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初,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www.chinapr.com.cn)发布了国内公关公司调查报告,从这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报告中,结合对国内公关行业的一些了解,本篇文章试图就中国公关公司在持续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并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
发展现状:
1. 国内公共公司主要分布于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市场,总数在1,000以上,其中,又以北京地区占据最大份额。另外,在深圳、成都、大连等二三级城市正在陆续建立少量的办事机构。
2. 从公司规模来看,相对成熟、专业的公关公司员工人数一般在20~50人之间,据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调查报告估计,这样的公司在100家左右。
3. 从服务行业来看,国内公关公司的主要客户还是在IT行业,通讯、日常消费品、娱乐领域的客户有所增加,耐用消费品领域的客户偏少。
4. 从营业绩效来看,行业发展整体状况健康。调查显示, 2002年中国大陆公关市场(不包括港澳地区)整个行业年营业总额估计达到25亿元人民币,比2001年增长25%,其中多数公司的营业收入实现了15%~30%的营业收入增长率,整个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在20%左右。
持续性发展需要面对的问题:
1. 最严重的是专业人员的缺乏,尤其是高级专业公关人员的紧缺成为了制约整个行业持续壮大的瓶颈。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由于专业公关公司发展历史很短,在教育体制中就存在培养专业公关人员的空白,因此,许多公关人员都是依靠工作中的摸索实践而成熟起来。其二,据调查公关公司的周平均工作时间都在50小时以上,这种高度紧张的节奏也使得公关公司无暇顾及对人员的培训;其三,与人员缺乏的局面相对比,国内的公关公司却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这便造成了公关行业人员流动频率居高不下,因此,许多公关公司就不愿意加大对人员培训的投资。其四,即使在社会培训方面,目前也没有一项权威性的专业公关人员培训过程能够获得整个行业的共同认可。
2. 客户和人员不稳定。由于公关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客户和人员的不稳定问题方面尤为明显。对客户而言,频繁的换动公关公司会导致本身在品牌塑造、宣传上缺乏长期规划,如果协调不足,还容易出现宣传导向不一致的问题,从而弱化前期的工作成绩。对公关公司而言,人员的频繁流动也同样会造成自身和客户人力、资源的浪费,将更多的精力投入磨合之中,并同样也会涉及长期战略的筹划效果。
3. 整体策划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产品、活动、日常公关的关注和操作技术高于对企业形象、长远战略的规划。第二,行业发展不均衡,在IT、通讯、影视等领域较为活跃,而在耐用消费品如汽车、房地产、政府、金融等领域有待加强。
4. 增值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公关公司作为企业对外交流的重要桥梁,不仅仅担负着将企业形象和信息向外界传播的职责,也应该将相关的信息反馈给企业,包括媒体、产业、竞争对手、用户、宏观政策等等。在此方面,我们看到一些公关公司也开始了初步的尝试,但从反馈来看,客户表示他们非常需要这种服务,只是目前国内公司提供的增值服务在质量上有待提高。
5. 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从公关公司的地域分布来看,北京占主导地位,上海、广州次之,这种状况造成了许多宣传盲区。
可行性对策建议:
1. 加强产业联盟建设,建立完善产业规范。目前公关行业之间的交流渠道欠缺,整个行业出于一种各自为政的无序发展状态。尽管有同行是冤家的说法,但在新经济时代,"竞合"已经受到了普遍的认可。因此,通过建立规范的职能新联盟,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交流,发掘中国潜力巨大的公关市场,才是中国公关行业实现共同繁荣的最佳途径。目前,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已经在执行相关的行业指导、行业服务、行业协调、行业监督功能,但也需要各个公司的主动配合和积极响应。
