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的一些感人故事

2025-01-19 19:41:13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焦耳求知

  英国著名科学家焦耳从小就很喜爱物理学,他常常自己动手做一些关于电、热之类的实验。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聪明好学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做他的物理实验。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马,由他哥哥牵着,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达电池将电流通到马身上,想试 一试动物在受到电流刺激后的反应。结果,他想看到的反应出现了,马收到电击后狂跳起来,差一点把哥哥踢伤。

  尽管已经出现了危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爱做实验的小焦耳的情绪。他和咯咯又划着船来到群山环绕的湖上,焦耳想在这里试一试回声有多大。他们在火枪里塞满了火药,然后扣动扳机。谁知“砰”的一声,从枪口里喷出一条长长的火苗,烧光了焦耳的眉毛,还险些把哥哥吓得掉进湖里。

  这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刚想上岸躲雨的焦耳发现,每次闪电过后好一会儿才能听见轰隆的雷声,这是怎么回事?

  焦耳顾不得躲雨,拉着哥哥爬上一个山头,用怀表认真记录下去每次闪电到雷鸣之间相隔的时间。

  开学后焦耳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实验都告诉了老师,并向老师请教。

  老师望着勤学好问的焦耳笑了,耐心地为他讲解:“光和声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光速快而声速慢,所以人们总是想见闪电再听到雷声,而实际上闪电雷鸣是同时发生的。”

  焦耳听了恍然大悟。从此,他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加入迷。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认真地观察计算,他终于发现了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回答2:

我这里很多,随便你选:
最惊魂的一刻——歹徒的枪顶在头上

对于援津中国医疗队的医生们来说,遭歹徒武装抢劫无疑是他们今年遇到的最大一件事。

今年4月9日晚上7点多钟,正准备去医疗队队长房间上网的曾医生,影影绰绰地看到两个人影在走道里闪过。曾医生当时还想,怎么津巴人找中国医生看病都找到住处来了?没等他反应过来,歹徒的枪已经顶在了他的头上。

不过,曾医生是幸运的,在歹徒们还没来得及翻他的抽屉时,警察已经闻讯赶到。否则,不用说放在曾医生抽屉里的那数千美元辛苦挣来的工资会丧失殆尽,就连曾医生的安全也很难说。原来,是医疗队驻地的黑人花工在看到歹徒后及时逃出院子去报了警。

这次遭劫给援津中国医生心理造成了难以消除的阴影。从那以后,只要下班,医生们就会马上回家,关上门窗挂上警报,再也不去外面散步了。

最艰难的抉择——劫后余生决定留任

工资低、安全缺乏相应保障,是在津工作的中国医生们所面临的最突出困难。医生和护士们跳槽的跳槽,届满回国的回国,医务人员匮乏已经开始影响医院的正常工作了。明年,曾医生在津援助的任期将要届满,就在他可以圆满回国的时候,负责招聘援津医生的中国医疗队队长找到了他。

队长坦言现在从国内招医生赴津工作很困难,即使新医生来了,短时间内也很难适应当地的工作环境。他希望经验丰富的曾医生能留下,提携新来的医生,让他们尽快适应援外工作。这使曾医生陷入了是走还是留的矛盾中。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和权衡,曾医生毅然地作出了决定——留任。

最大的文化差异——津医生没手套拒查病人,中国医生为救人口对口呼吸

津巴布韦的艾滋病患者多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哈拉雷医院里到底有多大比例的艾滋病患者没人能说清,因为根据当地法律,患者是不是艾滋病患者属于个人隐私,连给他治病的医生也没权询问。因此,长期以来,当地医生形成了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如果一时医用手套用完了,医生可以拒绝给病人检查身体,拒绝给病人手术,就是看着病人死去也完全可以不管。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津医院里工作的中国医生经常会为了救人一命而忘乎自身。最近,一名今年7月刚赴津工作的女医生在救治一个呼吸困难的新生儿时,进行了口对口的人工呼吸。

事后,平日温文尔雅的曾医生急得大骂女医生,“你知道那婴儿是不是艾滋病?”这名刚到哈拉雷工作的女医生委屈地说:“我在国内时经常这么做。忙起来就一下子就忘了艾滋病的问题了。”

如今,除了小心翼翼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曾医生又多了一项使命,尽快教会那些新近赴津工作的中国医生保护自己。

中国国际救援队:地震灾区的夜很长

《世界新闻报》驻巴基斯坦记者 陈 翔

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这是巴国自建国以来发生的强度最大的地震。一瞬间,多少房屋坍塌,多少百姓无家可归。10月9日,应巴政府请求,中国政府派遣了中国国际救援队迅速飞抵了巴地震灾区,实施国际人道主义救援。

作为第一支到达巴基斯坦地震重灾区巴拉考特的国际救援队,中国救援队迅速展开了全面的搜救排查和医疗救助工作,队员们忘我的工作精神感动了无数当地群众。记者在灾区听到他们对救援队评价最多的就是,“中国国际救援队果然名不虚传”、“中国医生水平就是高”。

