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民币兑美元价就是人民币汇率的近期高点。这个高点将有可能持续一段时间,但继续爬升则有新的难度。
从2017年6月初到9月初,1美元兑人民币从6.81变为6.47,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达到5.1%。三个月期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这么多,过去很少见到。在以前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时期中,例如在2005和2006年,以及2011年期间,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往往是一年才3%到5%。若按照近3个月的升值速度,那么,人民币对美元比价到2017年底很可能达到6.17元,而这相当于2013年5月的水平,接近于近年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最高水平。
针对这种情况,有关人民币汇率走势新的讨论又出现了。人们关心人民币汇率是否又进入新的升值通道,即开始了新一轮升值周期?2017年底之前真能升值到6.17的地步吗?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首先需要联系到如何理解人民币汇率近期几个变动的原因。
既然汇率是两种货币的交换比价,那么很显然,汇率变动的原因通常应当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去寻找。在国内一面,近段时间以来的一个显著变化是市场利率水平的上升和居高不下。在货币市场上,3个月期限的短期国债收益率从从2017年初的2.48%上升到6月下旬的3.48%,升高了整整1个百分点(用金融市场的术语是1百个基点);同时,1年期的国债收益率从1月下旬的2.65%上升到6月中旬的3.6%,也将近1个百分点。在其他事物不变的情况下,国内利率的上升是有利于人民币市场汇率走势的,因为金融市场上的套利行为会自动偏好那些利率或收益率走高的货币。
在国外方面,美国金融市场行情虽然也有类似方向的变化,即利率上升幅度远小于中国。3个月期限的国债收益率仅在上半年期间上升了约0.5个百分点,从0.5%到1%;1年期国债收益率上升幅度则不到0.5个百分点,仅从0.82%升到1.22%。美国10年期政府债券收益率则还出现下降,从年初的2.35%降低到年中的2.25%。美国金融市场上利率水平的温和上升甚至下降是不利于美元汇率走势的。
事实上,今年年初以来,尤其近3个月中,国际货币市场上,许多货币对美元都出现了升值,即美元对其他货币贬值了。美元对欧元、加拿大元和澳大利亚元的贬值幅度尤其突出,从年初到9月初,这些货币分别对美元升值超过20%。英镑是近来发达经济体中比较弱的货币,因为受到联合王国“脱欧”进程的不确定性的严重影响。即便如此,从年初到9月初,英镑对美元升值也接近了10%。不仅如此,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货币对美元也走高。俄罗斯卢布对美元汇率在2014和2015年出现数次暴跌,2016年后转为恢复性回升,2017年年初显现稳定迹象,第2季度有所贬值,第3季度则开始升值。印度卢比则在2017年初以来几乎一直保持升值势头。这些情况表明,美元在国际货币市场上的走势今年初以来出现了变化。2016年最后2个月中美元的“超强”走势出现了逆转,2017年6月以来美元似乎出现了某种“颓势”。美元在国际货币市场上的“走软”当然对人民币汇率来说是一种“外部利好”。
美元汇率今年初以来转为走弱并非因为美国经济下行。美国第2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统计初报数字为3%,位居各主要发达经济体之首,也高于其第1季度水平。导致美元汇率走软的重要国内因素有:首先,2016年最后两个月中的美元“暴涨”是过度了,美国国内金融市场上的利率行情并不支持美元的后续走高;其次,特朗普政府的财政政策在国内政治进程中受到相当大的牵制,美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并不会如早先市场所预料的那样快速显著扩大,因而也不会刺激国债收益率继续升高;复次,美联储的加息进程虽然已经开启,但其步伐和力度小于许多“鹰牌”人士的预料和期待。由于这些因素,美元在自由兑换的国际货币市场上近期表现不断走弱。
展望未来,应该看到,国内利率行情不可能持续走高,因为这会引起对实体经济的一系列不利效应。“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取向和加强监管的应急措施都有一定的时效性,从较长远的角度看,这类政策举动都会逐渐趋于平和和“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