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原文之中,对中庸的定义如下:“喜怒衰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意思就是人的内心没有发生喜怒哀乐等等情绪时,称之为中。发生喜怒哀乐等等情绪时,始终用中的状态来节制情绪,就是和。
中的状态即内心不受任何情绪的影响、保持平静、安宁、祥和的状态,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基础)。而始终保持和的状态,不受情绪的影响和左右(自我控制情绪,不让情绪失控,让情绪在一个合理的度里变化),则是天下最高明的道理。
这也是古人把中庸解释为不偏不易的出处。展开来说,古人言“圣人不动情”即内心不发生喜怒哀乐的情绪,始终是平静安宁祥和的状态,此为中的状态。动情时,也始终用平静安宁祥和的内心来控制情绪,不被情绪所牵引和左右,此即“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的修行目标和修行标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的精髓——“诚”
以诚待人则无人不信:
君子以诚待人即为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真诚满德的刘备待人之诚,无不被后人赞誉。 他求贤若渴 ,对人才诚心诚意 ,故不顾奔波之苦,三顾茅庐 ,诸葛亮感于刘备之诚,于是决意出山辅佐刘备,从而使刘备能在后期成功入蜀,稳定战局,与吴魏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以诚待人是一种品德,从而能感化他人,心想事成。
以诚处事则无事不克:
中庸言之:“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说的是由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是天性,由明白道理后做到真诚是教育;真诚也就会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也就会做到真诚。用真诚的心去学习和做事,就能修心立人,真诚是最好的处事态度 。切记 :以诚处事。
以诚立业则无业不兴:
中庸有言:“诚则形、行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其大意说的就是:人做到了真诚就会表现出来,表现出来就会逐渐显著,显著了就会发扬光大,发扬光大就会感动他人,感动他人就会引起转变,引起转变就能化育万物。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化育万物,使万业俱兴。切记:以诚立业。
“诚者自成也”, 有真诚的信念去修善自身 ,完善自己 , 待人接物处事满怀真诚 , 中庸之道 谈“诚”如此,而你又何不为?真诚,从“心”开始。
扩展资料:
中庸之道的理论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 。 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 , 大都从《 孟子 》的“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中庸之道,精髓在于“诚”,即“真诚之道”。
真诚,是心之至诚,以诚待人、处事、立业、待人。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
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就是保持中正的立场的规律和方法,是人修为的一种最高境界。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
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包括外内合一。《中庸》第二十五章揭示了外内合一。其文云:"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而已也,所在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之道,意为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中庸之道,精髓在于“诚”,即“真诚之道”。
真诚,是心之至诚,以诚待人、处事、立业、待人。
用自己最真实和真诚的心去对待他人,没有半点虚情假意,不以诳语欺人,这是做人必须具有的品格。诚意的多少并不会以金钱衡量,也不会以功名去较量,以诚相待的双方,是指彼此有一颗互相谐和的心,君子以诚待人即为德。
中庸言之:“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说的是由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是天性,由明白道理后做到真诚是教育;真诚也就会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也就会做到真诚。用真诚的心去学习和做事,就能修心立人,真诚是最好的处事态度。
中庸有言:“诚则形。行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化育万物,使万业俱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