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重章叠句的形式有何作用?

2025-01-11 02:55:41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诗经》重章叠唱的表达艺术    

采用重章叠唱的复沓形式来抒情达意,是《诗经》在艺术表达上一个显著特点。

所谓重章叠唱,就是指诗的各章在结构和语言上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换几个字,有时甚至只换一两个字,通过每章的重复出现,反复咏唱。从而起到强化音乐节拍,深化主题、强化抒情、增加感染力的审美艺术效果。

一、借助特殊的音乐效果.创造诗的氛围和意境

《郑风·风雨》这是一首风雨怀人的名作。每章首二句,都以风雨、鸡鸣起兴,这些兼有赋景意味的兴句,重笔描绘出一幅寒冷阴暗、鸡声四起的背景。诗篇三章叠咏,又通过易词写景,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的不同感受。

凄凄,是女子对风雨寒凉的感觉;潇潇,则从听觉见出夜雨骤急;如夜的晦冥,又从视觉展现眼前景象。全诗通过复沓的结构安排,使其诗在音韵上形成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唤起人们的想象和情感,创造出诗的氛围和意境,这种做法成为后世诗歌,特别是民歌和现代歌曲常见的抒情手法。

二、反复咏唱,强化对主题的表达

《秦风·无衣》这首诗表现了战士们在战争中团结友爱和同仇敌忾的主题、诗里的袍、泽、裳是指衣着,戈矛、矛戟、甲兵是指兵器,同仇、偕作、偕行也是近义词,它们的相互调换并不改变诗意,而是以不同的闻汇及其韵调,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突出和强调了一个思想,使这种团结友爱和同仇敌忾的爱国主题得以加强。

三、层层递进,增加诗的抒情容量,强化生命感受

《召南·摽有梅》这篇诗写一位未婚女子企盼求婚的男子早点前来,别等到自己青春消逝、红颜已老,再来迎娶。诗的第一章说树上的梅子还有七分,第二章说树上的梅子还有三分,第三章说树上的梅子已落光。

只换几个在时间和数量上具有表现力的字眼,把梅子由多到少的零落过程与姑娘红颜渐老和焦急等待的心理对应起来,在这个层层深入的时问结构中更好地推进了诗情诗意的表达。

《王风·采葛》这篇诗在时间上的层递关系非常明显,恋人相思的感情,由“三月”到“三秋”再到“三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使情愈来愈浓,意愈来愈深。在这种特定的时间层递结构中,更好地表达了恋人的思慕之情。

《秦风·蒹葭》这首诗通过对物候变化的描写,体现时间的顺序和层递关系。通过秋天的白露,由“为霜”到“未唏”再到“未已”的变化过程,表现了诗人长时间的上下求索、徘徊追索的生命轨迹,也表现了诗人深长持久、不能自已的思幕之情,深化了诗情诗意,增加了诗的抒情容量。

扩展资料:

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

凡古代活的有生气的诗歌,往往都可以歌唱,并且重视声调的和谐。《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当然,《关雎》是把表达诗义和疾徐声调结合起来,以声调传达诗义。

《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

回答2:

采用重章叠唱的复沓形式来抒情达意,是《诗经》在艺术表达上一个显著特点。重章叠句从而起到强化音乐节拍,深化主题、强化抒情、增加感染力的审美艺术效果。

1、借助特殊的音乐效果,创造诗的氛围和意境。

2、反复咏唱,强化对主题的表达。

3、层层递进,增加诗的抒情容量,强化生命感受。

扩展资料

《诗经》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bai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

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回答3:

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即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中间的几个字,反复咏唱的特点,大量使用了叠字、双声、叠韵词语,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其作用在于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

回答4: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重章叠句,层层推进,这是《诗经》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诗中还巧妙的运用了如“苍苍”,“、凄凄”,使全文声情兼备

回答5:

一、借助特殊的音乐效果.创造诗的氛围和意境
《郑风·风雨》这是一首风雨怀人的名作。每章首二句,都以风雨、鸡鸣起兴,这些兼有赋景意味的兴句,重笔描绘出一幅寒冷阴暗、鸡声四起的背景。诗篇三章叠咏,又通过易词写景,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的不同感受。
凄凄,是女子对风雨寒凉的感觉;潇潇,则从听觉见出夜雨骤急;如夜的晦冥,又从视觉展现眼前景象。全诗通过复沓的结构安排,使其诗在音韵上形成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唤起人们的想象和情感,创造出诗的氛围和意境,这种做法成为后世诗歌,特别是民歌和现代歌曲常见的抒情手法。
二、反复咏唱,强化对主题的表达
《秦风·无衣》这首诗表现了战士们在战争中团结友爱和同仇敌忾的主题、诗里的袍、泽、裳是指衣着,戈矛、矛戟、甲兵是指兵器,同仇、偕作、偕行也是近义词,它们的相互调换并不改变诗意,而是以不同的闻汇及其韵调,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突出和强调了一个思想,使这种团结友爱和同仇敌忾的爱国主题得以加强。
三、层层递进,增加诗的抒情容量,强化生命感受
《召南·摽有梅》这篇诗写一位未婚女子企盼求婚的男子早点前来,别等到自己青春消逝、红颜已老,再来迎娶。诗的第一章说树上的梅子还有七分,第二章说树上的梅子还有三分,第三章说树上的梅子已落光。
只换几个在时间和数量上具有表现力的字眼,把梅子由多到少的零落过程与姑娘红颜渐老和焦急等待的心理对应起来,在这个层层深入的时问结构中更好地推进了诗情诗意的表达。
《王风·采葛》这篇诗在时间上的层递关系非常明显,恋人相思的感情,由“三月”到“三秋”再到“三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使情愈来愈浓,意愈来愈深。在这种特定的时间层递结构中,更好地表达了恋人的思慕之情。
《秦风·蒹葭》这首诗通过对物候变化的描写,体现时间的顺序和层递关系。通过秋天的白露,由“为霜”到“未唏”再到“未已”的变化过程,表现了诗人长时间的上下求索、徘徊追索的生命轨迹,也表现了诗人深长持久、不能自已的思幕之情,深化了诗情诗意,增加了诗的抒情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