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有种叫分子美食。
美食流派名为分子美食学(Molecular Gastronomy),是世界最先锋的料理方式。所谓的分子美食学就是用科学的方式去理解食材分子的物理或化学变化和原理,然后运用所得的经验和数据,把食物进行再创造。就如同原非物理学家的爱因斯坦创造出物理界的新理论,分子美食学最开始的启动者也非职业厨师,是而由一个物理学学者Nicholas Kurti和一个化学学者Herve This所创立。
这种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创作观念,最大的价值或者就是它让我们更好了理解传统菜式,改进传统手段,它更挖掘出美食的无限可能。例如它也带来了新颖的烹调手段和工具,这启发了英国公司研发出一种二氧化碳烹饪器"Gastrovac"。这种工具的特点在于它能透过真空处理将食物与所需调味以低温烹调,如此便使食物免受高温破坏,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分子美食学除了改进食物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以外还分子美食引出另一领域的研究:每一种感官如何影响我们对食物的鉴赏。比如Heston Blumenthal就是这样的一位实践前驱者,他认为应把美食分解到分子水平,研究食物的分子如何刺激味蕾和影响心理,从而导致欣赏食物的最高境界。他研究如何更完美地做英式传统炸鱼,目的在于让在吃的时候,耳朵能更清晰的听到咬到外面那层炸浆时那脆脆的声音,从听觉上就让人接收到美味新鲜的信息。
分子美食学”这个概念在1988年才被提出来,二十年间就已经有许多号称“分子美食”的餐厅在世界各地蓬勃兴起。“分子”“解析”“元素”“机理”这样充满科学味道的词,加上“体验”“创意”“艺术”“风情”“特制”“遐想”等等煽情的描述,分子美食毫无疑问地代表了美食中的“高档”和“时尚”。
美国食品技术协会的会刊《食品技术》杂志,也在2008年6月对“分子美食学”进行了长篇介绍,称它是科学和烹饪艺术的结合。但是,“分子美食学”的创始人却对这种说法非常不满,在当年12月份的同一刊物上发表文章指出:这种说法是根本错误的。那么,“分子美食学”到底是什么东西?它和那些时尚的“分子美食”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厨房里的传说,雾里看花
不管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烹饪手册里,都有无数“技巧”和“秘笈”。比如:
做梨子酱的时候,加一点柠檬汁,就可以保持白色,而钴锅锡盖子就会让梨子酱变红;
月经中的妇女做蛋黄酱不能成功;
月圆之夜做蛋黄酱也不会成功;
做蛋黄酱的时候需要油和鸡蛋的温度相同;
烤乳猪出炉之后立刻去头,会让猪皮更脆;
烤肉的时候应该把肉放在火的什么位置很有讲究;
……
每一本烹饪书里都会有许多这样的秘诀,但是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秘诀,也不知道它们是真是假。一个爱好烹饪的牛津大学物理教授,尼古拉斯.柯蒂(Nicholas Kurti)曾经说“我想,当我们可以测量金星大气层温度的时候,却不知道soufflé(一种甜品)里面是怎么回事,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而另一个爱好烹饪的法国人,埃尔维.蒂斯(Hervé This),也对这些烹饪中的诀窍充满了兴趣。他从八十年代初开始收集被他称为“厨艺秘笈(culinary precisions)”的这类传说,到目前已经收集了两万五千多条。而他更感兴趣的,是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这些“秘笈”的真实性,以及背后的科学原理。
1988年,柯蒂和蒂斯共同提出了一个新的学科——“molecular and physical gastronomy”,直译成中文就是“分子与物理美食学”。后来蒂斯把它简化成“molecular gastronomy”,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分子美食学”。
分子美食学,创造的不是美食
许多人知道“纳米技术”,是从铺天盖地的“纳米冰箱”“纳米洗衣机”之类广告中来的。而这些广告中的“纳米”,跟真正的纳米技术没有什么关系,仅仅是生吞活剥了一个科学名词来忽悠百姓而已。而许多人眼中的“分子美食”,也就是“分子美食餐厅”里价格高昂、稀奇古怪的食物。
