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作家最重要的是什么?

2025-03-31 06:07:2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作为一个作家最重要的是感情和精神两方面。

一个作家的成功涉及很多方面,有个人成长、价值尺度等内部的,宗教、文化观念等外部的各种因素的影响。所有这些东西都综合地在一个作家身上发生作用,其中最关键的还是精神生态的东西,尤其是作家的感情体验。

有些人没经过高等的、规范的训练,却也成为了优秀的作家。但是,我是否有那样的能力呢?其实大家应该明白对于作家来说,他们的精神生态系统对于作家的创作事业是非常重要。作家这个行当与别的行当有许多不同之处,一个科学家精神生态系统可能很苍白,甚至可能会很幼稚,他也一样能成为科学家,但作家却不同。

从创作的开端来看,任何生活现象,只能变成一个人的心理现象以后,才能最终转化为文学现象。心灵和情绪上的感觉和感知是这种现象的必由之路,只有一定的感情积累,在心理上有了足够的积累之后,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心灵和情绪上的感觉和感知,才能够用文字把表希望表达的东西更好地反映出来。

文学最终要写什么?就是写人情世故,那么作为作家,他就得明了人情世故,并把它看透,这就是情感的积累。想成为作家,就一定要具备一种能够体验各种感情形态,洞悉各种人情世故的本领。其实在人情冷暖、世道艰难中体会,这实际是关于人的一种素质训练,是生活给予人的一种训练,而作家应该是其中反映最为敏感的人,如果一个作家敏感不敏感,那他在作品中就不能够写出在现实中最为真实的一面。

回答2:

