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九卿制(秦朝)--内朝制(汉朝)--三省六部制(隋唐)---内阁制(明朝)---军机处(清朝)
解释一下:三公九卿制由李斯提出之后随着秦的灭亡,汉朝主要是采取秦制(由于没有书籍记载商制,只能如此),所以三公九卿制一直延续到汉结束,但是汉武帝时期,随着皇权的集中,组建内朝制,但是并没有成为正式的政府部门。
三省六部制:几乎一支延续到中国封建王朝的灭亡,由于明代没有宰相职,设立三人内阁,形成了有议会性质的中国式相权制度,但是明朝后消失。
可以说内朝制是皇权集权的表现,内阁是相权集权的表现。
三公九卿制(秦朝)--内朝制(汉朝)--三省六部制(隋唐)---内阁制(明朝)---军机处(清朝)
三公九卿制(秦朝)--内朝制(汉朝)--三省六部制(隋唐)---内阁制(明朝)---军机处(清朝
这样就行了。。。简单易记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它虽然时间短暂、二世而亡,但它在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并极具开创性。
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增强大大地增强,这为秦得以完成统一大业提供了重要条件。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采用“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用了10年时间,消灭了齐、楚、燕、韩、赵、卫六国,终于在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秦朝定都咸阳。【“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
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时代。从此以后,由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对各地施行有效的政治管理,揭开了此后封建王朝的帷幕。
一、至高无上的皇权:
【阅读下列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的三则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材料三: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请回答:
① 从材料一、三的“皇帝”称号及“制”“诏”“朕”“玺”等规定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② 根据材料所涵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
③ 根据材料一,皇位是怎样继承的?
④ 综合以上信息,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
〔说明〕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探索课件中设计的几个问题。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可采用谈话、问答、议论等多种方式进行,最后可归纳总结出答案。
答案提示:
(1)说明了皇帝独尊的威势和地位;“制”“诏”说明皇帝的话就是法令;“玺”是皇权的集中表现,并为皇权披上了“天命”(君权神授)的色彩。
(2)皇权至上,皇帝独裁;大臣受皇命办事,没有决策权。
(3)皇位世袭。
(4)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天下初定,秦王嬴政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先确定个名号。先秦时期最高统治者一般都称“王”,完成了前无古人的大业、自感功高盖世的嬴政,认为“王”的称号已经不足以显示他的权势和地位了。于是,他下令群臣议出个名号。以丞相王绾为首的群臣请上尊号为“泰皇”。因为,古有“三皇”:天皇、地皇和泰皇,其中“泰皇”最大。照理说“泰皇”整个称号已经是很大的了,但是嬴政并不满意。他决定:“去掉‘泰’字,加上‘皇’字,采用上古‘帝’位的名号,称为‘皇帝’。”为什么呢?我们一起看P9的【历史纵横】。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皇:(1)辉煌;(2)大,伟大,人们把祖先或者神明称作为是“皇”。帝:则是上古时人们想象出来的主宰万物的最高神明。我们所说的“三皇五帝”都是远古时期,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是像神明一样的人物 。[帝:通蒂,最根本。], “皇帝”之称实际上就是古代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合称。赢政将“皇”和“帝”合起来,说明他并不满足与只是做人间的最高统治者。
“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统一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唯我独尊”的权势和地位。以“皇帝”之称代替“王”之号也反映了神化君权、君权神化的这样一种新的统治观念的出现。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
③ 皇帝制度的创立
在确立“皇帝”这个称号的同时,秦始皇还规定了许多尊君、维护皇帝最高权力的制度和办法,创立了皇帝制度。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不是偶然的,而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秦始皇创立的一切制度,都只为了一个目的:“天下大权,集于中央;中央大权,集于皇帝”。皇帝就是国家,国家就是皇帝。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主要由三点组成,即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为了显示皇帝独尊作出许多皇帝专享的规定,包括:秦始皇自称为“朕”。此字以前任何人都可以用来表示“我”的意思,但是自秦以后成了皇帝独享的字。还有玺印,“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史记集解》)。以前一般人的印都可以称“玺”,但是现在只有皇帝的御印才可以称“玺”,而且只有皇帝才能用玉质的玺。另外,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史记·秦始皇本纪》)。“制”为皇帝涉及制度的命令,“诏”为皇帝诏告臣民的一般命令。
