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枯病和枯萎病均是茄果类的重要病害。这两种病害从表面上看有相似之处:均为土壤传染的病害,连作发病严重;发病后植株均表现为地上部萎蔫;开始发病萎蔫的叶片早晚可恢复;低洼地、雨过天晴天气发生严重;病株维管束均变褐色等。但这两种病害存在较大的区别,青枯病属于细菌性病害,而枯萎病则是真菌性病害。另外,从发病表现看,两种病害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发病初期,枯萎病病株的茎基部皮层呈水浸状,逐渐变褐色,植株自下而上逐渐变黄、萎蔫;而青枯病则无这种水浸状,发病后植株上部先萎蔫,其次是下部,中间最后萎蔫。
枯萎病病株常常出现植株一侧萎蔫,而另一侧正常,或至少田间一部分植株出现这种现象,但青枯病基本无此症状。
青枯病病株茎部,尤其是植株下部茎秆上,其表皮粗糙,茎秆中下部丛生不定根或不定芽,但枯萎病无此症状。
青枯病病株的病茎维管束变成褐色,横切新鲜病茎并用手挤压、或病茎横切面经保湿,在切面上维管束溢出白色菌液(具臭味);枯萎病病株的病茎虽然也出现维管束变褐色的现象,但病茎横切面保湿培养也不会出现白色菌液。有时,特别是潮湿天气,枯萎病病部会产生粉红色霉状物或产生白色、蓝绿色霉状物,但无臭味。也可以将病茎折断后插于盛有清水的瓶中,几分钟后如果原来的清水变得浑浊,说明该病害是青枯病。
茄子枯萎病,发病初期,植株顶部叶片似缺水状萎蔫,并逐渐加重,植株下部叶片叶脉开始变黄,然后叶缘变黄,最后整个叶片枯黄,但不脱落。纵切病茎可见维管束变为褐色。
药物防治,发病较重病株及时拔除,病穴及发病较轻病株用甲基立枯灵或甲霜恶霉灵+乙蒜素灌根防治。
青枯病,植株中午萎蔫,早晚回复,重复几天后,叶片萎蔫不变黄,下垂,死亡。表皮粗糙,维管束变褐。横切病茎清水中挤压会有白色菌脓溢出。
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病穴及周边用农用链霉素中生菌素,噻菌铜,喹啉铜,叶枯唑,氯溴异氰尿酸,可杀得。灌根,及叶面喷施,也可做前期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