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高 >>(杜甫)翻译和这首诗给人的启示

2025-01-20 18:21:51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这首登高,是在唐代宗大历二年(七六七)秋天,杜甫在夔州(今四川奉节)写的。这时,离他的逝世。只有三年时间了.这期间他几乎在到处漂流。他自己就曾用“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之一)来概括这段不安定的生活。

杜甫之所以成为伟大的诗人,是因为他的命运遭遇,总是与国家的安危密切相连的。他个人生活的艰辛困窘。是当时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的反映。这首锰登高黔,既是杜甫个人漂泊生涯的记录。也是那个动乱时代的真实写照。

《登高》全诗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在内容上又可分为相关的前后两个部分。前四句是写景,后四句是因景物引起的感慨,是抒情。写景,也不是单纯孤立的景,而是通过诗人的感受表现出来。“风急天高猿啸哀”。写的是,秋风劲疾。天朗气清,传来一声声哀惨的猿啼。杜甫把猿啼联想为哀鸣,可能是从前人的作品里得到启发,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就曾说过,长江三峡“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水中的小块陆地,说的是江边州渚沙滩都历历在目,空中飞鸟在盘旋.上句主要是写耳中听到的,这一句则是写眼中看到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上承耳闻,四周围,秋山重叠,无边无际的树木,落叶飘零,如细雨般沙沙作响。“不尽长江滚滚来”,则是上承目睹.万里长江,奔腾澎湃,滚滚东流。四句诗就把登高所看到、听到的,都联系在一起,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派深秋的大自然景象。由于这些自然景物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表现出来的.所以画面上就出现了诗人的形象。我们仿佛看到.秋风萧索,落叶飘零,在那依山临水的高台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诗人,在举目远眺,在倾耳谛听。

这里不仅写出了秋景.而且景中也渗透着诗人的悲秋之情。大自然的这种种音响和景色,正勾起了诗人自己的身世遭遇的感慨.这样,后四句的抒情就如水到渠成,自然而来。

第五,六两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全诗的中心。这一联,含义层层深入,很为历代读者所赞赏。宋代一位叫罗大经的学者说,这两句诗,十四个字却表达了八层意思。分析一下,的确是这样。“悲秋”是这一联的核心。各层意思都围绕着“悲秋”展开。“作客”他乡的悲秋,意思深了一层;常年在他乡作客,意思又深了一层;离家“万里”,远客他乡,意思更深了一层。下句,“登台”看到满眼秋景的悲秋,一个人孤孤单单地“独登台”,一身“多病”,一生(百年)总在病中。意思一层一层地深入,“悲秋”的感情,就表达得十分强烈和深沉。从而,也就反映出这个动乱的时代,各阶层人民的苦难,是多么的深重。

末联,把上一联的“悲秋”,又有所深化和加强。“艰艰苦恨繁霜鬂”,“繁霜”是形容白发很多,象枯草上结着很厚的霜。全句的意思是:生活的艰难,心情的郁抑,使两鬂边的白头发越来越多了。这是接前一联的“万里悲秋”说的。“潦倒新停浊酒杯”,“潦倒”,既指病,更有生活贫困的意思。停杯,就是不再喝酒。“浊酒”,质量差的酒。这是接前面一联的“登台”说的。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喝点菊花酒,本来还可以借酒浇愁。这句诗却说。由于生活的贫困潦倒,最近连酒也不能再喝了,这就更加引起他乡作客的伤感。

通过这后四句,这位登上高台的老诗人,在谛听到一派秋声,眺望到一片秋色之后,他的心情,他的感慨,就表现得更充分了。

回答2:

激励人成长,勇往直前。

希望您能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