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经中的经藏和论藏包括:经藏 :阿含部、本缘部、 般若部、 法华部、华严部、 宝积部、 涅磐部、 大集部、 经集部、 密教部。论藏: 释经论部、 昆昙部、 中观部、 瑜伽部、 论集部、 经疏部、律疏部、 论疏部、 诸宗部、史传部、 事汇部、 外教部、 目录部、 古逸部、 疑似部。另外,还有:律藏: 律部、 在家律
二、大藏经是佛教典籍的丛书。又名一切经、契经、藏经或三藏。内容包括经(释迦牟尼在世时的说教以及后来增入的少数佛教徒——阿罗汉或菩萨的说教在内)、律(释迦牟尼为信徒制定必须遵守的仪轨规则)、论(关于佛教教理的阐述或解释)。大藏经的编纂,始于释迦牟尼涅盘不久,弟子们为保存他的说教,统一信徒的见解和认识,通过会议方式的结集,形成一致公认的经、律、论内容。其后又增加了有关经、律、论的注释和疏解等“藏外典籍”,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大部类。原始佛教分裂以后,各大派别大多按照自己的观点编有本派的藏经,但只有上座部的三藏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
“三藏”就是指经、律、论这三者中各包藏的文字和意义。佛法都在三藏之中,为什么这么讲?什么叫“法”?一切事一切理就称为“法”。所以佛法是包含宇宙间一切事一切理的大学问。
那么,所有的佛教典籍都被称为“经”么?
不是的。“经”是三藏中的一部分内容,还有“律”和“论”。
“经”所讲述的是定学,这个定就是指与禅定有关的修证功夫;“律”所讲述的是戒律学;“论”所讲述的是慧学。根据龙树菩萨《智度论》里“三十三”的说法,佛教里所有经典的内容可以分为十二大类教育方法,也叫“十二分教”,佛法中所有的典籍统称为“三藏十二部”。可别以为佛经只有十二部啊,那就搞错了。每一部里不知道含有多少部经典呢!后来古代的大德怕人看错而误解,所以就翻译为“十二分教”,这样就不容易误解了。“分”是种类、部分的意思,即在三藏佛经中有十二种文字上的教学方式。
下面就介绍一下“十二分教”的内容:
一、修多罗。也称作“契经”。在佛法经典中直接讲述法义的长行文。契经的意思就是契合于真理,契合于机的经典。什么是长行文?就是指散文体裁,属于印度文化里的一种写作方法,在很多古印度文学作品里都有这种文体。如《罗摩衍那》等。
二、只夜。翻译过来叫“重颂”,也叫“应颂”。就是接应着前面的长行文的内容而重新宣讲意义和道理的。比如在佛经中我们会看到佛陀在作完一段开示后,会用诗歌的形式再阐述一遍,便于弟子记忆,这是第一个意义。另一个意义,讲经的场合不同于学校教学,听经的人会有先后来到的,佛陀非常慈悲啊,于是就用诗歌的形式讲大义再阐述一次,使后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