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陪伴涉及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
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生活教育,教育陪伴必须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吃喝拉撒睡是生活,休闲娱乐是生活,家务劳动是生活,读书学习是生活,待人接物也是生活。有的家长只注重学习上的陪伴,陪写作业,陪上课外班,这是对陪伴的异化。
有人说,家庭教育在饭桌上;有人说,家庭教育在运动场上;还有人说,家庭教育在阅读之中……这些说法都有道理,说明家庭教育不像学校教育,不是围绕科学文化知识和课堂教学打转转,而是围绕生活打转转,丰富而有意义的生活是教育的营养源。父母陪孩子读书,就会让孩子感受到文化的教育;父母陪孩子吃饭,就会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教育。表面上看,陪伴就是与孩子在一起,就是时空同在,共同生活。
No.2
不同阶段陪伴的重点不同
婴幼儿阶段,孩子自我意识处于萌芽状态,思维能力和自主活动能力很低,陪伴主要体现在对孩子的照料和抚养之中,以形成安全性依恋关系。随着自主意识和活动能力的提升,孩子开始自主性探究活动,喜欢尝试各种新鲜的东西,接触各种玩具,喜欢走出家门,喜欢到大自然中接触小动物和花花草草,这就意味着父母要为孩子的活动创造条件,同时注意孩子的安全。
3岁以后,孩子除了生理需要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游戏,喜欢找自己“中意”的伙伴,除了单独游戏之外,更喜欢各种同伴游戏。陪伴就是与孩子一起捉迷藏,一起玩积木,一起运动,一起唱歌,一起扮演,一起阅读。
6岁以后,孩子越来越需要各种真实的体验,有的是通过观摩父母的表现而获得的间接经验,有的是在父母的支持下获得的直接体验,喜怒哀乐与酸甜苦辣之中,孩子获得了真正的成长。
青春期以后,随着孩子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父母陪伴的重要性会不断下降,因为孩子已经具备了“自主行动”的意识和能力。
No.3
陪伴过程中父母要注重精神引领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这句话应该理解为:最好的教育体现在对孩子的陪伴之中,尤其是早期阶段。陪伴是与孩子时空上的同在,但是并非所有的“同在”都是陪伴。
有的父母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是分心的,一边玩着手机,一边看着孩子。网上有个视频,一个母亲给不到一岁的孩子套上游泳圈,放在水中让孩子游泳,而自己待在一边玩手机,结果不大一会儿游泳圈从孩子身上脱落,导致孩子差点儿溺亡。陪伴在孩子早期更多体现为照料、抚爱等养育行为,后来越来越多变成了伙伴之间的互动,再后来,陪伴中精神启迪与行为的规范越来越多。
家长多和老师沟通,多学习,多陪伴孩子能提高学习质量。
陪伴孩子到底有多重要?这关系到孩子的性格养成及人格发展,高质量陪伴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很多家长忽视对孩子的陪伴,除了本身的压力大和工作忙,最主要的还是不清楚陪伴孩子的重要性,对陪伴也是有所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