栎,多音字,读作[lì]和[yuè]。
组词:
栲栎[kǎo lì]
栲树的别名。《诗·唐风·山有枢》“山有栲,隰有杻。” 三国 吴 陆玑 疏:“今所云为栲者,叶如栎木,皮厚数寸,可为车辐,或谓之栲栎。”
柞栎[zuò lì]
栎树。《诗·唐风·鸨羽》“集于苞栩” 三国 吴 陆玑 疏:“栩,今柞栎也。 徐州 人谓栎为杼,或谓之为栩。”
散栎[sàn lì]
不成材的树木。比喻无用之人。明 唐顺之 《天宁寺尘外楼》诗之三:“已甘散栎终年计,耻逐冥鸿万里腾。”
栎材[lì cái]
喻无用之材。宋 岳珂 《桯史·周益公降官》:“臣有愧积中,无阶报上。省諐田里,视桑荫之几何;托命乾坤,比栎材而知免。”
栎釜[lì fǔ]
以杓刮釜使其出声,以示羹尽。《史记·楚元王世家》:“始 高祖 微时,尝辟事,时时与宾客过巨嫂食。嫂厌叔,叔与客来,嫂详为羹尽,栎釜,宾客以故去。” 司马贞 索隐:“栎音历,谓以杓历釜旁,使为声。”
栎辐[lì fú]
谓敲击车辐,使马闻声急行。《文选·张衡<西京赋>》:“ 天梁 之宫,寔开高围,旗不脱扃,结驷方蕲,栎辐轻骛,容於一扉。” 李周翰 注:“栎,谓栎其车辐为声,以急车也。”
基本释义:
栎 [lì]
①落叶乔木,叶子长椭圆形,结球形坚果,叶可喂蚕;木材坚硬,可制家具,供建筑用,树皮可鞣皮或做染料。亦称“麻栎”、“橡”;通称“柞树”。
栎 [yuè]
①〔~阳〕地名,在中国陕西省。
②(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