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的周瑜-完美的化身
一. 周瑜的完美
翻开正史可以发现本传中的周瑜毫无缺点,确实是个完美之人。英雄应为“聪明秀出为之英,胆略过人为之雄”(刘劭《人物志》),再加上一条道德高尚。周瑜除了符合上面说的三点外,从另一个角度说他的完美,可说他是一个有德;有才;又有风度和朝气的人。
先说德:他举贤荐能可比鲍叔;折节为国可比蔺相如;谦礼忠君无人能比;性度恢弘众将诚服。
次说才:他弱冠征伐为东吴开国立下汗马功劳;赤壁又力挽狂澜立下头功;后又亲冒矢石为东吴开拓荆州,丰功伟绩不去多提,单说当时人对他的评价,他的文武全才在时人眼中已万众瞩目了。“英隽异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这些就是时人对周瑜才智的评价,而且说这些话的都是当时第一流的人物。周瑜的有才本已公认没必要再多做文章了。
再说风度,周瑜是出名的儒将,其雅量高致又有“曲有误周郎顾”的歌谣流传,非比那些粗莽武夫,是一个风雅超群的人物。只一句“遥想公瑾当年”其人其貌已使人多么心驰神往了。
最后说说他的朝气,周瑜不仅具德,才,风度,他又独具一种朝气,一种锐意进取自信豪迈的英霸之气。对自己人他是谦逊有礼的,但对敌人和挑战他又表现出蔑视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慨:在刘备和周瑜在赤壁战前相会时,当刘备说起兵力太少,周郎“此自足用”“操自寻死尔”的回答是多么有气势,而刘备的拖延在后相比又是多么的猥琐。周瑜的谋略也无不透出这种先发制人,锐意果敢的气质,这就是最令人羡慕的“英才天纵”了。但周瑜的豪迈和关羽之流的狂傲又有本质区别,因为他的自信是建立在合理的分析谋划基础上的,非比关羽之流无谓的狂傲换来的只是身败名裂,正因为此周瑜是成功的。他的这种气质和孙策相象,但孙策又是轻佻和嗜杀的,周瑜却是从容娴雅的,就象有人说的他的气质是孙策和诸葛亮的结合,在周瑜身上刚和柔就这么恰到好处的结合了。
如此一个刚柔相济的人物又有无可挑剔的优秀品格和令人赞叹的文武宏才,加之上天又特别偏爱给了他俊美的外貌,内外皆秀又风度翩翩,他称不上完美又有谁能称得上呢?用一句话形容周瑜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他可谓人如其名:周瑜就象他的名字一般如瑾似瑜,是一块完美无瑕的美玉。
二. 周瑜受贬低的原因
陈迩冬在《闲话三分》一书中的一段话很有道理,他说周瑜“这个人对孙氏忠;对朋友谅;划策有绝招;风头足;名声好;加上人漂亮;夫人更是美人…那些碌碌之辈自惭形秽之流难免不生嫉妒之心。瑜威声远著,故曹公刘备咸欲疑谮之。”曹操刘备尚且如此,后世的凡夫俗子哪见过如此完美的人物,最主要的是周瑜投身的是孙吴集团。
既不是曹操的正统又不是刘备的道统,孙氏只能算地方割据势力,在后世哪个朝代都不会受到高的待遇。周瑜这么高其他集团的人物又何以自处?所以他们非要在周瑜原本完美的脸上抹点泥。其他的不说,他们想周瑜年纪轻轻就这么成功一定是骄傲自满得很,少年得志又这么自信那一定是年轻气盛了。虽然历史上的周瑜当大事时也不算年轻了,而且他是最谦逊有礼貌的,但在三国志平话中他就已经是骄傲自满的代表了,因为在凡夫俗子眼里这样优秀的人物加之又少年得志不骄傲才怪。今天的周瑜再想平反,年轻气盛这一条他也是很难反干净的。因为周瑜咄咄逼人的谋略风格,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他谦让服人的个性真的很矛盾。有时也觉得史书上的周瑜有点完美得不食人间烟火,可能加上年轻气盛这一条看上去更生动更有灵气更像个活生生的人,但那样他已经不完美了。
