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化的岩石颗粒,经大气、水流,到一定地点沉积下来,受到高压的成岩作用,逐渐形成岩石。沉积岩保留了许多地球的历史信息,包括有古代动植物化石,沉积岩的层理有地球气候环境变化的信息。
风化侵蚀:在河流上、中游两岸的大岩石,经年累月被侵蚀、风化或直接被河水切割后,逐渐崩解成碎块或更小的沙、泥碎屑。
搬运:崩解、被切割下来的岩石碎屑,被河水从上游往下游搬移。
堆积:河流的流速向下游逐渐减缓,搬运能力也越来越小,因此,河中岩石碎屑便一路沉积下来。由上游、下游到海底,分别是“砾石层”、“砂层”、“泥层”。此外,由珊瑚、藻类等生物所堆积形成的,便是“珊瑚礁石层”。
压密:由于新的层积物不断堆压在旧的上面,时间一久,底下的沉积物便会被压得紧密结实。
胶结:密实的沉积物依然有许多孔隙。当地下水流经这些孔隙,带来的矿物质将孔隙一一填满,同时将岩石碎屑颗粒紧紧胶黏再一起。
扩展资料:
层理构造是由沉积物的成分或粒径大小的结构沿垂直于沉积物表面(层面)方向及侧向延伸变化而显示出来的一种层状构造。层理构造是与岩浆岩、变质岩区别的重要标志。常见的有:
水平层理:由一系列与层面平行的细层组成的层理;一般形成于平静的或微弱流动的水环境中。
斜理层理:由一系列与层面斜交的细层组成的层理;一般是在单向水流(或风)的作用下形成的,常见于河床沉积物中。
交错层理:有些斜层理与原来生成的斜层理呈一定角度相交,相互交错(切蚀)而形成的。
递变层理:同一层内碎屑颗粒粒径向上逐渐变细;它的形成常常是因沉积作用发生在运动的水介质中,其动力由强逐渐减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沉积岩
沉积岩的分类,主要是按照形成的条件,其次为组成粒子的大小、结构和成分。沉积岩可由三种不同的作用形成∶机械沉积作用(主要作用)、化学沉积作用及生物沉积作用。
岩石风化的产物或火山喷发的碎屑物经流水、风、海浪、冰川等外营力的侵蚀和搬运,到外营力的动能消耗后,便在新的地方沉积,这种作用叫沉积作用(sedimentation) ,由此形成的沉积层,经过成岩作用,便成为各种沉积岩。
在沉积作用不断进行下,疏松的沉积物越积越厚,压力增大∶下部沉积物被上部沉积物紧紧重压,渐次排出孔隙中的水份,孔隙逐渐减少,沉积物体积收缩而变得紧密,最后成为坚硬的岩石,这是沉积物成岩的主要方式。
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岩(chemically formed sedimentary rock)
由於水及溶於水中的酸、氧、二氧化碳等作用,使岩石分解,部分矿物质溶入水中,并被流水带到其他地方,特别是湖海里,在一定条件下,这些物质,如硅质、钙质、铁质、泥质等,会填充在沉积物的孔隙中,使松散的颗粒胶结在一起,或从溶液中沉淀下来,其后沉积物经过化学作用而形成岩石,例如岩盐、石膏,石灰岩等。
生物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岩(biologically formed sedimentary rock)
在湖泊或浅海中,往往有大量生物遗体堆积,堆积时并伴随有化学作用,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影响下,产生再结晶作用,使密度增大,形成坚硬的沉积岩,如煤、介壳石灰岩、珊瑚石灰岩等。
沉积岩是地表的碎屑物一层层堆积、压实、固化而形成的。
生物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岩
水与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