2. 合作或收购。目前,各公司的规模、优势差次不齐,而且普遍规模偏小,提供服务能力有限,因此我们看到许多公司在公关中常常聘请多家公司,或者是分别担当广告、活动和媒体工作,或者是按产品线分别寻找不同的代理公司。在执行中,必然存在众多的协调工作和资源的浪费。需要强调的是,在合并中需要注重双方的优势互补,而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大,或是以赢得客户资源为目的。2002年,奥美收购西岸,应该说这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作为国际公关公司,在收购本地公关公司西岸之后,奥美可以更好地实施本地化战略。
3. 尽快建立相关的培训机构,制定规范化的培训课程,解决专业公关人员紧缺的问题。当然,这就更加需要行业的共同合作。这也是解决策划能力不足、增值服务能力欠缺等问题的根本所在。
在中国公共关系高峰论坛的演讲
各位下午好,感谢名道、《经济观察报》、《首席市场官》给我们这样机会。应该说,我们大概用10年做蓝标、用五年做智扬,未来还会矢志不渝地做下去。所以很愿意在这样的场合跟大家分享我们的一些感受。
先表达今天我听完前面专家讲的这些感受,我觉得公共关系一方面可能面临着不认知,或者还没有认识到它的价值。所以我们现在强调公共关系的战略价值或者像大公关,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公共关系也不能被过分的神话。像今天上午孙先红,找公安的事不能找公关。所以有些课题公共关系没法解决。公共关系求解什么问题呢?我们先看一个命题,就是不论企业还是组织,它的成败是谁决定的,往往不是组织和企业自身能够决定的,很大程度上是周围的这些公众决定的,是别人决定了组织或企业的成功与否。公共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手段,这种手段就是用来改善他和外部公众的关系。这是我们理解的公共关系。的确公共关系是一种营销工具,在营销层面上,公共关系用来改善的可能仅仅是这个机构、这个组织和其消费者的关系,但是很大程度上公共关系是为组织和企业建设一种和谐的外部环境。
大会报给我这个题目,我心里犯了一些嘀咕,在座的各位要么是公共关系机构的创始人,或者是公共关系的从业人员,还有些可能根本不是乙方,是甲方,还有很多专家,所以单一的讲公关公司我觉得是一个公关公司创始人这样一个小众感兴趣的话题,不应该在大的论坛里讲。后来我想,大会之所以让我来讲这样一个话题,可能有几重意思,对一些老板来讲,这个肯定是您最为关注的话题。对从业人员来讲,通过我们的分享可以看一下你所在的机构是不是你所梦想和追求的机构。对甲方来讲,如果试图想找到一个"长久婚姻、可以长期的合作伙伴"的话,我相信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乙方。
大概谈几个话题,一个是到底公关公司发展轨迹是什么样的,我们是谁,干什么的,这个要界定清楚。第二,这个过程里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都是哪些?最后我们提一些自己的感受。
总体来讲,公关机构应该说越来越被人尊敬,所以被人尊敬是因为它的确给合作伙伴提供了一种智慧和思想。大的概念里公关机构属于服务行业,但是它的服务和酒店服务、餐饮服务最大的不同,它提供的是智慧的食粮。所以这种服务一般在全球来讲叫"专业服务机构"专业服务机构的里边才有我们的一块。这一块实际上在细分有投资银行、有财务咨询、商业法咨询、营销沟通、管理咨询等等。这一系列都在PSF空间里,在公共关系这个空间细分中可能是更多的在营销沟通这个空间里。
其实公共机构这两三年如雨后春笋,说明它的成长性很好,但是它的市场份额相对来讲,在整体的智业咨询里恐怕很难占比较大的份额。从公关公司发展的阶段来看,像伟达这样的公关公司,属于全球发展的阶段。就是说他们已经发展到第四、第五阶段了。对很多本土公关公司来讲还都在第一、第二阶段徘徊。这个阶段从人员、办事的数量都是有一定边界的,如果想突破这些天花板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智慧。所以公共关系行业里如果真的想要做起来,我们由衷的感受是"知难行不易"。好在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更多的是向发展比较早的国际的公关机构学习。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学习对象,就是跟我们的甲方学习,我们有幸在这十年里服务了思科、联想、佳能等优秀的企业,他们的智慧和思维提高了我们对自身发展的一些认识。所以从发展的阶段来讲,比如从30人到100人,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门槛。所以很多公司在一个地域只有一个办事处,这个部门只有30人、50人,要发展成为100人的公司不太现实,就要想到跨地域发展,因为我们知道,一个好的结构才能支撑你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小的结构、错的结构肯定不能支撑你发展。所以首先从架子上解决发展的问题,如果你只有一百人,一两个办事处,那你的"天花板大概也就是1000万美金",只有再往前突破才有可能进一步做大。
