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心理咨询作用;
2.开展一系列的讲座增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遍教育;
3.开展一系列的团体辅导、心理训练,切实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惑;
4.开展部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并使其有一定的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其存在的心理烦恼。
具体计划如下:
一、初一年级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课程设置如下:
时间 课程 课程内容 设置原因
上期:
第1-2周 昵称大公开 老师介绍自己的呢称、学校的心理辅导机构以及课程的要求,再请学生介绍自己的呢称 1.促进师生及生生间的认识速度,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2. 引起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视
第3-4周 心有容貌 通过意象对话的引导,让学生把自己的心理状态具体化 1.让学生能够从形象的角度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
2.引发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趣,提高维护自己心理健康的意识
第6-7周 我的初中生活 以“我的初中生活”为题,请每位同学写出自己一个月以来的开心与烦恼,然后按小组为单位编写校园心理剧 1.让学生能吐露自己在初中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快乐和烦恼;
2. 编写心理剧可以让学生的情绪得到更好的释放
第8-9周 心理剧表演 表演上次课排练的心理剧 以心理剧的形式表演出来能具有示范作用。
第11-12周 心理健康测验问卷 学生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测试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普查
第13-14周 家 让学生任意表达对家庭的感觉,好的、不好的都不加限制的表达,然后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家在自己心中的地位 1.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对家庭的情绪以及发生在家中的故事,能使其情绪得到一定的释放;
2.同学相互听取他人对家的看法,可以引起共鸣,消除极端、消极的看法。
第15-16周 亲子沟通 学生阅读“亲子沟通20条”,找出哪些是自己与父母沟通较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并正确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去做(建议让一些家长与学生一起参与此课堂) 1.让学生知道哪些才是有效沟通的方法;
2.让学生能采取有效的方式与父母沟通;
第17-18周 心理杂志阅览课——适应心理大摘抄 带学生到读书馆阅读心理健康教育杂志,要求:1.带笔和心理本;
2.摘抄400字以上 1.让学生知道并学会查阅心理辅导资料,以解决自己某些心理健康问题;
2.培养学生阅读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的习惯。
第19-20周 适应心理大家谈 1.前2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各自的摘抄,并评出等级;
2.后20分钟,各小组选派出最优秀摘抄的小组上台来与全班同学交流;
3.学生点评; 让学生将其在图书馆查阅的资料在班级中交流、展示
第21-22周 我与心理健康 以“我与心理健康”为题,写小论文 1.了解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2.让学生理清自己对心理健康的看法
下期:
第1-2周 心轻可以上天堂 通过古希腊的神话传说引入课题,再采用意象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烦恼具体化、形象化 1.通过心的轻重这种形象化的方式,让学生能更好的衡量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
2.意象对话的放松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压力
第3-4周 我的五样 做心理游戏“我的五样” 1.让学生明白迄今为止,在他的心目中,最重要的东西
2.培养学生对难于做出选择的事情做出选择
第5-6周 我的重要他人 介绍什么是重要他人,让学生写出自己生命中的重要他人 让学生通过了解他人对自己的影响,学会感恩
第7-8周 生存自救 做飞机失事的游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价值 让学生更明白自己的价值何在
第11-12周 我的墓志铭 介绍古今中外名人的墓志铭,让学生写自己的墓志铭 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一生有一个总体的设想和规划
第13-14周 猜猜他是谁? 通过抽签的方式,每位同学写出班级中一个同学的好品格和坏毛病,在念出来,让大家猜猜他是谁? 1.培养学生表达自己对他人看法的能力;
2.了解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
第15-16周 我是谁? 通过庄周梦蝶引入课题,并用意象对话引导学生领养小动物,再填写真实的自我、理想的自我、别人眼中的我的表格 1.让学生更清晰了解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2.学会接纳真实的自我。
第17-18周 自信训练 通过“我对……有信心”的句式进行积极自我暗示 提高其对期末考试的信心,振奋士气。
2.上期开展适应性教育系列活动:
(1)9月,第一周学生适应情况调查、进校适应宣传单、讲座;
(2)10月—11月,各班组织写适应故事、编写心理剧
(3)11月,组织学生到图书馆阅读心理杂志,查找关于适应性的文章,制作成小报;
(4)11月,进行适应性教育团体辅导。
(5)12月,学生适应性调查。
3.3月,下期开展青春期教育系列讲座(生理篇)
二、初二年级
1.上期:
(1)10月,开展青春期教育系列讲座(如何处理与父母的关系)
(2)12月,开展亲子沟通团体辅导(3个家庭组成的团体,共2次,每次一个半小时)
2.下期:
(1)3月,开展青春期教育系列讲座(如何处理异性同学之间的关系)
(2)5月,开展异性交往团体辅导(8-10人的团体,共1次)
三、初三年级
1.上期:
(1)9月,进行人生目标、职业理想方面的调查;
(2)10月,开展确立人生目标,看清奋斗方向的讲座;
(3)10—12月,开展人生目标个别指导。
2.下期:
(1)3月,调查学生考前身心状况;
(2)4月,对班主任进行学生考前心理指导的培训;
(3)5月,开展学生考前动员大会;
(4)6月,身心调节训练。
中学生心理健康
