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法律体系包括:
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的总纲领,是制定一切法律法规的基础和依据。由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
法律:对社会生活的某一个方面作具体的规定,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制定和修改。效力仅次于宪法。
法规:包括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或修改。地方性法规由地方各级人大(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制定和修改。
规章:包括行政规章和地方性规章。行政规章由国务院各部委办制定,地方性规章由地方各级人民(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政府制定。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常常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在司法实践中,审判机关(人民法院)和检察机关(人民检察院)对法律的解释及适用规定也起法律规范的作用。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1]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
狭义的法律指全国人大制定的规章制度.
广义的法律包括国务院,地方人大及各级政府指定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等.
狭义的法律是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其中又有基本法律和非基本法律之分;基本法律是指全国人大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非基本法律是指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法规包括两种,一种是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另一种是地方性法规,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以及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省会城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的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广义的法律除了上面所讲的狭义的法律之外,还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规范性法律文件”,是指针对不特定的人所制定的可以反复适用的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