同样,在公关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面临的管理课题也是不一样的。本身来讲专业服务机构有它独特的课题,但是它本质上是企业,企业就要遵从一些一般性的规律。这些一般性的规律我们基本上把他抽出来,就是一些一般性的管理课题。企业在不同阶段面临的管理课题也是有差别的。当你是一个小公司的时候,小公司基本上可能就是靠一个老板以及个人的人脉关系来发展,而且应该坦率的面对"灰色收入",因为这是企业发展初期不得不面对的。这个阶段主要的课题既然如此,意味着如果一个创业者评估下来,自己没有广泛的人脉关系,你也不擅长用非常规的方式开拓你的人脉关系的话,那你可能就不太适合去创业一个公关公司。但是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如果仅仅维系这样的关系的话,这个公司大概就是30人的公司。要跨过这个门槛,要面临市场营销、形成方法体系等一些重要的管理课题。这些也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些重要课题。
比如我们已经连续第五年每年都要到各个高校办招聘会,就是因为这个阶段就需要这样的方式求解课题。包括一些报酬体系,原来20-30人都在你的眼睛底下,现在200-300人了,有效的报酬体制也成了关键问题。
第四阶段或者更高阶段就要形成自己的品牌特征。今天的嘉宾有一些人没讲之前大家可能就对他们有一个品牌印象了,所以不同的机构到了一定阶段需要品牌特征的打造,另外就是资本层面的运作,我们看到比如WPP等就是这样运作的。
对我们本土的这些公关公司来说其实发展不同的阶段面临的是管理课题的不同。就是你到某种阶段一定要去求解这些阶段所面临的管理上的挑战。还有什么其他的挑战吗?
一个公关公司从创办开始,要回答的第一个课题,要决定你的公司是用客户专业发展,还是产品专业化发展。有些公司用产品专业化方式发展,比如说我们看到现在已经有的公关公司做撰稿公司,它服务的有些是机构,有的是企业,有的直接来自于公关公司的需求,它把这个做成一个产品给各行各业的客户,以及公关机构提供服务。这类典型的属于产品专业化,我开发一个产品,像比如天下互联,可能也是属于产品专业化的方向。还有一类叫客户专业化,再细分包括行业和跨行业专业化。实际上就是要回答我这各公司是做哪个方向的?如果做客户专业化,还要回答一个问题就是,是不是可以做行业专业化。因为我们知道PSF里有些领域是没有同业禁止规定的。但是公共关系里这是行规,是不允许的。这个不允许带来的课题就是专业机构在知识积累上不太容易做行业专业化发展。做行业专业化发展基本前提是你要比你的客户更懂。
第二个课题是专业能力和客户关系两者的关系怎么摆。我们看到图标中的四个象限中,本质来讲,只有你的企业处于两类象限下,才是可以生存和发展的。另外两个象限都不是你久留之地。就是说,只有两个象限是你可以常态的生存空间。
再进一步发展的时候就面临回答第三个课题,到底是做强还是做大的问题。我们基本选择的是做强,就是无论做到什么规模,我们都仅仅做公共关系服务。但是我们看到有些机构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多元化延展,如做培训、广告服务等等。
另外一个课题,就是当你到了一定规模的时候,"孩子是自己养还是别人养",企业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你会发现力不从心,这时候就需要聘请职业经理人。因为智业服务很典型的一个特征就是外行不能领导内行,所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要请一个专家型的领导来管理你的公司。
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如果你打算做公共关系公司,并寻求长远发展,那它绝对不能靠成本领先策略来发展。像格兰士这样的发展模式在公共关系领域是行不通的,因为公共关系领域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人力资本,公共关系公司的发展主要是靠以智力资本形成的差异化。而且这种差异化和规模无关,再大规模的公司差异化可能不明显,在小的公司也可能做到非常清晰的差异化。
我们的体会,从整个中国发展的历程来看。现在这个阶段消费者越来越个性化、越来越聪明情况下,公共关系所扮演的力量的确越来越强了。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纯粹从营销的角度看,公共关系市场我们认为基本上是"个性主导"的市场,如果是广告市场的话,到现在为止中国的广告市场一线品牌里可能都是一些4A公司,但是公共关系市场则恰恰相反,这里的规律是广告主要是和Image打交道,共性的地方多,巴黎人爱看的图片中国人也爱看,因此国际型企业的全球化经验比较容易移植到中国市场,但是公共关系主要是和message打交道,而我们知道语言文字上则有很强的独特性和文化内涵。所以公共关系这个领域,本土公共关系公司是最有可能做大、做强的。谢谢大家!
zuz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