当今,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激烈的竞争,传播媒介的影响。再加上学校过于强调升学率,致使家庭、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因素的发展。尤其是现在的中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子女的升学、 分数成为父母心理平衡的补养品,不能客观实际地给孩子制订目标。这些因素的影响,使中学生们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对许多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惑,但又不知如何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表现为:缺乏耐力、容易被人误解、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爱操心、缺乏观察力、过于担心将来的事、容易动怒、父母期望值过高、缺乏决断能力等。结合调查结果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问题。(一)学习方面:调查表明: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克服困难的精神,没有恒心和毅力;受到家长、学生和教师的责备、嘲笑、歧视而引起心理紧张;基础比较差;智力因素。可见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学习品质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非常重要。较大的心理压力,会使学生整天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从而导致厌学情绪。(二)人际交往方面:学生不良的人际关系会造成一些不好的人格特征和个性心理如:自卑、自傲、过于内向、心胸狭窄、仇视等,有的学生会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及个别学生有时会有轻生的念头。学生的不良人际关系包括: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够好,有学生自身的因素,而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与沟通,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不够耐心,处理问题不公正,讽刺、挖苦学生等不尊重学生的做法和态度,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使师生关系紧张,甚至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经调查和讨论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却又不知该如何去做。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与父母的关系不好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父母教育方法不得当,简单、粗暴、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孩子孤僻、专横、与父母有敌对情绪。第二,父母关系不和,对中学生的心理伤害很大,他们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视,富于破坏性……会认为是父母给自己带来并制造了痛苦,憎恨父母、家庭。(三)青春期心理问题:青春期是人由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期”,情绪不稳定,情感既丰富又脆弱。遇到一些刺激就表现为爱哭、爱笑喜怒无常;易急躁、易冲动自我失控;任性,自尊心、好奇心特别强,过高估计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看问题片面,总把错误归于别人,爱嫉妒他人。中学阶段是人生观确立的重要时期,学会和异性交往,在交往中认识异性,是中学生青春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生逐渐走向成熟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要做到自知、自醒、自学、自动、自律、自强、自励、自新。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心理因素在人们行为中的作用很早就为人类所知道,但把心理教育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却是近代才有的。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兴未艾,各地的实验研究取得一定成效,但众多的实验研究却缺乏理论指导,难以形成一种较为科学的体系和稳定的模式。因而,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关系到这项工作的开展、深化、发展和完善。本文以此为目的,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探索,以期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完善。
一、构建“四结合”全方位、立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构建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重在教育。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处置,大致有医学模式、咨询辅导模式和教育模式三大类。医学模式重在治疗和重建;咨询模式重在探讨心理问题及处置;教育模式重在教育、预防和发展。构建“四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于能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特点。换言之,它能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促成其心理健康发展,而不是零散的、片面的、非系统的、不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其目标不仅仅在于治疗,更注重预防与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区别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具体如下:
1、心理教育与心理测量相结合
心理测量主要是运用一些心理学方面的测量理论和工具,根据学生和教师的需要和要求,对学生行为确定一种数量化的价值,便于学生的自我了解和自我认识,其内容主要是学绩测试和人格测试。心理测量主要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服务,它侧重于描述学生心理发展的现有状况,了解在咨询、辅导、教育之后学生心理发展出现的变化与改善。学校在进行心理测验时,首先要明确测验目的,有的放矢地选择测验项目;其次要注重测验实施过程的科学性和保密性;最后还要进行科学分析,解释测验结果,提出有价值的教育建议。此外,学校还要根据测验结果反映出来的规律、特点和问题,高速和完善心理教育工作。
2、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相结合
根据各级教育部门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建立心理咨询室。其形式有个别咨询、集体咨询两种。心理咨询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依托,它应在向全体学生开展广播、电视、刊物等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与教育活动;同时,根据学校实际,心理咨询还可以与专家、学者等专业人士合作,开展针对学生、家长特殊需要的心理咨询活动。但是,心理咨询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是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补充。