皇权至上、皇帝独裁,是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在这种制度下,皇帝的权力是无限的,“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充分体现了皇权专制的特色。皇帝所说的话就是法,是判断一切是非的标准与行为规则,是具有最有效力的法律。皇帝实行独裁统治,总揽一切大权—,所谓“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
国家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军队的虎符由皇帝掌握,皇帝的话就是法律(“言即法律”)。公元前213年那场著名的宫廷辩论之后,秦始皇下令取消了殿前议事的制度。这样,秦始皇不仅集国家权力于一身,而且真正开始说一不二了。
总之,皇帝是封建国家权力的最高主宰。这种至高无上的皇权专制不仅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而且也是维护“家天下”的重要保障。它为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的来看,在我国封建社会的特定时期,皇帝制度在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统一,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反抗外来侵略等方面,是起过进步作用的。但是,皇帝制度的发展,造成了极端腐败的封建专制,加强了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对人民的精神束缚,桎梏了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又起着极大的反动作用。
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职
① 中央官制的设置及其职能
秦始皇在战国时期官职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
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是秦朝中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是皇帝的第一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有左、右二丞相。[丞相:承受皇帝的命令办事;丞:通承。左、右丞相,右丞相大。因为“右手重要,以右为重。”]秦始皇时,王绾、李斯等先后任丞相。御史大夫乃丞相的副手,地位相当于副丞相,负责掌理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太尉是秦朝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相当于今中央军委主席。太:大;尉:军官,原意指武力镇压→军官的名字]今天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任命谁任此职,故推断是秦始皇自掌军权。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后世习称“三公”。[公:背私为“公”;卿:有荣誉的人]
“三公”之下为“九卿”。这里的“九”并非确数,言其“多”也。[表示“众多”的基数:三、九,如“三教九流”、“三头六臂”。汪中(汪容甫)发现“三、九”表示“众多”的意思,写作《三九解》] “九卿”是指“三公”以下中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主要官职。如掌管刑狱、司法的廷尉、掌管钱谷的治粟内史等,详见课本“中央政府的主要职能部门及其职能”表。
②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秦始皇所创建的这套中央官僚机构有两个明显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最高官职,如“三公”等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秦代三公九卿制度的特色
1.三权分立。三公分掌政治、军事及监察大权,奠定民政、军事及司法三权分立的基础。另外,三公九卿分工精细,既能提高行政效率,又能互相牵制,有助于管治全国和巩固政权。 2.位高权重。三公品秩甚高,总领文武百官,为国家之重臣要员。三公秉承皇帝意旨,管治全国,权力之大,可谓历朝之冠。 3.内外兼管。九卿负责管理国家(政府)事务,亦兼管皇室事务,职权混淆。秦代废分封,行郡县,诸侯和贵族家庭为主的封建制度,变成了中央集权的一家天下,皇帝一家亦即国家。九卿兼管内外,就是这个演变过程中的痕迹。 4.不得世袭。秦代建立大一统国家以后,封建世袭制度不再延续,百官全由皇帝任命。汉代之三公亦听命于君主,不得世袭。
[学思之窗]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车骑的多少如此在意?这则小故事反映出什么问题?
解题关键:此题首先讲述了一则有关秦始皇的小故事,然后据此提出两个问题。解题时首先要读懂这则小故事,其次要看准求答项并逐问作答。
思路引领:回答第一问要多角度思考,注意问题的开放性。回答第二问要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答案提示:原因:丞相乃文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位高权重。秦始皇之所以注意丞相的活动,是为了防止相权威胁皇权。也可能秦始皇认为丞相车骑多,过于讲排场,易于形成奢华腐败之风。
在场者全部杀掉反映了君主专制的残酷性,皇帝的话就是法令,事无小大,皇帝独裁;也反映秦政严苛、残暴。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① 秦始皇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郡县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春秋时期初设的郡县,大多设立在新吞并地区或各国边境线上,并由国君直辖。战国时代,首先由三晋建立起以郡统县之制,且设立郡县的区域也由边境扩展到腹地。秦国在兼灭六国的战争中,在一些新攻占的地区已设郡县管理。秦统一后,经过两次廷辩,秦始皇确定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学思之窗]请阅读分析这两场辩论,说明彼此各执己见的理由是什么?秦始皇为什么会采纳李斯的意见实行郡县制?