周瑜受到更大的贬低和歪曲当然是演义了。为了美化演义第一男主角诸葛亮,罗贯中可说是耗费了心机。因为诸葛亮除了在刘备死后有些作为外,在此之前除了出使了一次东吴余下的事就是为刘备管管粮草足食足兵而已,要拔高他不用非常之策可不行。于是只能对不起周瑜了。再说如前所述周瑜是刘备集团发展壮大的大绊脚石,演义的主题就是尊刘,谁叫周瑜曾经和刘备过不去,对不起你也是应该的。而周瑜这么优秀功劳又这么大,把他的功劳夺过点也够诸葛亮形象美一阵的。另外周瑜这么这么完美好最让人嫉妒了,现在也让你尝尝嫉妒别人时的难受!而且被你这么有本事的人嫉妒的人,他的本事不是大到海里去了?于是余下的事就不用我多说了:历史上毫无过结的周瑜和诸葛亮成了水火不容的对手,诸葛亮夺走了周瑜的功劳夺走了他优秀的品格,这还不算还要夺走他的生命,在周瑜死时还不放过他,逼着他说下“即生瑜, 何生亮”这句名言,硬要周瑜在临死时在诸葛亮脸上再涂点脂粉。罗贯中对周瑜也太残酷了!好好的周郎何止脸上被涂点泥,简直是带上了大泥罩已经面目全非了。但这毕竟是小说,里面的周瑜诸葛亮只是文学形象,而演义用周瑜陪衬诸葛亮这一手法在塑造人物上还是成功的。周瑜虽变成了另一个人但他毒中还是有点美的,这是原来的周瑜坯子太好,虽歪曲丑化得不成样子他美的本质还是抹煞不了的。
三.关于俗的演义和雅的历史
周瑜在演义里被丑化贬低其实也没什么,只要大家明白那不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就行。可惜演义的影响太大了,不要说那些箪浆贩食的粗人,就是所谓的文化人也逃不过。但是那些分不清演义和历史的所谓文化人都是付出代价的。袁枚《随园诗话》就说到某个文人因在诗文中说了一句生瑜生亮的话被人一生讥为笑柄。又有某人在奏折中用了这句话被清帝免了职。因为分清历史和小说这个要求并不过分。如果你水平有限尽可以谈小说,最看不惯只有几两醋的水平还要妄谈历史。因为这些人所依据的是演义里虚构的东西,推导再严密又会有什么结果?再说用小说中荒诞无稽的事去说历史人物不管是谁,除了反映自己的无知外也是对历史人物最大的不尊重。历史上的周郎是最性度恢弘的,在演义里他被歪曲但造就了“千古完人”诸葛亮形象,而且变出来的怪‘周瑜’也成了心胸狭窄的典型人物,有典型性在文学上还是成功的。所以受再大的委屈他也是能折节容下的,但如果用演义里虚构的东西去说历史上的周瑜,他再大度也会气得吐血了。然而俗的东西往往有市场,象正史这种阳春白雪之类雅的东西难免曲高和寡。
有句话叫公道自在人心,在雅文化的圈子里还是有不少人为周瑜叫屈的。因为曹操有劣迹只是被演义更丑化就闹着要翻身,周郎毫无缺陷被折腾得这样岂不更应叫屈了。但周瑜由于是孙吴集团的不入正流,他的翻身运动比曹操差远了。幸好像鲁迅,胡适这样的文学巨匠在评论三国演义时都曾经为周瑜叫屈;金大侠也曾说过想写一部以周瑜陆逊为主角的三国演义,虽然他已封笔这是戏言,但毕竟表明了态度。而最有影响的就是东坡的念奴娇了,能使一代文豪为其吟咏千古绝唱的人,他如果不完美东坡居士会如此神往么?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三国演义对周瑜的扭曲贬低
三国演义为了美化诸葛亮,对周瑜做了大量的扭曲和贬低,在此将演义与正史不同之处进行对比,以正视听。
1 诸葛三气周瑜:周瑜气量宽宏,诸葛亮也没那个本事气到周瑜,周瑜当时并未注意过诸葛亮...极少碰面…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地位不高,也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至于周瑜病逝后,蜀国吊唁的代表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2 草船借箭:草船借箭的人正史上是孙权,演义描写周瑜嫉妒诸葛亮是彻头彻尾的捏造,三国演义之祖【三国志平话】中借箭的是周瑜。
