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自然的小学数学课堂是情境自然延伸的课堂
良好的情境创设能有效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但是如果情境只是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入的作用,情境的运用就是浅层的。让创设的情境自然延伸,及时延伸,找到更多的触点,在延伸中提升、引领学生思维,自然而然地触及数学的内涵和本质,这样的情境才是自然有效的。情境在教学中自然延伸,对后续知识的迁移有着持续作用;情境在教学中自然延伸,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激发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透彻理解教学内容。
“用数对确定位置”(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15页)教学片断:
师:每个学期我们都要召开家长会,你是怎样给爸爸、妈妈介绍你在教室里的位置的?
生:我在南边第2组第3排;
生:我在第4组第8排靠墙;
(学生各抒己见)
师:大家介绍自己位置的说法不同,容易混淆。为了方便,我们把竖排叫做列,从左边起,分别是第一列、第二列……把横排叫做行,从前边开始分别是第一行、第二行……
师:现在统一了标准,你能用数学语言准确地介绍一下自己的位置吗?
生:我在第2列第3行;
生:我在第8列第6行;
……
师:现在谁能用数学语言准确地介绍一下你好朋友的位置,让大家猜猜他是谁?
(学生用“第几列第几行”来确定好朋友的位置)
师:你还能想到用什么方法来确定自己的位置?请你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学生写下来后交流展示)
生:8-2;
生:5、4;
生:6列3行;
……
师:大家觉得这几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生:他们都是用两个数来表示的。
师:为什么要用两个数来确定呢?一个数不是更省事吗?
生:因为确定了他是第几列第几行才能确定他的位置。
师:这两个数分别表示什么?
生: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师: 数学的一大特点是简练,其中第一个数表示的是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的第几行。同学们能够想到用两个数分别表示“列”和“行”来确定位置,很了不起。为了交流的方便,我们可以用一对数表示,比如(5,4),表示第5列,第4行。数学上把这一对数称为数对(板书:数对)。请你用数对来确定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
……
创设情境不难,难的是怎样使这个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自然延伸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上述教学片段中师生始终关注现场情境,及时延伸,围绕“数对”问题,通过三个层次的延伸,掌握了“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内容,所创设的情境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自然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发展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二、 自然的小学数学课堂是与生活自然融合的课堂
数学来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数学课其实就是生活数学的一种影射、提取和应用,是简化的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带给学生更多的经历、体验,数学联系生活不仅让学生易于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而且可以使学生用数学去体验生活。数学与生活自然的融合,使学生有了体验和创造生活的机会。自然的数学课堂提倡回归生活,把数学知识蕴于现实生活中,取材于自然,用身边真实、朴素的素材来揭示它最本质的规律和意义,这样的教学看似平淡,却能把握实质。
“吨的认识”(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下47~49页)教学片断:
师:星期天,妈妈带着小明去水果批发市场,看到一袋袋、一箱箱的苹果(出示图片)。一个苹果约重 150( ),一箱苹果约重10( ),可以填什么单位呢?
生:一个苹果约重150(克),一箱苹果约重10(千克)。
师:“克”、“千克”这些质量单位我们已经认识了,知道了一个苹果的重量可以用“克”做单位,一箱苹果的重量用“千克”做单位。这些苹果都是用大卡车运来的,一辆大卡车能装多少苹果呢?要用比“千克”更大的质量单位“吨”,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吨”。
师: 1吨到底有多重呢?
生: 1吨是1000个1千克。
生: 1吨有10袋大米那么重。
……
师:你们想体验一下吗?老师准备了一桶水,现在请同学们推举出一位大力士,先来提一提这桶水,展示一下你的实力。
师:请问你感觉重不重?重!(不重!那就请你从这儿提到教室后面往返10趟,行吗?)到底有多重?我们来称一称。(20千克)
师:大家都提过水,这位同学也是大家推选的大力士,看他提这桶水的样子,你们觉得这桶20千克的水重吗?
生:重!
师:这桶水的质量是20千克,50桶这样的水大约重1吨,想象一下一次提得起来吗?可见1吨很——重!50桶这样的水大约重1吨,说明1吨=( )千克?你是怎样想的?
生:我想一桶水重20千克,50桶重多少千克?就是用20千克乘50等于1000千克,也就是1吨。
师:为了让每个同学都能感受一下,老师课前调查三年级同学的体重大约重25千克,现在请你们互相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大约多少个同学的体重合起来约是1吨重? 生:约40个同学。
师:你能一次背起40个同学吗?
(学生都做出了惊讶的表情,笑了起来。)
……
师:比较这三个质量单位,你想到了什么?
(板书:很重、很轻)
师:“吨”用来表示很重的物体的重量,想想生活中哪些物体在什么情况下要用“吨”做单位?
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电脑出示四幅图)卡车、桥头的标志(能承受的物体重量)、电梯、火车上标的载重60吨。
师:许多物体的载重量用“吨”表示。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常用“吨”做单位。
……
以上课例,教师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了桥梁,将数学与生活自然地融合起来,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取材,再现生活中的数学体验,建立起用数学解释生活的模型,使之上升到“科学数学”,再引导学生用科学数学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这样的融合是自然的、有意义的。
三、 自然的小学数学课堂是把握自然生成的课堂
叶澜教授认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数学课堂需要预设与生成共舞,而动态生成的资源是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一种自然发现或真实体会,是学生真实思想的自然表达,是最具活力的教学因素。
“轴对称图形”(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56~59页)教学片断:
(在通过观察操作揭示轴对称图形的初步概念以后。)
师:你能举出一些轴对称图形的例子吗?
