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为什么说苏轼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2024-12-04 12:40:01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不得签署公文”,不得擅自离开此地,由当地官员监管。黄州的生活艰辛而匮乏,可苏轼没有哭天抢地,没有惶惶不可终日,相反,他和全家开始了艰苦的安居工程,造屋、开地、种田,他打算在贬谪之地长住了。

1082年,苏轼去沙湖买地,“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于是苏轼写就了家喻户晓的传世之作《定风波》。

在生活中,人遇到自然界的风风雨雨实在太平常了。但是人不能因为有了风雨就什么都不干,衣食住行皆风雨,谁都躲不开呀。三月七日遇雨,一行人都狼狈不堪,而唯独苏轼有了别样的感受。

这让我们想起了唐太宗李世民的那首《咏雨》诗。“濛柳添丝密,含吹织空罗。”春雨空濛,水珠子滴结在树叶上,河里泛起的涟漪跟镜子一样澄明。这样的景象真是让皇帝开心呀。

农夫喜欢春雨,是因为它润泽庄稼;行者讨厌春雨,是因为道路泥泞。对待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这就像苏轼的这次置田活动,同行者因为狼狈而心生怨叹。偏偏他却心生旷达、不畏风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好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读来让人心里酣畅极了。面对坎坷,仅仅“一蓑烟雨任平生”就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更具有了穿透人心的不竭力量。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面对自然界和仕途上的风风雨雨,苏轼豁达乐观的心态,同时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回答2:

在林语堂的眼里,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贬至条件困苦的岭南,他能很快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写下“不辞长作岭南人”洒脱的诗句。他还是彻彻底底的行动派,“苏公处处筑苏堤”说的就是他在杭州西湖着手修建了苏公堤。

回答3:

因为苏轼为人性情乐观,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是充满了乐观情绪

回答4:

林语堂说苏轼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因为苏轼非常爱自己子民。

回答5:

是因为他特别的亲民,深得民心,是一位特别好的父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