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为何古人动不动喝好几坛都不会醉呢?

2024-11-09 05:04:0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古代的酒大都是酿造酒、发酵酒,一般最多十几度或者为10度以下的米酒,直到宋代,酒的度数才提升了一点,但也没有达到现代白酒的度数。其实不然,我只看到了古人喝很多酒,没注意古人喝的酒的度数,其实古代的酒和我们现在的啤酒度数差不多。古代的酒大都是酿造酒、发酵酒,一般最多十几度或者为10度以下的米酒,直到宋代,酒的度数才提升了一点,但也没有达到现代白酒的度数。

古代酒的浓度大幅提高是在北宋以后,辽、金、元等政权时期出现了蒸馏酒,因为他们世代居住在北方草原,气候寒冷,必须喝高浓度的酒才能保暖,自此中国酒的度数得到了提高,因此在元、明、清的影视剧和文学作品中就没有像水浒那样一口酒喝十几碗的场景了。

当初武松喝的十八碗,现在酒量大一点的人几乎都能喝下,武松喝的酒,度数应该在15度左右,最高不超过20度。说起如今我们喝的这些高浓度酒,跟古代的游牧名族有着莫大的关系。因为在元朝以前中国民间流传着两类酒,一类是以汉人为主的中原人通过五谷或是水果蕴酿发酵而来的米酒,通过过滤和添加特殊的配济制作而成。这类酒浓度不会超过20度,口感香醇与现在的醪糟差不多,古人将酒视作解渴的饮料足见这种酒的浓度之低。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像李白、杜甫?这类大诗人整天以酒为伴还要写出了如此多的诗篇,换个高浓度的酒试试,酒精中毒都算是轻松的了!

第二类酒便是从北边的游牧民族传至中原的,北方地区天气严寒这些游牧人为了喝酒以达到保暖的目的,将制酒工艺发展到了蒸馏的层次,通过多次蒸馏获得了高浓度酒。同如今北面的俄罗斯人一样他们喝的酒比我们这里的浓度高多了。这种酒传到中原后并没有得到欢迎,因为实在太难喝了,人们更愿意去喝传统的米酒。然而到了元朝统治中原,为了彰显名族文化,蒸馏酒被列为百酒之首,高浓度酒逐渐取代米酒,米酒衰退。元灭亡以后明朝米酒得以复兴但短暂兴盛后清军又来了,他们虽然不是游牧民族然而生于东北方严寒的气候让他们格外热爱高浓度酒,米酒再次被漠视。直至今日米酒的地位也没能超越白酒!

但在中国古代元以前,米酒是被视作优质酒的,而从北面传来的高浓度酒由于太过难喝,被视作劣质酒价格低廉只流传于贫穷百姓之间!如今的白酒文化被我们传承了下来,而真正属于自己的米酒文化却遭到遗弃。

回答2:

提到酒的时候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即便是在现在的生活中大多数人的饭桌上都是不能离开酒的,然而酒的发展已经有很长的年头了,早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就有了喝酒的习惯,但是我们平时在电视上总是看到,古代的那些人喝酒非常难喝醉,平时吃个饭就要好几斤白酒,那么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呢,为何古人动不动喝好几坛都不会喝醉呢?

古代人喝酒的时候一般都会说这酒好香,那是因为古代的酒都是纯手工酿造的,喝这种酒有一股米香的味道,米酒是以粮食谷物为原料发酵的,那个时候还没有蒸馏技术,所以纯度并不高,甚至还有一些粮食残渣在里面。但是这种粮食酒确实对身体比较好的,不像现在有些酒掺杂了其他物质,喝多了十分伤害身体。

这种米酒的度数就非常低,米酒是越喝越舒服,虽然也会醉,但是基本上是微醉,而且很快就能醒过来。像武松这样的好汉呢,他们能喝几坛都不醉也很正常。而且古人从事体力活动很多,消耗的体力非常大,吃得喝得也比较多,食量很大。至于这种米酒,很多人都是将其视作饮料的,就像现在的可乐雪碧一样。

