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见》中,书法教育的重要性已经阐述的很明白了:这是一件事关我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传承、国民人格塑造的大事;对任何人而言,写一手漂亮的字肯定是个优点;教育部要求各学校重视书法教育这肯定是件好事。但是在这件事上,三木有些其它的想法:
1、各学校能不能真正重视书法教育,书法教育能否实现目标?
教育部的初衷应该是希望学生素质能够全面发展,但是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任何一个学校只会重视一个事情:考分。而分数也成为评判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在这种情况下,素质教育虽然已被提出很多年了,但应试教育依然根深蒂固。各个名校的“重点班”屡禁不绝,甚至前两天央视新闻还将某中学的“重点班”进行特别报道,因为这个班大部分人都可以考上985,211等重点院校。
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每个学校要开设的书法课,最终会不会出现被其他主课侵占的情况,从而并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让学生们的主课时间“增加”了。还有一个是师资问题,教育部要求每个学校都开设书法课,师资队伍建设的如何?会不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有的书法老师本身就不怎么懂书法,上课时就是读读教科书。可以相信,南郭先生式的书法老师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是没有多大作用的。
2、关注隐性素质、营造积极宽松的成长环境更为重要
我觉得我们国家的教育,过分注重一些显性的素质,导致的结果就是各地兴起各种兴趣班,如围棋班、绘画班、书法班、钢琴班,当然还有少不了的奥数班。大家都过多地注重于能力的培养,而对学生的品德,修养,气质等隐性素质则关注不多。在我看来,一个人在中小学时期学会独立地思考问题,流畅地与人交流,形成一个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养成乐观的心态,具备坚韧的意志,要比能够考高分,有一手好书法,弹一手好琴之类的重要的多。
因此我觉得,教育部的职责并不是制造一个“优秀的样板”,然后把所有的孩子都按照这种样板来塑造。教育部应该关心孩子们是不是有一个宽松积极的成长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所有好的因素都可以得到赞赏,从而孩子们可以自由地决定自己的优秀标准,而不是那个教育部设定好的“标准答案”。一个不能考高分的孩子,他也许能画出流传千古的名画,也许能雕塑出传世的珍贵雕塑,甚至也有可能得到诺贝尔奖,毕竟一个考高分的孩子他未必有善于发现的心。
教育部与其苦心孤诣地想象出一些好孩子的标准,然后把孩子们都剪切成那种“标准答案”,不如营造一片沃土,提供充足的阳光,及时地除去可能出现的虫子,当然必要时可以适当的修剪。
有点理想主义了,嘘嘘叨叨说了这么多,其实就一个意思,更希望学生有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成长模子。升斗小民,不通国事,妄言国策,博众人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