然而,蒂斯不止一次地强调:分子美食学不是厨艺,也不是艺术,它就是科学,而且只是科学。他甚至认为,厨师可以学习科学知识,可以懂得艺术,但是科学本身是不能和艺术结合起来的。在他看来,艺术创造的是情感,而科学创造的是知识。“分子美食学”,和物理、化学一样是纯粹的科学。它是“食品科学”的一部分,与食品科学其它领域的不同,在于其它的食品科学主要面向工业生产的食品,而分子美食学的对象则主要是家庭和餐馆的厨房。
比如说,对于前面列出的那些“烹饪秘诀”,分子美食学是使用实验的方法搞清楚它们是真是假,然后找出它们背后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的机理。固然,搞明白了某种食物中存在的机理,有利于我们改进现有的菜谱以及设计新的食物,但那只是对科学知识的应用,而非科学本身。
对于前面列出的那几条“秘笈”,分子美食学的研究告诉我们:
去皮的梨中有许多多酚化合物,在空气中多酚氧化酶会把这些多酚化合物氧化成醌类,而醌类会进一步聚合成深色的色素,这也就是去皮的梨等水果颜色变深的原因。而柠檬汁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会抑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梨也就不会变色了。所以,制作梨子酱的时候加柠檬酸来防止变色是合理的。但是钴的锅锡的盖子导致梨子变色却没有得到证实,那么古人是如何得到这样的“秘诀”的呢?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某些种类的梨子在酸性很高的时候会和锡离子反应导致传说中的粉红色。作者推论说,可能是古代人用的镀锡的钴锅不够干净,所以导致了梨子的变红,而这种似是而非的经验就被记录流传了下来。
蛋黄酱是西方很常见的一种食物,所以做蛋黄酱的说法也就有很多。虽然妇女在月经期间做不成蛋黄酱的说法在我们看来比较荒谬,但它在法国却流传甚广。分子美食学的研究方式是实验,即使是我们看起来很不靠谱的说法也要用实验去验证——实验的结果,这条“秘笈”确实是没有道理的。有趣的是,这条禁忌在法国之外的其他地方也不存在。而月圆之夜做不成蛋黄酱的研究更有意思:在一个月圆之夜,研究者第一次做蛋黄酱,确实失败了!不过在紧接着做的下一次中,就成功了。推翻一个“不能”的说法只需要一个反例——所以这一次成功就足以推翻这个说法了。蛋黄酱的制作是要把蛋黄和油进行混合、乳化,要求两种成分温度相同看起来很有道理,但是实验表明:不管是室温鸡蛋加低温油还是低温鸡蛋加室温油,都不影响成功作出蛋黄酱来。从物理和化学的角度说,蛋黄酱的制作实际上是油被蛋黄中的磷脂等成分乳化的过程,而温度对这个过程的影响几乎没有。
烤乳猪切头对脆皮的影响看起来很有些“神棍”,却被实验证实是真的。对烤乳猪的物理过程进行分析,发现在烤的过程中,猪皮中的水在蒸发,而猪内部的水又会向猪皮转移。因为蒸发的速度超过了内部转移过来的速度,所以猪皮会逐渐变脆。出炉之后,表面的蒸发速度大大降低,而内部的水仍然远远不断的转移过来,所以皮中的水分会增加,从而导致变软。如果出炉之后立刻切掉猪头,内部的水汽就从切口跑掉,从而保持了猪皮的“脆”。
许多人都喜欢烤肉的美味,又对烤肉产生的致癌物忧心忡忡。分子美食学研究的就是:这些致癌物是什么?烤肉的方式如何影响它的产生?苯并吡是烤肉中典型的致癌物,推荐标准是每公斤肉中不超过1微克。如果把肉放在火的上方贴近火烤,烤好之后肉中的苯并芘含量可能高达每公斤10微克!如果离火5厘米,则能够降到每公斤0.7微克;如果不把肉放在火的上方,而是放在火的前方,那么烤好的肉中苯并芘的含量只有每公斤0.1微克!这个含量已经是肉中苯并芘的天然含量了。而这种放在前面的烤法,正是许多古老的烹饪书所写的“秘笈”。
自动煮面机在自动煮面机的液晶屏幕上,选择面条口味,扫码付款,在不到1分钟的时间内,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就做好送到了你面前。这种类似自动贩卖机的自动煮面机在去年年底陆续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让“无人面馆”成为可能。去年10月下旬,上海出现的无人移动面馆能在45s内做出酸汤肥牛面和豚骨拉面;11月,武汉出现了“自助热干面售卖机”,仅需56s就能做出一碗香喷喷的热干面。
虽然因为监管等原因,上海的无人面馆在推出后不久被叫停,但这种售面方式已经引发了大量关注。
这种新奇的煮面、售面形式吸引了许多尝鲜者,但仔细想想,自动煮面机依赖的科技并不复杂,主要是食材冷藏、微波加热、自动控制和移动支付等技术。这些技术都已经很成熟,当无人烹饪、无人售货这类需求出现时,自动煮面机应运而生也就不足为奇了。用机器代替人类劳动,将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既是科技发展的动力,也是科技发展的目的之一。