3 赔了夫人又折兵:孙权自己要把妹妹嫁给刘备,单纯的政治婚姻
4 借东风:虚构,诸葛亮并未参与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乃周瑜一人之功
5智激周瑜:纯粹捏造,周瑜是东吴最有力的主战派人士,孙权听了他的劝说才有了赤壁之战。
6气量狭小的周瑜:三气周瑜纯属罗贯中为抬高诸葛亮而虚构,刘备评价周瑜“器量广大”,程普评价周瑜说:“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陈寿评价周瑜“性度恢郭”,另外洪迈、苏东坡等古人,在周瑜的人品方面,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心目中的英雄周瑜是完美的化身》
一、周瑜的完美
翻开正史可以发现本传中的周瑜毫无缺点,确实是个完美之人。英雄应为“聪明秀出为之英,胆略过人为之雄”(刘劭《人物志》),再加上一条道德高尚。周瑜除了符合上面说的三点外,从另一个角度说他的完美,可说他是一个有德;有才;又有风度和朝气的人。
先说德:他举贤荐能可比鲍叔;折节为国可比蔺相如;谦礼忠君无人能比;性度恢弘众将诚服。
次说才:他弱冠征伐为东吴开国立下汗马功劳;赤壁又力挽狂澜立下头功;后又亲冒矢石为东吴开拓荆州,丰功伟绩不去多提,单说当时人对他的评价,他的文武全才在时人眼中已万众瞩目了。“英隽异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这些就是时人对周瑜才智的评价,而且说这些话的都是当时第一流的人物。周瑜的有才本已公认没必要再多做文章了。
再说风度,周瑜是出名的儒将,其雅量高致又有“曲有误周郎顾”的歌谣流传,非比那些粗莽武夫,是一个风雅超群的人物。只一句“遥想公瑾当年”其人其貌已使人多么心驰神往了。
最后说说他的朝气,周瑜不仅具德,才,风度,他又独具一种朝气,一种锐意进取自信豪迈的英霸之气。对自己人他是谦逊有礼的,但对敌人和挑战他又表现出蔑视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慨:在刘备和周瑜在赤壁战前相会时,当刘备说起兵力太少,周郎“此自足用”“操自寻死尔”的回答是多么有气势,而刘备的拖延在后相比又是多么的猥琐。周瑜的谋略也无不透出这种先发制人,锐意果敢的气质,这就是最令人羡慕的“英才天纵”了。但周瑜的豪迈和关羽之流的狂傲又有本质区别,因为他的自信是建立在合理的分析谋划基础上的,非比关羽之流无谓的狂傲换来的只是身败名裂,正因为此周瑜是成功的。他的这种气质和孙策相象,但孙策又是轻佻和嗜杀的,周瑜却是从容娴雅的,就象有人说的他的气质是孙策和诸葛亮的结合,在周瑜身上刚和柔就这么恰到好处的结合了。
如此一个刚柔相济的人物又有无可挑剔的优秀品格和令人赞叹的文武宏才,加之上天又特别偏爱给了他俊美的外貌,内外皆秀又风度翩翩,他称不上完美又有谁能称得上呢?用一句话形容周瑜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他可谓人如其名:周瑜就象他的名字一般如瑾似瑜,是一块完美无瑕的美玉。
二、周瑜受贬低的原因
陈迩冬在《闲话三分》一书中的一段话很有道理,他说周瑜“这个人对孙氏忠;对朋友谅;划策有绝招;风头足;名声好;加上人漂亮;夫人更是美人…那些碌碌之辈自惭形秽之流难免不生嫉妒之心。瑜威声远著,故曹公刘备咸欲疑谮之。”曹操刘备尚且如此,后世的凡夫俗子哪见过如此完美的人物,最主要的是周瑜投身的是孙吴集团。
