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见下。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切好的开始。小学阶段是培养儿童形成各种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
1、培养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课前预习就是学生在课前,利用15至20分钟的时间对将要学习的新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在预习时,把不懂的、不理解的记录下来,提出问题;课后复习是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途径,把一天来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并记录实践操作的体会,在头脑中形成完整,清晰的印象,加深理解,记忆。
2、培养质疑问难的习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鼓励那些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的学生常常提出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对那些爱质疑的学生给予鼓励,增强他们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从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良好习惯开始。
3、养成及时纠正错误的习惯。
4、养成认真细致的作业习惯。
5、养成讨论,理解,存疑,拓展的习惯。
小学阶段是儿童初步学习知识的新阶段,同时也是他们各种基本习惯逐步形成的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认真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查的习惯,以及乐于课前准备、活于课堂探究、勇于课后延伸、及时复习和独立完成作业等习惯。可见,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是在课堂中养成。因此作为数学教师,一定要注重在课堂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那么如何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谈几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学生专心听讲能力的培养是学法指导中最基本的环节,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条件,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在课堂上,老师讲课要听,同学回答问题要听,同桌讨论或小组讨论时要听,同学说的对的听,说的错得也要听。学生会听课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会要用“心”听、用“脑”去听。
在课堂上,学生能够用“心”听、用“脑”去听,思想才不会开小差。听出老师教学的新知识的重点、难点;听出要注意易错之处;听出老师的解题方法、技巧;听老师提出的问题;听明白同学的回答。
2、让学生养成边听边想的习惯。
在听的过程中,一定要求学生紧跟老师的思维一起运转。如果学生只能停留在听的表面,而不能深入思考,学生知识的掌握只能是浅层次的。如果听老师讲课的同时,能够深入思考老师每句话的深层含义,做到举一反三。想一想老师的解题方法与自己的解题方法有什么不同,看到某个知识点就要想到与之有关的性质、定理、公式等,这才是会听更高的一个层次。
二、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学生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疑点或难点,而这些疑点和难点往往就是我们教学中的关键。及时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题,组织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对主动质疑问题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调动他们质疑问题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应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如,对于同一问题,若改变结论,条件如何,或改变条件,结论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变中求活,在变中找方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及时给予合理分析与评价,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达到提高学生质疑水平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细算的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适时按排一些验算和检查计算过程中有错误的和用估算方法验算的练习,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设置练习形式,许多学生常把这些运算的失误,简单地归结为粗心、马虎,甚至有的学生误以为随着计算机和计算器技术的发展普及,运算能力用不着提高,其实不然,运算的准确性不单只是纯粹的计算,它涉及面广,是需要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它需要对概念的准确理解,对公式的准确记忆,对性质的准确掌握,还要有一定的思维能力的配合,才能保证运算结果的准确无误.因此,教学时,应该重视基础知识,必须使学生理解与掌握各种与运算有关的概念、性质、公式、法则、算律等,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及各种应用,常出些与它们有关的正误辨析,正用、逆用的系列练习,使学生有着扎实的基础,保证运算的合理性与准确性.
总之,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受益终身,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应常抓不懈,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孩子平时做作业时的马虎、应付,或是学习时不注意错题积累,归纳题目规律,都会变成试卷上鲜红的扣分!
所以,正确的数学学习习惯是什么?作为家长又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呢?
作业就是模拟考试,像对待考试一样认真
很多孩子写作业时不认真,因为觉得老师和家长会检查。有错可以改正,计算时随随便便就下笔。今天看错题目,明天看漏数字,所以家长在辅导作业时就应该重视起马虎的问题,要求孩子写作业要像对待考试般认真。
写数学作业保持专注,避免碎片化时间学习
首先,数学题目非常考察逻辑思维,思路形成闭环才能将题目完美解答,如果思考过程中被别的事情吸引,思路会被打断。长此以往,不仅学习效率低,还无法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再者,数学作业的难度设置一般是阶梯式向上递增,把简单的写完了,巩固了基础知识可以向难题进发时,却跑去做别的事情。等孩子再回到桌前时,可能已经忘记了前面复习的,所以写作业的时间又会再度延长。
所以家长要帮助孩子规划写作业时间,数学作业需要40分钟完成,如果马上要吃饭了,就让孩子学习一些别的科目。再者,写数学作业时,切忌打扰或打断孩子。如果发现错误了,也请等这一题写完再指出来。
养成草稿纸整洁好习惯,方便检查复习
平时写作业时,应该保持草稿纸整洁,不能东写一题西写一题。因为步骤的清晰整洁,不仅能有效避免因龙飞凤舞的字而导致的运算错误,也有助于孩子检查的时候能一眼看出错误。尤其学习难度更上一层楼时,计算量会增大,解到一半发现错了,如果草稿纸整洁,便可以快速找出有误的步骤,从而进行快速修正。
做题画出题目重点词汇,避免看错题目
督促孩子在平时作业中,养成勾画题目的好习惯。圈出题目中“大”“少”或“失去、增加”等表示数量关系的词语,或是“和”“或”“但”等逻辑词,这样在做题过程中便可以时刻注意,防止出错。
认真分析错题,及时纠正错误
家长带着孩子分析考试卷时,可能会惊人地发现孩子都是“粗心”犯的错,那难道不粗心就会考满分了吗?不是这样的,孩子可能没有能力看透错误的本质,所以家长需要帮助孩子,深究错题是因为一时糊涂了,还是因为知识点不熟悉导致记错或者记混了。只有找到真正的原因,错误才能得到修正。
整理“数学错题本”,给错题归类
整理错题的过程中,也是巩固正确解题思路的一种方式。而且不仅要收集错题,还要将错误归类,复习时按错误类别来浏览题目,这样可以巩固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培养正确的思维习惯。这样下一次遇到同类型的问题时,就能迅速回想起解题思路,绕开易错点,顺利答题。
敢于质疑,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
鼓励孩子勇敢提出质疑,为什么要这样解?另一种解法不是更方便吗?这可以培养孩子勇于提出疑惑、问题的能力。如果因为如果他的论点是错的,证明孩子没有全面地考虑问题,有知识盲区,争辩的过程就是对基础知识扫盲的过程,也可以优化思考、分析问题的方式。如果论点是正确的,那他就巩固了对正确思路的记忆,有助于培养数学思维。
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尝试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困难
数学的运用能力也是小学数学学习的核心素养之一,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难题,正是孩子提升数学运用能力的好时机。比如购物,手里的钱够不够买下愿望清单里的所有东西?怎样买,如何搭配才最划算?比如出门旅行在外,如何通过路牌上的公里数,和时速表上的数字,来判断大概需要多久才能到达目的地等等。这有助于孩子积攒活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