解题关键:此题旨在考查和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历史阅读能力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功,其特点就在于是否能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提问的要求从材料中找准有效信息并整理、加工为答案。
思路引领:两场辩论的焦点是“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先要回答第一问,答案要从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归纳出来。再答第二问,要结合当时刚刚完成大统一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去分析原因。
答案提示:主张分封制的理由:①燕、齐、楚等地距秦朝统治中心关中地区遥远,不分封皇子镇守难以控制;②只有学习古代(西周)的经验,实行分封制,秦朝统治才能长久。
主张郡县制的理由:①分封诸侯不利于天子控制,是造成诸侯混战、天下大乱的根源;②历史是发展的,时代不同了,制度也要改变,郡县制有利于秦王朝的统治。
秦始皇决定实行郡县制的原因:有利于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巩固国家大一统的局面。
秦朝在全国始设36郡,后增至40余郡,郡下设县。废分封、立郡县,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对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
② 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
郡,为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郡级行政机关由郡守主持全郡政务,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另设郡尉,负责军务,直接领兵;郡监(也称“监御史”),监察郡之行政,并有牵制郡守的作用。郡下辖若干县。县级行政机构由县令(不满万户之县长官称县长)主持政务,县尉负责军事和治安,县丞负责司法。郡县官吏都由中央政府任免。县以下是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详见课本【历史纵横】栏中的材料。[郡—省;县—市;乡—县;里—村。三老:“三”:多;“老”指有多种老经验,一般都由老年的人担任;有秩,相当今县党委书记;啬夫,相当今县长;游徼,相当于今天县派出所所长]
秦时,户籍的保存与管理、赋税徭役的征调以及地方军队的基本编制都是以县为单位的。县级机构是秦朝实行统治最重要的一级机构。秦以后,郡制没有保留到封建社会后期,但县制却长期实行。秦朝县制机构管理的模式,对历代封建王朝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统一全国后,围绕分封制与郡县制曾发生过一场争论,最后秦始皇有鉴于分封制之失,施行了郡县制。正如《汉书》称:“秦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以为郡县。”那么,分封制与郡县制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第一,传承制度不同。分封制度萌芽于夏朝,盛行于西周时期,它是国君将田邑赐给宗室臣属作为俸禄的制度。受封的对象有三种类型:一是周王的同姓亲属即王族,二是功臣,三是古圣王的后裔即先代贵族的后裔。不论受封的是谁,一旦被封,都世代相传,即实行世袭制。郡县制则与此相反,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均是由皇帝直接任免的,而且不能世袭,即实行的是任免制。 第二,职责范围不同。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封地内不但享有行政统治权,而且拥有对土地和人口的管理权,但受封的诸侯必须对周天子尽一定的义务。例如,必须定期朝见周王,向周王贡献各种物产,接受周王之命出兵保卫王室或征伐反叛者等,同时对周王的婚丧嫁娶、巡狩等也要尽义务。郡县制则不同,郡守和县令在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和人口逐渐失去统治权。郡守和县令只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 第三,“治地”方位不同。分封制下的封地多位于授封者的周围,其中心地带为授封者,即国君或诸侯直接统治的中心。例如,国君直接统治的地区限于“方千里”的“王畿”之地,畿外之地则分封给各诸侯,目的是保卫王畿的安全,保卫四疆之土。诸侯的直接统治也常在封地的中心,称为“都”城,其附近或边远地区则分封给卿大夫作采邑。卿大夫以同样的原则继续分给士大夫。如此,王畿、“都”城、采邑处于各级封地的中心地带,四周之地均为受封者的封地,形成了不同层次的“众星拱月”的统治网络,体现了“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的居中传统观念。郡县制的情况多有不同。初建时,郡多在边远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如秦南平百越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北击匈奴,收复朔方后,设置了九原郡。县则地近统治中心的、较富庶的近畿地区。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政治上和军事上的需要,郡和县的地区分布渐趋一致,最终发展成为郡统县的隶属关系。 第四,历史作用不同。分封制体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统天下的政治局面,各封国具有保卫王畿、保护国君绝对安全的义务,这和西周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低、政治不平衡、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形相适应,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由于各诸侯国在封地上拥有绝对的统治权而变成了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些王国演变成完全独立的国家,直接或间接地威胁国君的安全,酿成了列国争霸,互相兼并,国君权力衰微,大权旁落,最后导致完全分裂的政治局面。