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玉米制种质量

2025-01-18 13:16:07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玉米种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玉米产量的高低,质量低劣的种子不仅不能起到增产的作用,反而会造成严重减产。因此,玉米制种必须严格按技术规程进行,不得有半点马虎大意。其技术措施是:
  1、 选用纯度高的亲本自交系 制种田亲本自交系的纯度是决定杂交种种子质量的基础。用纯度不同的亲本自交系配制的同一名称的杂交种,其种子的纯度和增产效果差别显著。如陕西省农科院用纯度不同的武102自交系配制的5个陕单1号杂交种,其中用纯度高的亲本配制的陕单1号比用纯度低的配制的陕单1号每亩增产62.6千克,增产19.3% 。因此,在制种时,要严禁父本连用,即上一年制种田的父本种子,不能再作父本继续使用,而应作商品粮处理。
  2、 选地隔离 配制杂交种都必须在隔离区内进行。所谓隔离区,即在配制杂交种地块的周围,在一定时间或空间内,没有其它玉米的花粉。隔离的方法有空间隔离、时间隔离、自然屏障隔离和高秆作物隔离。
  空间隔离,就是在隔离区的周围一定距离内不能种其它品种的玉米,以防外来花粉串粉,空间隔离距离不少于300米。
  时间隔离,就是将隔离区内隔离区外的玉米错期播种,使玉米的开花期彼此不能相遇,一般要求春播相距40天,夏播相距30天以上。
  自然屏障隔离,就是利用树林、山脊、村庄等自然屏障进行隔离,防止其它玉米花粉传入。
  高秆作物隔离,就是在隔离区的四周种植高粱、麻类、甘蔗、向日葵等高秆作物,阻挡区外玉米花粉的传入,其四周隔离宽度应在50米以上。
  3、 严格去杂去劣,制种田内的异样苗、畸形苗、生长特别旺的苗都要去掉 去杂去劣在田间一般分3次进行,第一次在定苗前,根据幼苗的叶色、叶形、叶鞘色、生长势等特征去杂;第二次在拔节期;第三次在抽雄散粉前,根据自交系的典型特征,严格拔除杂株。此外,收获后脱粒前,还要根据果穗的特征进行穗选,剔除杂穗。
  4、 母本彻底去雄 对于制种区母本的雄穗要及时、完全、干净、彻底地拔除,使其只能接受父本的花粉,是保证种子质量的关键一环。及时就是母本的雄穗刚一露头就应立即拔掉,有的亲本还要剥苞去雄;完全就是将母本所有植株的雄穗都要拔掉;干净彻底就是每个雄穗不能留分枝。抽雄期必须天天去雄,做到风雨无阻,不得贻误。去雄工作一般从上午露水干后即可进行,对拔除的雄穗要带出制种区外,妥善处理,以免散粉串花,影响种子质量。
  5、 分别收获 制种区的父本和母本成熟后,必须分别收获。一般先收母本,后收父本,防止出错。对落在地上的果穗,如分不清父母本时,可作粮食处理。
  6、 单运、晒、脱粒和贮藏 收获时父本和母本以及其它种子要单独运输,分场晾晒,分别脱粒,严防混杂。脱粒后要晒干扬净,用精选机进行精选,去除杂质和秕粒。测定籽粒含水量,达到标准后再装袋储藏,同时做好发芽率测定。装袋时袋内、袋外应加标签,注明种子名称、收获年份、种子生产单位、种子等级和数量等;登记后专库储存,专人保管,定期检查。

回答2:

一、把抽雄前期的随机去杂变为分期去杂
1、幼苗期。结合间、定苗,根据父,母本自交系的长相、叶色、叶形,长势等特征进行去杂,谨防去真存杂。
  2、拔节期。将田间高大异株、劣株进行严格去杂,确保株型整齐一致。
3、抽雄前。抽雄前的去杂是保纯的关键,必须把剩余的杂株(疑株为主)全部去尽,防止杂株散粉。
二、把抽雄后去除母本小株变为抽雄前去除母本小株
多年来,各制种企业把去除母本小株做为进一步控制种子质量的措施来抓,但是抽雄后制种户往往比较忙,去除母本小株工作显得比较困难。为了确保种子质量,不影响其产量,建议在大喇叭口期去除母本小株,这样就能减轻制种户在去除母本小株时的繁琐程度,并且这时对母本小株的判定已经比较准确,确实达到了省时省力的效果。
三、把"摸包"抽雄变为"实际"抽雄
近年来,各制种企业制定的"杂交玉米制种技术规程"中是这样规定的:抽雄要做到"去雄不见雄,雌雄不相见。"但是往往由于品种的不同,导致散粉迟的母本抽断了雄穗,而在检查验收时残穗"冒了头",这样就不得不延长抽雄时间,再次抽残穗。因此,要根据品种的不同,采取"实际"抽雄(禁止剥叶去雄,必要时可带1--2片叶),这样不但可以减少抽雄环节,而且不影响种子质量。
四、把单一的制种合同变为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入股与制种合同相结合
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使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有所改变,为制种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让企业头疼的是农民的土地使用权自主,往往会发生左边制种,右边大田的事情,影响种子纯度(串粉)。所以,制种企业要把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向企业自愿入股与以往的制种合同相结合。因为只有这样,农民的收入才能得到保证,让农民放心,更重要的是农民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经营,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制种质量也将得到确保。面对我国加入WTO以后,这种二者相结合的形式的实施,势在必行。(来源:《农业科技与信息》200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