一,知识。
  知识肯定是作家的第一要素,表现力与思想多来源于此。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在谈论作家的出身问题,集中的表现是认为以前的大作家多不是学院派,所以知识未必是成为作家的必须品。这种说法的伪装性其实很容易识破,学院派之所以不容易出大作家不在于知识之多,而在于阅历的相对不够丰富。
  知识的优点就不用说了,当然它也有一个缺点,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喜欢下定论的教育体系下。心理学中的所知障问题很多人都知道,但是想要摆脱它的控制就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了,在既成的思维模式下跳出来难,创新更难。这一点在中国文学相对低潮的如今时代表现还不是很明显,因为在一个没有独立思想的时代,作家们所要比拼的只剩下了文字本身,观点则更多地趋于雷同。形式和内容从来都不是文学的灵魂,文学的灵魂始终都是一样东西——思想。所以中国文学目前并不在一条正常发展的道路上,这一点应该是大家的共识吧。
  二,阅历。
  古人说得好,行万里路如破万卷书,其实有时候行路的作用尤甚于读书。文学的灵魂是思想,而思想的表现有两种,一是深广,二是独特。两者一着眼于宏观一看眼于微观,各有其内在的价值。阅历深厚的作者即使没有深广的思想他所写出的东西也很有借签价值,更何况阅历总是思想诞生的最佳源泉,行万里路而无所得者多半智力方面也有问题。
  阅历欠缺产生的各方面的问题在目前的中国文学界还是比较明显的,给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个例子是被网人称为中文网第一写手的慕容雪村。他的《成都》、《深圳》及至《樱桃》这三部曲虽然看似精彩纷呈,但细看之下有些东西都是明显带有个人经历特色。三个主人公都是大学毕业生,生活圈子几乎都在同学圈内,他们所怀念的东西也都是大学时代的生活。最有趣的这三部书中对金钱的表述,数量上呈递进式,无论是从主人公初始状态还是总的人物状态都是如此。发展至最新一部作品,主人公刚开始时就已经是身价数百万的律师,接下来的发展是否会遵循前几部的规律我们可以拭目以待。这种规律如果你看作是事物的正常发展规律也可,但在我看来这里体现出的恰恰是作者生活经历在局限领域的局限性发展所致。
  三,智力。
  文学作品的意义问题本来打算单独研究的,这里只提一点,那就是代替众人思考。在一种还没有完全成熟的社会形态下,首先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行万里路,其次分工合作的社会前提下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用太多的时间去研究人与社会,与他人,与世间万物的关系问题。虽然或多或少地每个人都在思考,但是思考的深度不同,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当然也千差万别。那么其中一部分人主要研究这些问题,并且用一种合理的形式表达出来供他人借签,这就是文学作品的意义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看,智力之于一个写作者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可能对于绝大部分文学作品而言这一方面的影响还不是很大,尤其在网络深入生活的各个领域后,有时候文学作品的意义只有了互动与供签意义,但是如果主、观客两方面都对扩大影响力有所追求的话,那么一个作者在思维方面至少高于人群中绝大部分人这一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首先你要确保没有浪费他人的时间,其次要有起码的深度以保证他人的阅读价值。最重要的一点,丰厚的知识和阅历需要一个工作异常精密的分析、处理系统来运作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这一点对写作者主观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
  四,思想。
  有了前三者还不能说你已经拥有了成为一名大作家的资格,我不能确认史上是否有过深度足够但不宜传播的文学作品,但是文学作品的方向性还是很重要的。这个方向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大的方面来说是善意的,积极的,向上的;二是从小的方面来说是正确的,而不是在低级错误中徘徊的。
  什么是思想这个问题我没有研究过标准答案,在我的体系中思想基本上就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其核心是一个极大的软件。如果用电脑来形容以上所述的这些东西的话,知道相当于信息,阅历相当于熟练而有相当经验的操作者,智力就是整个电脑的工作能力,包括内存大小,CPU处理速度以及风扇的降温能力等。有了这些还不够,要想从事一项工作还要有一个好的软件,它包括一个操作系统和一个具体执行工作的大软件,而这就是思想了。
  直述思想的作用不那么直观,我们可以反过来看这个问题。首先在小的方面看,为什么小燕子之类的东西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厌倦,就是因为它所描述的并不是生活的常态,而是作者思想局限内的东西。人的一生离不开情感,但是没有人也不能有人整个一生都围绕这一个话题展开而不顾其他。如果说言情小主和其他如侦探小说等特定题材作品一样有其存在理由的话,那么它也应该在一种正常的背景下存在。如果一部小说里面的人物都是为情可以抛弃一切、每日沉浸于卿卿我我的情感纠缠中不能自拔那就是作者的思想出问题了,或者是对生活的理解出现了错误,或者是为了某种利益故意的曲解生活,两者最终都是不可取的,都是写作者在思想方面犯错的表现。
  我个人认为某些孜孜以求于生活细节纠缠的作品也属于犯了思想方面的错误。生活中那些小的是非恩怨无法也没有必要追求得那么清楚,那些在这方面过细的描述虽然满足了某些同类人的认同感,但是对他们而言毫无益处。真正的文学不强求方向上的标准,不强求你一定强化人性,生命中的积极一面。但是归根结底人是生活在情绪当中,是一个生理的人,需要彼此的温暖和对这个世界美好的一面有充足的信心,而这正是文学需要达成的宾潜移默化功能。而且从另一个方面看,文学如今已经不具备最深远的思考能力,哪怕是哲学在这方面的脚步也有待于科学的推动,那么其实文学原本已经应该在同一个终极理念下发展了,之所以保留多样性基础也只是从丰富文学自身之一角度而言的。
  五,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本来是我最为轻视的一面,也许这是一种懒惰者的思维模式:你的肚子里如果装满了东西,还犯愁把它他们倒出来吗?当然事实远非如此。表达作为一门学问古已有之,中国古人就有关于言、意、象的表述,对于文学作品而言,这里的意就是形成于作者头脑中的一个尚未成型的飘忽的创意,当这个创意被由题纲之类的东西确定下来就形成了象,而具体表达之后才成了言(文字)。一个读者要想正确领会作者的意则要经历一个相当难的过程——从言中得到象,从象中品味其后的意,这其实是一个个险象环生的环节,哪一个环节出错都有可能导致意的最终传递失败,从而失去了从作者到读者的连接意义。
  技术层面的东西还仅仅是表达意义的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维持表达对接受者的吸引力。一个好的表达者总能让文字充满激情和乐趣,而且有一种足够持久的力量来维系。当然这一结果的实现基本上前几个要素缺一不可,如果你想体会这种完美的意境,恐怕只有从那些传世大家的作品中去找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