用智能机器做饭的另一个好处是做饭过程和卫生度的可控性更强。以热干面为例,同样都是热干面,不同的面馆、不同的厨师做出的味道各不相同;但对于自动煮面机来说,只要程序设定统一,食材相同,它做出来的面味道几乎都是一样的。就像依据标准化流程制作麦当劳麦辣鸡翅一样,自动煮面机有助于中餐风味的标准化。在卫生方面,自动煮面机等智能做饭机器降低了人和食材的接触,如果能保证机器本身的清洁卫生,就更易实现无菌生产和全流程追溯,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
2. 想吃什么?请打印
大多数人对于3D打印并不陌生。3D打印,又称增材制造,是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是将计算机辅助设计而成的三维数字模型分解成若干层平面切片,然后由特定机器(3D打印机)把粉末状、液状或丝状塑料、金属等可黏合材料,按切片图形采用分层加工和叠加成型的方式,逐层增加材料而生成三维实体的技术。因为分层加工过程与喷墨打印类似,因此称之为3D打印。3D打印常见的应用领域是建筑、工业设计、医疗、教育等,比如利用3D打印的人造膝关节等为病人进行关节置换手术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与此相较,3D打印在食品领域的应用则很新鲜。在电脑中绘制一个三维模型,机器就能做出相应形状的面包/蛋糕/披萨……这听起来仍然像是科幻电影里的桥段,尤其是有太空飞船的那种科幻电影。
事实上,食品3D打印正在慢慢从科幻变成现实。英国Choc Edge公司推出了商业化的巧克力3D打印机,使用者可以任意设计巧克力的形状,并用机器打印出来;美国3D Systems公司生产的ChefJet食品打印机能打印造型奇特的甜点;德国一家公司生产的3D食品打印机可以打印出龙虾形状的面食和松鼠形状的香肠;西班牙巴塞罗那Natural Machines公司推出了一款消费级的Foodini 3D食品打印机,可以打印出糕点、肉饼、巧克力等食品;美国BeeHex公司宣布推出一种可以制作披萨的3D打印机……
ChefJet打印的糖果
3D食品打印机的原理与熔融沉积成型的普通3D打印机类似,简单来说,就是利用高温将材料融化成液态,通过喷头挤出后固化,最后在立体空间上排列成型;或者使用事先准备好的糊状食材,通过喷头将糊状食材按照电脑中设定好的形状喷出,再将成型的食材放入烤箱等设备做熟后即可食用。由此可见,3D食品打印机适合制作巧克力这种加热融化、室温能够凝固的食物,以及使用糊状或粉状的食材能够制作的食品,比如披萨、意大利面、糕点等。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想要使用3D食品打印机做出一盘宫保鸡丁还是“不可能的任务”。
用3D食品打印机打印披萨
食品3D打印的优势是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营养需求,为每个人提供定制化食物,比如除了食物外形,使用者可以通过3D食品打印机设定食物的含糖量或含盐量等参数。此外,食品3D打印技术拥有应用于航天领域的潜力,用一台小小的机器为宇航员提供可口的食物,既节约空间又能满足宇航员多样化的用餐需求。
3. 以“假”乱真的仿生食品
仿生食品这个词听起来高大上,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可能都吃过一些仿生食品。比如,我们涮火锅常吃的蟹棒、鱼丸,以及街边2、3块钱一根的烤肠等,这些大多是仿生食品。通俗地说,仿生食品又称人造食品,是利用食品技术手段,从风味、营养或形状上模仿天然食品的人造食品。目前,我们最常见到的,也是食品工业中应用最多的仿生食品是仿生海洋食品和仿生肉制品。
仿生海洋食品主要使用价格相对低廉的鱼糜、虾肉糜等为原料,添加适量的辅料(如淀粉、鸡蛋清)及调味料等制作而成。常见的仿生海洋食品主要有仿生蟹腿肉、仿生鱼翅、仿生虾样食品、仿生墨鱼食品和仿生鱼籽食品等。
超市里卖的冷冻鱼丸、肉丸等多为仿生食品。
仿生肉制品的原料主要有大豆蛋白、小麦蛋白和魔芋等。仿生肉制品具有类似动物肉制品的组织结构和口感,还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不含胆固醇等优点,在为食用者提供充足营养的同事,还能有效避免因食用动物肉制品带来的不健康隐患,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动脉硬化、高血压、肥胖症等疾病的病人具有辅助治疗作用。
是的,现在科技无处不在,比如说神惊小龙虾,可以自加热,又称为科技小龙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