3、心理辅导与心理行为矫正相结合
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而开展的心理辅导、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一方面,通过个别辅导矫正由于心理障碍而导致的问题行为,如恐惧、说谎、失眠、攻击行为等。另一方面,以活动为依托对学生进行心理渗透的辅导,通过开展各种竞赛活动、体育活动、审美活动等集体活动,以自我表现、陶治等方式,使学生自觉地、有意识的养成符合心理健康标准的良好行为。
4、心理教育与班主任管理工作相结合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其一言一行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由于长期以来,大多数学校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忽视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班主任管理工作经常处于单向的教育方式,而不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入到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现代教育表明:缺乏心理教育能力的教师不能算优秀教师,作为一名塑造灵魂的工程师,不但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心理教育能力,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四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点
下面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实施途径等方面分析该模式的特点。
1、目标。 该模式要实现的目标具有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在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第二层次,预防性。面对的是部分在学习上、心理及生活适应上有可能发生问题或问题刚出现苗头的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能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或避免心理疾患的产生。
第三层次,治疗性。及时矫正学生心理疾患,排队其心理障碍,帮助他们作心理康复,
2、内容。 该模式的内容具有实践性与针对性。中学阶段,学生心理常受到这些问题的困扰。
①学习问题。如考试焦虑、成绩不理想、升学受挫等等。
②人际关系问题。如交往恐惧、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不良等。
青春问题。由青春期的性成熟而带来的心理问题,如性幻想、自慰、与异性交往的恐惧等。
③自我意象问题。如自恋、自傲、闭锁等不良心理的出现。
④择业问题。如人生目标渺茫,对未来社会生活感到茫然,缺乏就业心理准备等。
此外,还有来自家庭方面以及个人身体的疾患而引起的心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确定中学各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如下:
初一年级:入学心理适应教育;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个性品质。
初二年级:人际关系心理教育;青春期性心理教育;受挫心理教育。
初三年级:“学习心理”知识教育;应试辅导;挫折心理教育;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的培养。
高一年级:高中学习心理适应教育;挫折心理教育;人际交往心理教育;人际交往心理教育;创造力的开发。
高二年级:异性交往心理教育;情商教育;自我心理障碍的排除;挫折心理教育;学习心理知识教育。
高三年级:“学习心理”知识教育;择业心理教育;挫折心理教育;应试心理辅导;社会适应心理教育;就业心理准备;自我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
3、原则。“四结合”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目标性原则。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提高他们的生存、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
(2)科学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的科学性。要以科学的、先进的心理卫生知识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在心理咨询中,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对待并回答青少年提出的问题,摈弃那种自以为是、主观臆断的做法。训练各种良好行为,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建立目标,规定过程,有观察、有对照和比较,并且要注重训练效果。
(3)疏导性原则。教育者要循循善诱,疏通学生的心理障碍。对于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要认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利用各种机会因势利导,将他们沉郁在心中的种种不愉快的感受疏泄出来。如果教师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学生极易产生对抗情绪,压抑在心头的不良情绪越积越多无法得到疏通,往往就以扭曲的方式渲泄出来。这样的结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相悖的。
(4)差异性原则。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应遵循差异性原则,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如:进行人际关系的心理健康教育时,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所讲的知识内容,所举的教育实例都应有所不同,所设计的教育活动,训练内容及方式也应有所调整.同样,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应进行分类指导。如:单亲家庭的子女或有不同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往往需要特殊的心理健康的教育与活动。
(5)活动性原则。根据实践性与应用性的要求,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活动中,发挥活动的优势,注重活动过程的教育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应创造性地设计多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健康地成长。