救援队员的一个夜晚

11月2日晚上9点,夜幕中的巴拉考特,来自北京武警总医院的第二批中国国际救援队员们在劳累了一天后正要准备休息。就在这时,一位巴居民抱着他年仅8个月的孩子阿卜杜拉来到中国救援队营地。经过简单的问诊,小孩已腹泻3天,发烧1天。“会不会是霍乱?”儿科医生王军立即抱起孩子向500米外的流动医院跑去,检验科的刘爱兵医师则拿起检验试剂紧随其后。还好,在流动医院为孩子进行全面体检和粪便微生物学检

查后,小孩得的只是单纯腹泻。把小孩送走后,已经是晚上10点半了。

正当队员们准备回营地时,一名怀孕6个月的巴妇女又因剧烈呕吐和腹痛来到了流动医院。经过两位队员的简单检查,病人确诊有急腹症症状,还有肾结石。不巧,这几种病和这两位医生的专业都不对口,怎么办?刘爱兵立即想到了营地中妇产科专家席梅和普外科专家蔡晓军。刘爱兵迅速跑回营地,两位医生已经钻进睡袋准备休息了,听此情况二话不说穿上衣服马上奔向医院。考虑到可能需要补液治疗,护士冉敏也跟了上来。

经过检查,排除了妇产科和普外科方面的疾病,那么孕妇到底得的是什么病呢?最后,还是刘爱兵医师的检验结果为大家提供了最后明确的诊断:尿中酮体强阳性。原来,孕妇已经多日没有进食,饥饿引起了这些症状。队员们立即为她输液,补充了大量液体和营养素。当孕妇的治疗结束时,已经是3日凌晨5点了。

流动医院里的孤儿

11月7日,有人给流动医院外科抱来了一个2个月大的婴儿,当时婴儿的臀部及腹股沟大面积湿疹,粪便沾满了婴儿的臀部及背部。据抱他来的邻居说,婴儿的父母在地震中丧生,这是一个孤儿。因此,在外科登记本上队员为他写下了名字——丢丢。随后,白晓东主任仔细检查后确诊婴儿为重度脱水伴有左臀部轻度组织感染。

接下来,该为婴儿清洗身体了。护师陈晓阳将婴儿抱在怀里,高歌和管晓萍护士长打来了热水为婴儿清洁粪便,擦洗身体。整个过程中,我们的医护人员丝毫没有嫌弃婴儿身上有污物,而是像母亲一样照顾着小丢丢。她们给婴儿清洗后,为了缓解他的饥饿,就用注射器抽出葡萄糖水

一滴一滴地喂给他,就这样丢丢安静地躺在护士们的怀里,他安详而满足的表情,似乎在说:谢谢你们,中国阿姨。

无私的坚强之手

《世界新闻报》驻泰国记者吴若蕾

时隔去年印度洋海啸已近一年,当时受灾最严重的泰国正在逐渐走出灾难的阴影。在这一年中,作为泰国的友好近邻,中国政府和各界人士对泰国提供了无私的援助。12月21日,本报记者对中国驻泰国大使张九桓进行了独家专访,聆听了张大使亲眼所见的几件有关中国救援队的感人故事。

面对恶臭,中国救援队员不戴口罩

张大使在介绍我们年轻的救援队员时,始终流露出满意的神情和自豪感。他介绍说,在去年海啸发生的第一时间,中国使馆就派出了一支救援队到普吉岛。“我国还派出了DNA鉴定组,他们都是很年轻的科学家,他们受到专家和各界的好评。”张大使自豪地说。

2005年1月1日,张大使去普吉岛两个寺庙探望在那里工作的中国DNA鉴定小组成员。“我刚进寺门就闻到一股强烈的恶臭。当时工作人员马上递给我口罩,让我穿上防护衣,但即使如此,也抵不住因天气高温、经过海水浸泡、已经变形发黑、腐烂的尸体臭气。”但是,当张大使见到我们的小组成员在上千具尸体面前神态从容、没戴口罩地进行检验时,“我赶紧扯下了我的口罩”……

关键时刻,中国年轻一代挺得住

当天晚上,张大使一行马上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调派更多的人员去灾区。“作为一个领导,我当时不发愁没有人去承担最艰苦、最危险的工作”,张大使介绍说,这是因为许多同志都争先恐后地要争着去,有的同志还主动提出要替已经在那里工作一天的同志去。

张大使还特意提到了一个人,他是政治新闻处的李达飞同志。虽然他已经在海啸灾区工作了整整一天,但他依然坚决请求再派他到最危险的地方去。要知道,大灾后必有大疫,灾区的传染病很多,如果去就有随时染上传染病的危险。其实,像李达飞一样的人还很多。“所以对这次救

援工作,我们不仅救助了中国公民、帮助了泰国的救灾工作,而且使我们的队伍得到了难得的锻炼,可以说是三丰收。事实证明,我们的年轻一代,关键时刻挺得住!”

回答3:

到百度搜呀!一搜一大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