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溃疡病,是影响全球柑橘产业发展的重大顽固病害。柑橘溃疡病大概起源于印度或爪哇,我国1919年最早在华南的甜橙、柚和柑上发生。病害发生时期在每年的4月上旬至11月下旬。
防治方法
(1)物理防治①种子消毒:先用50~52℃的热水预浸5分钟,再用55~58℃的温水浸泡50分钟,取出后投入常温水中降温,表面略为干燥后即可播种。②苗木和接穗消毒:未抽芽和不带土苗木、接穗用0.1%升汞液浸3分钟后洗净,带土苗木用0.8%波尔多液喷布,已抽芽的用每毫升700单位链霉素加0.1%酒精作辅助剂浸30~60分钟。
(2)化学防治苗木及幼树以保梢为主,各次新梢萌芽后20~30天,梢长1.5~3厘米,叶片刚转绿时喷药1次,之后每10~15天1次,连喷3~4次,直至新叶完全转绿;成年树以保果为主,在花谢后10、30、50天各喷药1次,台风及暴风雨过后还应及时喷药。可选药剂有:10%农用硫酸链霉素(溃枯宁)1000倍液、64%
(3)农业防治①及时进行潜叶蛾、凤蝶、象甲虫等的防治。②及时抹除夏梢和部分早秋梢,7月底或8月统一放梢。③发现病叶、病枝、病果,待叶面露水干后及时将其剪去,并刮去树干上的病斑;感病特别严重的植株应整株挖除,喷石硫合剂进行封园。
柑橘溃疡病在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海南、江西等省区均有分布。主要危害柑橘叶片、枝稍和果实,以苗木、幼树受害最为严重,造成落叶、枝枯。果实受害引起落果,轻带有病疤,影响品质和外观。
症状
(1)叶片受害:开始于叶背出现黄色或黄绿色针头大小的油渍状斑点,继而在叶片两面逐渐隆起,成为近圆形、米黄色病斑,不久病部表皮破裂,呈海绵状,隆起显著,木栓化,表面粗糙,灰白色或灰褐色。随后病部中央凹陷并呈火山口状开裂,且有微细波轮,周围有黄晕,病斑直径一般为3-5mm,有时几个病斑聚合呈不规则形大斑。
(2)枝稍受害:以夏稍为重,病斑形状与叶上相似,但突起明显,周围无黄晕,严重时引起落叶、枯稍。
(3)果实受害:果实上病斑与叶片相似,但病斑较大,木栓化程度比叶部更为坚实。火山口开裂更为显著。病斑限于果皮上,发生严重时引起早期落果。
柑橘溃疡病属于细菌性病害。
柑橘溃疡病病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20度到30度,最低5-10度,最高35-38度,因此高温多雨季节有利于发病,且夏稍发病显著高于秋稍和春稍。且此病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发生严重。该细菌的生长、发育需要高温、高湿条件,但也能耐干燥,故在自然条件下,病菌在寄主组织内可存活数月。病菌潜伏在病组织内越冬,尤其是秋稍上的病斑为其主要越冬场所。第二年春天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病斑处溢出菌脓,借风雨、昆虫和枝叶接触传播到嫩稍、嫩叶及幼果上,若这些幼嫩组织上有水分,20分钟病菌便能从气孔、皮孔或伤口侵入植物体内的细胞内。
防治措施
(1)无病区及新发展桔园应严格禁止自病区引入苗木和接穗。
(2)建立无病毒苗圃,培育脱毒苗,培育抗病品种。
(3)冬季清园,发现病枝病叶及时剪除,将落果、落叶及修剪下的病虫枝叶就地集中烧毁,彻底消灭病原。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幼、壮年树要注意培育春、秋稍,控制夏稍抽生。
(4)使用喜百农疮痂溃疡净,一瓶稀释600-800倍,可有效防治柑橘溃疡病。
柑橘溃疡病,掌握好防治时间和方法,省钱又增效!
可以采用12%松脂酸铜 页面喷施,兑水2000斤,更多的建议可以到大丰收农资商城找专家咨询,农药采购也放心,都是厂商直销的,价格也很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