(6)预防性和发展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应重在预防,通过优化学生心理品质,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尽量避免或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心理治疗的效果再好,也只是补救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最根本的还在于防患干未然,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其心理自我调适能力、防御能力,承受能力。
当然,我们不能把预防误解为阻止问题的发生,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我们很难预料和阻止。关键是我们能够通过优化学生心理品质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尽量避免或减少问题的发生。一旦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由于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自我调适能力和承受能力。所以说预防与发展实际上是同步的,都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4、实施途径。 根据上述模式的要求,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
(1)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教育途径。
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课程的特色是在生理卫生课中增加心理卫生的内容,称为生理心理卫生。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特点,通过心理卫生课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常识,使学生能够了解,分析自己的心理状况,提高抵御心理疾病的能力。
②开展团体咨询活动。出现同类心理疑问的小组成员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自由议沦,利用团体的相互影响,启发。引导和帮助,形成团体的共识,使学生对自己的问题有所领悟和理解,进而改进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③开展多元化的集体活动。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可促进人际交往,建立团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活动形式可以多样化,如体育比赛、知识竞赛、登山、演讲,交友联谊会等等。
④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来进行教学,在各科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尤其是学习心理方面的常识,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心理规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面向个体学生的心理咨询途径
首先,学校要宣传心理咨询的意义,改变心理咨询意味着存在心理疾病的不正确认识,鼓励需要咨询的学生进行个别咨询。
其次,设置心理信箱,成立心理咨询室。开设热线电话,多渠道开展心理咨询。
(3)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①加强校园心理文化建设。实施心理教育,我们还可利用学校的隐性课程一一校园文化,把这无声的教育与有声教育相结合。加强校园心理文化建设,如设立心理教育专题板报,成立心理教育校刊,开设心理图书阅览室,开展“心理专题”手抄报等做法,可营造一种浓厚的心理教育氛围,起渗透性、暗示性的作用,能提高学生的心理教育意识,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心理教育。
②成立家长学校,形成心理教育网络.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不仅来自于学校,也来自于家庭。家长本身不健全的人格或不健康的心理,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不和谐的亲子关系都会直接引起学生的心理问题,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应延伸到家庭中去,建立采取“家长与学生同时接受教育”的策略,提高家长的心理教育意识。家长学校在心理教育方面的任务是:一是向家长宣传普及心理教育知识,二是帮助家长了解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在这阶段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三是向家长及时反映其子女的心理动态及所出现的具体问题,使家长与学校积极配合,共同做好心理教育工作。
你可以在百度搜索栏中键入“心理健康”,可以找到很多相关内容的,摘抄一些就行了,把手抄报做的像报纸那样分成栏目,标题的字体写大些,可以变换颜色,但是注意不要太花了。下面我提供些材料和网址,你选择用。
什么是心理健康
健康是人类生存极为重要的内容,它对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文化的更新,生活方式的改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一个人怎样才算健康呢?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规定: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且应当重视心理健康,只有身心健康、体魄健全,才是完整的健康。可见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特征如下:
智力正常
人的智力分为超常、正常和低常三个等级。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情绪稳定与愉快
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如果一个人经常愁眉苦脸,灰心绝望,喜怒无常,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行为协调统一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行为受意识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治疗支离破碎,做事杂乱无章,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良好的适应能力
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因此,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样的变化,都将能够适应,这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发一份调查问卷给学生吧,涉及心理健康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