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1月,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副总编吉布尼时就说过: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
1980年9月,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商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现实和客观的必然。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必须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1982年春节期间,陈云和经济学家谈话时提出“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重要论断。同年3月,国务院领导人在一次公开的讲话中援引了陈云的观点:“我们的国家必须坚持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对如何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作了更加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其中提出:“社会主义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90年12月,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社会主义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在当时,这个论断对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从党的十四大起,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取向确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成为自觉、主动的历史进程。
扩展资料:
计划经济相对于市场经济,是指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高度集中的,实践中低效率的社会经济体系。计划经济,顾名思义就是有规划、计划地发展经济。
从而避免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盲目性、不确定性等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危害。如:重复建设、企业恶性竞争、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社会经济危机等问题。
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
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于指令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
解决三个基本经济问题的是政府,所谓的三个经济问题是指: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而其中大部份的资源是由政府所拥有的。
并且由政府所指令而分配资源的,不受市场影响。其余的三种经济体系是市场经济体系、传统经济体系和混合经济体系。
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这种观点的逻辑推理是:社会化大生产把国民经济各部门连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客观上要求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计划经济体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79年11月,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副总编吉布尼时就说过: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
1980年9月,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商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现实和客观的必然。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必须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1982年春节期间,陈云和经济学家谈话时提出“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重要论断。同年3月,国务院领导人在一次公开的讲话中援引了陈云的观点:“我们的国家必须坚持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对如何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作了更加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其中提出:“社会主义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90年12月,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社会主义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在当时,这个论断对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从党的十四大起,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取向确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成为自觉、主动的历史进程。
扩展资料:
纵观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的探索,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轨迹,我们深感今天来之不易。
正如邓小平讲过的:"中国的体制改革不容易","改革不仅是这一代的事情,下一代、下下一代也要搞改革。只要搞改革,左右前后都要碰到障碍。所以我们要慎重,做这件事不能太急,太急了要出毛病,重要的是坚持改革"。
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起来,但正如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所说"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这需要全党继续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探索精神,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变革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5)
改革开放后,中国真正大跨步进入市场经济应该是在92年小平南巡考察之后。中国对沿海城市实行更宽松的政策,引进外资兴办工厂企业,同时也放松户籍管理制度,廉价劳动力得到有效利用。使得政府增加了税收,促进了就业,同时利用外资或合资企业里获得的相关经验和技术,带动了本土企业以及关联企业发展。可以说这就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原因。归根到底就是让资源(人口资源、物质资源、土地资源等)得到了有效的配置,充分地迎合了国际市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就是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
对于粮票我还比较陌生,但我肯定它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之一。当时国家实行“大锅饭”的平均主义,由政府公社统一供给粮票。直到后来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给农民土地让其自负盈亏,而非之前的“多劳不多得,少劳不少得”,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发展了生产力。
补充知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
计划经济体制:
就是计划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而且几乎在全社会的范围内排斥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作用。在这种经济体制下,经济资源首先集中在政府手中,然后由政府根据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需要,通过各级政府部门逐级向下分配,最终跟着下达给企业的生产计划分配到各个企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1)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2)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过程:
(1)提出:南方谈话
(2)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基本框架确立: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
(4)理论进一步完善:
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
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体制
(5)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21世纪初95%以上的商品和资源实现了市场配置。
3、历史意义:
(1)调动了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2)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30年,我们仍在摸着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