既不是曹操的正统又不是刘备的道统,孙氏只能算地方割据势力,在后世哪个朝代都不会受到高的待遇。周瑜这么高其他集团的人物又何以自处?所以他们非要在周瑜原本完美的脸上抹点泥。其他的不说,他们想周瑜年纪轻轻就这么成功一定是骄傲自满得很,少年得志又这么自信那一定是年轻气盛了。虽然历史上的周瑜当大事时也不算年轻了,而且他是最谦逊有礼貌的,但在三国志平话中他就已经是骄傲自满的代表了,因为在凡夫俗子眼里这样优秀的人物加之又少年得志不骄傲才怪。今天的周瑜再想平反,年轻气盛这一条他也是很难反干净的。因为周瑜咄咄逼人的谋略风格,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他谦让服人的个性真的很矛盾。有时也觉得史书上的周瑜有点完美得不食人间烟火,可能加上年轻气盛这一条看上去更生动更有灵气更像个活生生的人,但那样他已经不完美了。
周瑜受到更大的贬低和歪曲当然是演义了。为了美化演义第一男主角诸葛亮,罗贯中可说是耗费了心机。因为诸葛亮除了在刘备死后有些作为外,在此之前除了出使了一次东吴余下的事就是为刘备管管粮草足食足兵而已,要拔高他不用非常之策可不行。于是只能对不起周瑜了。再说如前所述周瑜是刘备集团发展壮大的大绊脚石,演义的主题就是尊刘,谁叫周瑜曾经和刘备过不去,对不起你也是应该的。而周瑜这么优秀功劳又这么大,把他的功劳夺过点也够诸葛亮形象美一阵的。另外周瑜这么这么完美好最让人嫉妒了,现在也让你尝尝嫉妒别人时的难受!而且被你这么有本事的人嫉妒的人,他的本事不是大到海里去了?于是余下的事就不用我多说了:历史上毫无过结的周瑜和诸葛亮成了水火不容的对手,诸葛亮夺走了周瑜的功劳夺走了他优秀的品格,这还不算还要夺走他的生命,在周瑜死时还不放过他,逼着他说下“即生瑜, 何生亮”这句名言,硬要周瑜在临死时在诸葛亮脸上再涂点脂粉。罗贯中对周瑜也太残酷了!好好的周郎何止脸上被涂点泥,简直是带上了大泥罩已经面目全非了。但这毕竟是小说,里面的周瑜诸葛亮只是文学形象,而演义用周瑜陪衬诸葛亮这一手法在塑造人物上还是成功的。周瑜虽变成了另一个人但他毒中还是有点美的,这是原来的周瑜坯子太好,虽歪曲丑化得不成样子他美的本质还是抹煞不了的。
三、关于俗的演义与雅的历史
周瑜在演义里被丑化贬低其实也没什么,只要大家明白那不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就行。可惜演义的影响太大了,不要说那些箪浆贩食的粗人,就是所谓的文化人也逃不过。但是那些分不清演义和历史的所谓文化人都是付出代价的。袁枚《随园诗话》就说到某个文人因在诗文中说了一句生瑜生亮的话被人一生讥为笑柄。又有某人在奏折中用了这句话被清帝免了职。因为分清历史和小说这个要求并不过分。如果你水平有限尽可以谈小说,最看不惯只有几两醋的水平还要妄谈历史。因为这些人所依据的是演义里虚构的东西,推导再严密又会有什么结果?再说用小说中荒诞无稽的事去说历史人物不管是谁,除了反映自己的无知外也是对历史人物最大的不尊重。历史上的周郎是最性度恢弘的,在演义里他被歪曲但造就了“千古完人”诸葛亮形象,而且变出来的怪‘周瑜’也成了心胸狭窄的典型人物,有典型性在文学上还是成功的。所以受再大的委屈他也是能折节容下的,但如果用演义里虚构的东西去说历史上的周瑜,他再大度也会气得吐血了。然而俗的东西往往有市场,象正史这种阳春白雪之类雅的东西难免曲高和寡。
有句话叫公道自在人心,在雅文化的圈子里还是有不少人为周瑜叫屈的。因为曹操有劣迹只是被演义更丑化就闹着要翻身,周郎毫无缺陷被折腾得这样岂不更应叫屈了。但周瑜由于是孙吴集团的不入正流,他的翻身运动比曹操差远了。幸好像鲁迅,胡适这样的文学巨匠在评论三国演义时都曾经为周瑜叫屈;金大侠也曾说过想写一部以周瑜陆逊为主角的三国演义,虽然他已封笔这是戏言,但毕竟表明了态度。而最有影响的就是东坡的念奴娇了,能使一代文豪为其吟咏千古绝唱的人,他如果不完美东坡居士会如此神往么?
