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个历史问题!为什么古代要秋后问斩?还要午时三刻?

2025-01-20 02:50:15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我国古代的天命思想认为,处死犯人就是执行天罚,而且执行的日子,一定要合乎天意。关于在秋冬执行刑罚的历来文字记载很多,先秦阴阳家“赏以春秋,刑以秋冬”的理论则是这种思想的最完整的体现。而“秋后问斩”一词据载始于唐朝。
古人认为,春季气候温和,草木荫生,夏季炎热,万物茂盛,最适宜举行赏庆之类的活动;而秋季天气转凉,有肃杀之气,冬季寒冷,万物隐蔽蓄藏,正是施行刑罚的好时机。因此,古代秋冬行刑是在阴阳五行说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一种行刑制度。还有一种说法是,秋冬行刑也与不误农时有关,因为秋冬一般为农闲,这时断狱行刑,不至于耽误农业生产,对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有利,因而为历代统治者所承用,并逐渐成为定制。不过,一旦形势处于紧急状态或危及帝王根本利益的重大案件,还是会以“斩立决”“决不待时”加以处决。

  除了“秋后问斩”,行刑那天也有具体的时间,即“午时三刻”。这是什么时间呢?“午时”一般指今天的11点至13点之间,午时三刻则将近正午12点。此时,太阳正当空,地面上物体的阴影最短。这个时间在古代的人看来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他们认为杀人是“阴事”,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他的鬼魂总是会来纠缠做出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以及行刑的刽子手等等。所以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压制鬼魂不敢出现。这应该是“午时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回答2:

关于秋后问斩 早在汉代起便有"秋冬行刑"的规定,除谋反、谋大逆等罪犯即时处死外,其他的死囚均待秋季霜降后至冬至前进行。 隋唐以后,重案要案一般需中央复审复核,死罪更要多次复奏后由皇帝亲笔勾决。 明清两代又引入了"秋审""和"朝审"制度。每年霜降后十日,三法司同三品以上高官会审京畿附近的死囚,称为"朝审";而每年八月中旬复审各省死刑案件则称为"秋审",朝审与秋审后把死刑案分为情实、缓决、可矜、留养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