元朝以前很多人都是海量,像唐宋时期,李白有很多诗篇,都是描述斗酒的场景。元朝以后,北方的少数民族,往往都是喝酒来御寒,他们喝的都是高浓度的酒,这些游牧民族酿酒的方式,用的是所谓的“蒸馏法”的方式,后来才传到了中原。之后就很少出现一个人可以喝十大碗的情况了。

回答3:

是因为,酿造的酒一般称为原酒,它通过酵母将食物中的淀粉和糖转化为酒精,最后形成我们所知道的酿造酒。因为酿造食品的原味被保存下来,所以酿造的酒被称为原酒。如果你喝啤酒,我想很多人都比电视剧中的英雄好。

事实上,古人喝的酒不能和今天的酒相比。即使他们把38-50度的中白葡萄酒摆在李白或吴松面前,也喝不了那么多。也许他们不能喝。比如,嗜酒成性的李白经常以“煮羊宰牛为乐,一次要喝300杯”来炫耀自己的酒量事实上,有相当多的300杯葡萄酒。

从3-4杯小酒来看,都是10斤,这也符合李白的饮酒风格和胃口。但李白生活在唐代,基本上是米酒。这种酒是用糯米酿制的。酒精含量约为15度,只比现在的黑啤酒准确一点。对于有好酒的现代人来说,喝10瓶黑啤酒是没有问题的。

酿造的酒是不需要蒸馏的酒。我们经常接触的啤酒、红酒和黄酒是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三种酿造酒。喝啤酒、红酒和黄酒的人往往知道这种酒的度数有多低。酿造的酒一般称为原酒。它通过酵母将食物中的淀粉和糖转化为酒精,最后形成我们所知道的酿造酒。据我所见,一个人能喝半盒啤酒的情况不在少数,更不用说大中华大地上那些非凡的人的酒量了。

宋代以后,由于蒸馏技术的引进,酿造工艺有所改进,酒的酒精度也有所提高,但一般在8度左右,与现在的啤酒差不多。真正的蒸馏酒是元代从国外引进的,当时,蒸馏酒不用于饮用它被用作点火物品或溶剂,后来被用作药物。酒精可以达到38度以上。明清时期引进了玉米、甘薯、高梁等,随着蒸馏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和大小酒厂的形成,可以生产出50度高的白酒截至目前,随着我国酿酒技术的快速发展,市场上的白酒度数为38-52度,当然还有70多度的衡水老白干等优质白酒产品。

回答4:

题目中的“古代”要分清什么时候,宋代以及宋代以前,酒精的度数并不高,有的人说像啤酒一样,其实比啤酒的度数更低,因为古代的酒大多是米酒。米酒是以粮食谷物为原料发酵的,那个时候还没有蒸馏技术,所以纯度并不高,甚至还有一些粮食残渣在里面。


但是这种粮食酒确实对身体比较好的,不像现在有些酒掺杂了其他物质,喝多了十分伤害身体。我们老家每年过年的时候都会做这种米酒,用的都是纯粮食,从一进腊月就开始做,把大米等粮食作物放在坛子里,封好口,放在炉子旁边发酵。

等到过年拜年的时候,亲朋好友经常围在炉子旁边,烧上一壶米酒,你一杯我一杯,在外打工的聊聊这一年的见闻,在老家种地做生意的聊聊这一年的收成和收入,既暖胃又舒心。

不过喝之前要多放一些红糖和白糖,不放红糖的话口感会特别酸。这种米酒的度数就非常低,如果是相同量的啤酒,我早就喝趴下了,但是米酒是越喝越舒服,虽然也会醉,但是基本上是微醉,而且很快就能醒过来。

像我这种酒量很少的人都喝不醉,更何况像武松这样的好汉呢,他们能喝几坛都不醉也很正常。而且古人从事体力活动很多,消耗的体力非常大,吃得喝得也比较多,食量很大。至于这种米酒,很多人都是将其视作饮料的,就像现在的可乐雪碧一样。

但是到了北宋末年,辽国、金国、大元等游牧民族大举南侵,在带来战争灾害的同时,也带来了蒸馏技术,这使得酒精的度数得以提高很多。

到了清朝的时候,酒精的提纯技术已经非常高了,蒸馏酒基本上取代了发酵酒,生于东北的满族也更喜欢蒸馏酒这种烈度酒,这个时候再成坛喝就很不现实了。

回答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