四、结束语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说起三国,我们就会想起著名的赤壁之战,而说起赤壁之战,我们就会想起苏东坡那首著名的《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东坡这首词写得可真是大气磅礴,它使我们想到三国时代的英雄气概、浪漫情怀。苏东坡这首词是他47岁的时候在湖北黄州赤壁所写,黄州赤壁不是三国周郎赤壁,这一点苏东坡是知道的,因此他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也就是有人这么说。但他还是写了这首词,因为当他站在黄州赤壁岸边,看着那万里长江滚滚东流水的时候,他没法不想到三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就说周瑜吧,周瑜是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当时34岁,迎娶江东美女小乔已经十年,并非小乔初嫁了。但是苏东坡把小乔初嫁和赤壁之战联系在一起,是要着力表现周瑜风流倜傥的儒将风采。所以下面说“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羽扇就是羽毛做的扇子,纶巾就是青丝做的头巾,这个打扮在当时是儒雅的表现。我们知道汉代的服饰,贵族和官员是要戴冠的,高高的冠,宽宽的衣,峨冠博带,是所谓汉官威仪。但是到了东汉末年呢,贵族和官员开始时髦穿戴平民的服饰,这就是戴头巾。如果是军事将领,而一身平民的服饰,羽扇纶巾,那就是儒将风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周瑜就是这样的一个形象。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赤壁之战当时的场景,赤壁之战打响的时候,曹操已经基本上统一了北部中国。我们知道曹操是一个乱世英雄,他以微弱之身起兵靖难,讨董卓、伐袁术、杀吕布、降张秀、灭袁绍、征刘表,获得了当时北部中国的统治权,这个时候他决定南下,一举剿灭盘踞在江东的异己力量,这就是孙权的军事集团。这对于曹操来说,是他一统天下、九合诸侯的一个战略举措;而对于孙权集团来说,那可谓危急存亡之秋。当时曹操亲提大军十几万人,号称八十万沙奔江东而来,列阵于长江的西北岸,地点是现在湖北省的赤壁市附近。当时曹操的军队在长江西北列阵,战舰连成一片,军旗在江风中飘拂,虎视眈眈,雄心勃勃。而江东的君臣谈虎色变,魂飞魄散,胆颤心惊,纷纷向孙权提出立即投降曹操。但是34岁的青年将领周瑜却不把曹操的几十万人马放在眼里,他头上戴着青丝做的头巾,手上拿着羽毛做的扇子安之若素、指挥若定,谈笑风生之间曹操的几十万人马就灰飞烟灭了!不可一世的敌人就立即遁逃了。
通过以上对《赤壁怀古》这首词的分析,可以看出,作为赤壁之战的主角周瑜是一位光彩照人的少年英雄形象。而根据小说《三国演义》的描写,赤壁之战的主角应当是诸葛亮,周瑜不过是作为衬托诸葛亮智谋形象的配角而已,是一个气量狭小之人。那么,历史上的周瑜究竟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英雄呢?