春秋争霸局面的形成,可以说是分封制的必然产物。 郡县制的出现及其推行,消除了由分封割据而带来的隐患,使皇帝能够直接控制地方的行政制度,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组成部分。主夫之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由此可见,郡县制对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社会调控产生了深远影响。
③ 秦朝官僚机构的特点和作用
秦始皇所创建的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官僚机构组织十分严密,其特点是选官不问身份,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这套官僚体制的建立,在全国确立起当时世界最发达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不仅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而且有利于统一局面的发展和巩固。
四、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结合图】
① 秦朝疆域的形成
统一后的秦朝疆域非常辽阔,不仅占有原六国的土地,而且北击匈奴、南平百越,使疆域不断扩大。《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朝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
② 巩固统一的措施:[主要看书]
主要有:颁布秦律:秦统一后,对商鞅变法以来的法律进行修订、补充,作为统一法律颁发全国。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战国时因诸侯割据,各国度量衡差异较大。秦统一后,以商鞅变法时的度量衡为标准,全国划一。颁布诏书,铭刻在官府制作的度量衡器上作为全国标准使用器具。战国时的货币繁杂多样,秦统一后废除六国旧货币,以圆形方孔钱“秦半两”为统一货币。还规定“车同轨”,舆宽一律六尺。统一文字:战国时,各国“文字异形”,给统一后的政令推行及经济文化交流造成很大困难。完成统一的当年,秦始皇就下令“书同文字”,以整理后较规范的“小篆”为标准,并写成文字范本推行全国。后来又出现了简化字体“隶书”。隶书的出现,是我国文字由古体转化为今体的里程碑。修建以都城咸阳为中心通达全国各地的驰道。在南攻百越时,为转运粮饷,开凿了沟通湘水和漓水的灵渠(今广西兴安县北,长33千米),使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秦统一后,派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连接、增修秦、赵、燕三国旧长城,建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进行大规模移民:公元前221年,秦将全国富豪之家12万户迁到咸阳,置于中央直接控制之下;南平百越后,在其定设南海等三郡,并迁50万内定居民到岭南定居;北击匈奴后在河套地区设九原郡,迁中原三万户屯垦实边。
以上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大作用。
③ 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深远影响?
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④ 秦的暴政与灭亡
秦始皇——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的缔造者,是中国历史上起过重大进步作用的杰出历史人物,但同时又是一个十足的暴君。[具体看书] 秦的暴政,终于激起了秦末农民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公元前207年,秦始皇亲手缔造的秦帝国便在他死后仅仅两年多就灭亡了,其中的历史教训是发人深省的。
怎样评价秦始皇?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有着巨大影响的人物。在他死后,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其褒贬不一,毁誉参半。赞颂者称之为“千古一帝”,否定者称之为“暴君”。当今史学界对他的评价有功大于过、过大于功、功大过也大三种不同的观点。秦始皇指挥统一战争,十年间灭掉六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期诸侯纷争的局面,奠定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对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文化教育的发达、科学技术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他制定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在历史上影响极为深远。他不愧为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但是,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的独裁统治,要求官员绝对服从他的意志。他使民过苛,刑民过严,赋税过重,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痛苦和巨大的灾难,他又是历史上少有的专制独裁的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