于小球体的形成,我们存在非常多的假设存在,都是针对小球体的形成和形态展开的假设研究”机遇号的主要研究者——史蒂夫斯奎尔斯说到“研究发现小球体的形成对于我们了解马蒂耶维奇(Matijevic)山非常有帮助我们将在未来的几个月之内好好的研究我们的假设可能性,并拿出最有可能导致小球体形成的原因”,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超期服役的“机遇号”火星车比“好奇号”火星车略胜一筹,现发现一处包含形成水的黏土沉积层。从而证实火星表面形成水的黏土层远远超出之前科学家的预测。
这项研究结果是借助火星轨道探测器定位分析机遇号当前所在位置的化学成份获得的,2011年8月,机遇号火星车在延长服役期1000天、在梅里迪安平原穿越20公里之后抵达奋进陨坑。化学勘测结果显示这里富含多种黏土在地球上黏土有助于形成水。
据悉,机遇号和勇气号火星车于2004年1月着陆在火星表面,它们负责勘测寻找火星历史上存在水资源的证据这两个火星车掌握到水资源对于火星远古时期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火星液体化学性经测定具有强酸性,类似于蓄电池电解液,并不适应于我们已知的生命体,
该研究负责科学家史蒂夫-斯奎尔斯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美国地球物理会议上称,黏土矿物与中性水资源的化学性质密切相关,中性水是可以饮用的水。
如果机遇号火星车的服役期能够继续延长,科学家则有希望获得更重要的发现。火星轨道勘测器的火星紧凑勘测成像光谱仪(CRISM)发现奋进陨坑边缘和内部包含着更多类型的黏土矿物质,远比之前报告声称发现的两种类型黏土丰富,
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行星科学家詹姆斯-雷伊副教授称,如果机遇号火星车能够发现火星黏土样本,让我们近距离观测分析,我们便能确定这种黏土是如何形成的,从而确定它们是否形成于深水湖泊、浅水池塘或者火山喷发过程。
更进一步的火星黏土勘测分析数据有望来自好奇号火星车,2003年8月6日这个火星车着陆在陨坑底拥有一个4.8公里高分层沉积高地的巨大陨坑中不同于机遇号火星车,好奇号装配着复杂的机载化学实验室,可用于分析岩石和土壤样本。而机遇号的两个重要科学仪器已不再正常工作。这项研究报告发表在出版的《地球物理学研究快报》上,
这也是机遇号将在火星表面迎来它的第10个年头。机遇号是在2004年的1月24日着陆的,其最初的目标是在火星表面寻找水是否曾经存在过的线索。这原本只是一个为期三个月的任务,但其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机遇号的运行时间已是原计划的36倍。
自登录火星以来,机遇号已经行驶了22.03英里(3万5千多米),比其2000英尺(609.2米)的目标要走得更远。最初的3个月,NASA的科学家们充满了兴奋,因为机遇号提供的证据表明,在过去的某个时间,火星表面曾流淌过水这些天来,机遇号一直忙于在火山口之间,试图更深入地看到火星的地表。
机遇号的”精神“令人感动,但我们打赌,NASA将继续从机遇号身上获得更多的科学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