事实上历史上的周瑜确实是这样一个英雄的形象,他24岁的时候就被孙策任命为建威中郎将,吴中呼为周郎,就是当时他们这个地方的人都管他叫周郎,叫孙策为孙郎。“郎”是小伙子的意思,这个时候呼他们为郎有赞美的意思,所以孙郎就是孙帅哥,周郎就是周帅哥,帅哥都是招美女喜欢的,帅哥也都是喜欢美女的。我们古人有两句话,自古美女爱英雄,自古嫦娥爱少年,所以美女最喜欢的那就是少年英雄,周瑜和孙策恰恰就是这样的少年英雄。而且,他们也都娶到了江东最美丽的女孩子,那就是乔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和小乔。这个时候的周瑜真可谓官场、战场、情场场场得意。
想想看吧,一个24岁的年轻人,担任了一个地方的高级将领,驰骋战场,建功立业,而且娶得这个地方最美丽的女孩子为妻,作为一个男人还有比这更令人羡慕的吗?连苏东坡提起这件事情来还表现出他的无限羡慕呐!我们去品读一下苏东坡的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家了”是什么样的一种感受?反正我是羡慕他,你想这样的一个人他怎么可能会去忌妒别人呢?我们忌妒他还差不多。他又怎么可能因为忌妒别人而会被别人气死呢?那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历史上的周瑜气量是非常大的,《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性度恢廓”,就是气量大,品质好;当时的人对他的评价也非常高,刘备说他“器量颇大”;蒋干说他“雅量高致”。顺便说一句,蒋干这个人也是受冤枉的,蒋干确实到过周营,因为蒋干和周瑜是同学,但是蒋干没有盗什么书。看来历史有时候离我们真的是非常地遥远啊,我们已经很难弄清楚历史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样子了。
不知道是我的理解能力有问题还是怎么的,我在《三国演义》里看不出周瑜是个心胸狭窄的人,相反,我认为演义里的周瑜是个胸怀宽广的人。
大家都知道,周瑜是在赤壁之战的时候出场的,他一早就认为和曹操打架只赢不输,极力主战。这时候诸葛亮来了,他为了试探小亮的诚意和智谋而故意称自己主和,被亮哥用小乔一激而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也是在这个时候周瑜看出了诸葛是东吴的一大威胁而动了杀意。
后来鲁肃看出了周瑜的心思,说现在孙刘联盟,诸葛亮是杀不得的。周瑜于是对他说了心里的担忧,于是鲁肃献计:诸葛亮之兄诸葛谨现在为东吴办事,只要让谨去游说,必能劝亮来归。周瑜听了之后非常高兴,连忙说:如果能劝诸葛亮真心归降东吴,那么他愿意以东吴大都督之位相让。由此可见周瑜是多么的爱才,胸襟是多么的宽广。
可是小亮不吃那一套,于是周瑜又动了杀机,连番设下毒计,务必要至诸葛亮于死地。
于是有人说周瑜心胸狭窄,容不下别人比他强。
我们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你是周瑜,你会怎么办呢?也许你会说如果周瑜心胸宽广的话,怎么会被气死。那我们再来谈谈周瑜为什么会被气死,首先来说说一气周瑜。
赤壁之战胜利后,孙刘都在乘胜追击扩大战果,荆州是战略要地,孙刘都欲夺之而后快,周瑜先到了,就立刻攻城(哪个城我忘了),由于轻敌而败,周瑜还受了严重的箭伤,于是周瑜假死把曹军骗出城,大败曹军后满心欢喜的去收城,没想到被诸葛亮拣了便宜,命关羽占了城(我们来鄙视一下小亮子),可这个关羽占了城后还讥讽周瑜(再来鄙视下老关),我想这事给谁谁都气,而且周瑜还受了伤,当然气吐血,怎么能说他心胸狭窄呢?
再来说说二气周瑜。
周瑜的伤势稳定后,向孙权献计,以招亲之命把刘备骗来东吴抓起来,逼诸葛亮以荆州换刘备,没想到被乔国佬坏了大事,没办法只好以温柔乡来丧刘备的英雄志,变相的软禁刘备,几乎成功(由此可见刘备也是个好色之徒),确被诸葛亮的锦囊妙计给破了,周瑜追到江边见刘备已经脱险也是没办法的事。可这该死的诸葛亮明知周瑜箭伤未愈却还叫兵士大喊:“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可见其用意险恶。
来说说三气周瑜。
周瑜箭伤初愈,想以借道之名夺回荆州,又被诸葛亮识破,命赵云在城楼上连番耻笑周瑜,以至于周瑜箭伤复发,终于不治而亡。
从三气周瑜可以看出:周瑜想杀诸葛亮而诸葛亮又何尝不想杀周瑜呢?只是双方用的计谋不同,周瑜是想诸葛亮在自己的地盘上的时候以绝对的优势杀之。而诸葛亮是典型的乘他病,要他命。怎么能说周瑜心胸狭窄呢?至于周瑜临终前的三声“既生瑜何生亮”那是因为自己满腔的抱负因为诸葛亮的出现而无法实现,心中不忿又无可奈何而心生感慨而已。
以上都是我个人的看法,有什么说的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来反驳,这里先谢过了。
可以参考一下:
品评历史演义,感受三国风云——《三国演义》读后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