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文明历史揭晓起,鸟类就同人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保证人类正常生产生活的重要条件之一。人们发现,鸟类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界绿色植物方面作用很大。譬如,益鸟可以防治虫害。灰喜鹊、伯劳、燕子等都是灭虫能手,啄木鸟是“森林医生”。鼠害是森林的一大祸患,而猫头鹰恰好是捕鼠健将。鸟类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功不可没。 鸟还可以向人们预报农时季节。杜鹃每年三四月飞来南方,其叫声“快快—布谷”,似在催促人们抓紧春耕生产。鹧鸪鸣叫,则兆示当地的农事进入割麦插秧季节。人们曾用“鹧鸪始鸣,割麦插禾”的农谚指导生产。如今,预报农时节令都依靠科学气象,但人类在过去“无历日”的时代,确实是靠鸟鸣来指导农事活动的。 鸟类美丽的羽毛,婉转嘹亮的鸣声,南来北往的迁飞和各种各样有关鸟的传说,都是文人墨客吟颂的主题。历代留下的名诗佳篇,给文苑增添了无数绚丽奇葩。我国成书于春秋时代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提到的鸟就有30多种,鸟被人称赞可见一斑。鸟类不但入诗,其华丽的羽毛、俊美的神态,也是古今画家挥毫泼墨的对象。 鸳鸯戏水、松鹤延年、鹰击长空、喜鹊登梅等都是常见的画景。 鸟类中的鸣禽类,其鸣声或悠扬婉转,或高亢嘹亮,本身就是一首首绝妙动听的音乐。所以世界上除了有许多以鸟为题材的歌曲和乐曲外,还有不少模拟鸟鸣声谱写的乐曲。例如,我国现代民乐中,《鸟投林》、《空山鸟语》、《百鸟朝凤》等,描绘的就是阳春时节百鸟争鸣的动人情景。人类在崇拜和欣赏鸟类的过程中,常常被鸟类优美的舞姿所吸引,于是,人们争相模仿鸟类的舞蹈动作。发展至今,许多民族都有以鸟类活动为造型的舞蹈节目。如云南省的傣族有孔雀舞,白族有白鹤舞,纳西族有云雀舞,哈尼族有白鹇舞,拉祜族有鹌鹑舞,藏族有金雀舞等。 如果没有鸟,浩渺的长空将是满目空虚,葱郁的森林将寂静无声,生态将会失衡;如果没有鸟,文学艺术将会失去不少情趣和魅力;如果没有鸟,童心将少一份欢乐。 我说说养鸟人与鸟的关系吧 现代社会是个多元的社会,必然会出现多种意识形态并存的社会现象。若以这种观点来审视、分析鸟的饲养人群,就不难发现,这里活跃着三种类型的人。 第一种是事业型的。这种人把饲养鸟作为一项服务于社会的事业来做,旨在开拓人们的精神生活的范围,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内容,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为发展鸟的养殖事业在不懈地努力着。所以他们特别重视资料的积累、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研究。在实践中,特别重视原有品种的提纯、外来品种的引入和杂交品种的培育。这批人的辛勤劳动,使得市场上的芙蓉鸟琳琅满目,新品层出不穷。 第二种是职业型的。这类人把买卖鸟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有的实属无奈之举)。他们广交朋友、重视信息、消息灵通、熟悉行情,旨在赚取利润,以维持生计。由于这批人的苦苦劳作,使得市场活跃起来,产品得以推广。但是又由于鸟饲养的特殊性、市场的多变性、外界影响的不可预测性(如禽流感),这批人的生存空间充满了风险,于是在其中又产生了一些有悖于商业道德的鸟贩子。 第三种是玩乐型的。这类人就是通常所说的消费者。因为他们的要求不同,消费水平的差异,所以各个档次的鸟都会找到它们的新主人。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现在大多数有钱的人没时间或没兴趣玩鸟;而有时间有兴趣玩鸟的人,却又大多数囊中羞涩,这就使得鸟市场总体来说还不太景气。 以上是借用一位网友的观点,不过认为还有一种人,那就是终身爱鸟,不管他是否养鸟,终生与鸟相伴,共同生存在同一天空下 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这几种类型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有时甚至是相互兼容的,于是出现了一个绚丽多采的鸟市场
人可以打鸟,鸟不可以打人;
人可以吃鸟,鸟不可以吃人;
人可以玩鸟,鸟不可以玩人;
但是,
鸟可以拉屎在人头上,人不可以拉屎在鸟头上;
鸟没有鸟笼也很开心,人没有房子愁得不行;
鸟让人觉得鸟语花香很好,人让鸟觉得乌烟瘴气吵死人!不,是吵死鸟!
是 friends
人类是 主人
鸟是老师
鸟与人类都平等
鸟与人都是自然界的成员
对人来说 鸟是有好处的
而对鸟来说 人是可怕的
鸟与人类是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