……
生1(得意地说): “老师,我发现人也是轴对称图形。”
师(故意停顿一下):你的想法与众不同,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生1:将人从中间对折,那么眼睛和眼睛、手和手等都会完全重合,所以人是轴对称图形。(话音刚落,很多学生举手)
师:你能用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进行判断,很不错。看样子有人有不同意见。
生2:我不同意!人不一定是轴对称图形。我的牙齿掉了一颗怎么会完全重合呢?
生3:有的人左眼和右眼不一样大,所以人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4:我穿的衣服上面的图案两边不一样,我也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5:多数人都是轴对称图形。
……
师:同学们的看法好像都有道理,把老师弄糊涂了,请你们想一想到底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学生陷入思考)
生6: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轴对称图形是针对什么来说的?
生7:图形。
师:前面我们确定的轴对称图形都是什么样的图形?
生7:平面图形。
师:现在你们想说什么?
生1:我知道了,人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人不是平面图形。
师:这下我明白了,数学上的轴对称图形是指具有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平面图形,不是指生活中的实物。虽然刚才这位同学的看法是错误的,但是提的问题很有价值,帮助我们进一步弄清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我们应该谢谢他!
师:人不是轴对称图形,但人具有对称特性。
……
上述课例,学生对“人是轴对称图形”的判断是错误的,教师利用这个“美丽的错误”,生成并探讨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和“人具有对称特性但不是平面图形”两个问题,这样的生成是自然的、有效的。自然的数学课堂不怕出错,关键是教师要学会把它变成有效的教学资源,让“错误”出彩。这样的资源稍纵即逝,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才能及时捕捉这些生成的信息,并且因势利导,使这些生成的信息成为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资源,这样的生成是自然而有价值的。
四、 自然的小学数学课堂是遵循规律的课堂
自然有序的数学课堂,首先要尊重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用数学内在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使他们始终处于一种活跃的认知状态,以积极的姿态获取新知;其次是遵循学生的心理需要,课堂教学尽可能活动化,在鲜活、生动的学习情境中激励学生去主动学习;再次是遵循学生的情感需求,通过对学生的有效评价和积极引导,鼓舞他们的信心,让他们树立自信,产生成就感。
“平移和旋转”(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24~25页)教学片断:
师:(出示物体运动的画面:电梯、风扇、火车、缆车、螺旋桨、钟摆等物体在运动)你来分分类,告诉大家你是怎样分的。
生:电梯、火车、缆车、钟摆运动是一类。
生:螺旋桨、钟摆的运动是一类。
师:画面中的物体在运动,你们现在想运动吗?
生:想。
师: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游乐园,用动作模仿一下录像里的运动现象。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小朋友玩摩天轮、滑滑梯、旋转木马、空中缆车、观光电梯等游乐项目的录像片断,学生兴高采烈地模仿着……)
师:刚才我们看到这么多的游乐项目,你们现在能按他们的运动情况再分分类吗?
(同桌间尝试再次分类)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类的?把图片分类贴到黑板上,你能做个模仿动作,然后给每一类起个名字吗?
生:风扇和摩天轮是一类,因为它们都是转的;空中缆车和观光电梯是一类,因为它们都是在空中直直地运动;滑滑梯自己是一类,因为它是斜着运动的。
生:我把观光电梯和滑滑梯分为一类,叫做上下移动类。
生:电梯、火车、缆车是一类,风扇、螺旋桨是一类。
师:那钟摆是怎样运动的?(用挂件演示)它是沿着一个中心运动,只不过摆动的幅度要小一点。
(学生用手势做出钟摆运动的样子)
师:像电梯、火车、缆车这样的运动叫做平移。风扇、螺旋桨、钟摆这样的运动叫做旋转。
……
“平移与旋转”是生活中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学生在刚开始分类时出现错误,这是真实的、自然的。因此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基础,通过观看熟悉、直观、形象的运动画面,产生模仿做运动的需要,然后描述、比划,这遵循了低年级学生思维发展的顺序性,初步对平移和旋转有了直观认识。接下来,学生对于钟摆的运动特点产生困惑,教师适时用挂件演示,使学生知道钟摆的运动也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只是摆动的幅度小,并让学生配以手势来加强理解,遵循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性。以上案例,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教学过程,但是启示我们,数学教学就应该顺应学生特点,遵循学生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身心自然和谐地发展。
五、 自然的小学数学课堂是思想方法自然渗透的课堂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包括两条主线,一是数学基础知识,这是一条明线,写在教材上,必须切实保证学生学好;二是数学思想方法,这是一条暗线,并未直接写在教材上,教学中也要予以渗透。“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方法”是数学的行为。学生只有把数学知识上升为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自身的数学修养。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单元73页第5题:“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再对折……分别数一数平均分的份数,填在表里。”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就能在表格中发现规律:对折的次数每增加1次,所对应的平均分的份数就是它前一次的2倍。如果从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让学生每对折一次,就用不同颜色涂出其中的一份,和前一次的涂色部分比较大小。让学生通过折、涂、议、说,感受这张纸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每一份就越来越小;纸的涂色部分越来越大,快要涂满了,而空白部分越来越少。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形象、直观地体验到了极限数学思想。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思想方法的渗透、总结、提炼、运用,这样,学生不仅仅把具体知识与技能留存于脑海,更重要的是把数学的方法、策略、思想自然沉积于内心深处。
构建自然的数学课堂,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回归自然状态,遵循规律,借助儿童的自然活力,才能展现一个朴实、真实、简约而动人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