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发布的最新分析报告对全国102个城市就业市场的分析,今年三季度,在新成长失业青年中应届高校毕业生占42.2%,说明高校毕业生的失业比例明显高于中等教育学历的毕业生。
(3)低学历供不应求,高学历供大于求
根据上述报告,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大专、大学、硕士及以上各文化程度的求人倍率(即劳动力需求/劳动力供给,超过1表示劳动力供给不足,小于1表示劳动力需求不足)分别为1.07、0.96、0.82、0.78和0.76,比二季度均有提高,但大学和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求人倍率最低的情况没有改变,说明高学历劳动者的供大于求矛盾最突出,而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劳动者的求人倍率超过1,则说明目前的产业结构还是以低端服务和低端产品为主。这些情况向我们的教育部门和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向我们的产业主管部门提出了加快产业升级的要求。
4、东部就业受影响较大,西部就业形势好
(1)西部就业逆势增长
分地区看,二季度在14个城镇就业增速加快的省份中有9个是西部省份,说明西部地区受世界经济危机冲击相对弱一些,受中央4万亿投资计划的助力更大一些。
(2)受冲击较大的浙江就业增幅遥遥领先
上半年浙江省城镇就业增幅在10%以上,排名第一,而浙江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增幅仅为0.3%,远低于全国7%的平均增幅。浙江就业高增长的经验值得宏观调控部门和各地劳动部门认真研究。
(3)劳动力中西部供大于求东部供不应求
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发布的三季度分析报告对全国102个城市就业市场的分析,东、中、西部的求人倍率分别为0.99、0.89、0.87,东部地区、长江三角洲、环渤海、闽东南地区求人倍率都在1上下,劳动力市场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中部、西部、珠江三角洲地区求人倍率都低于0.9,劳动力过剩问题比较突出。
(4)西部结构矛盾小,东部结构矛盾大
西部就业增长快,但求人倍率低,东部求人倍率高,但就业增长慢,造成这种矛盾现象的原因是,求人倍率只说明劳动力市场上总量的供求关系,并不能说明实际就业情况,实际就业的增加还需要考虑劳动力的素质与劳动力需求的匹配程度。东部地区求人倍率高说明东部地区劳动力需求旺盛,但东部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也更高,用人需求很难得到满足,这是东部就业增长慢于中西部的主要原因。
5、劳动力供求结构分析
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发布的三季度分析报告对全国102个城市就业市场的分析,劳动力供求结构有如下特点:
(1)近期越高级的人才需求增长越快
三季度总体求人倍率为0.94,高于二季度的0.88和一季度的0.86,表明就业形势在持续好转。其中技师求人倍率为1.95,比一季度上升10.8%,高级技师求人倍率为2.24,比一季度上升40%,高级工程师求人倍率为2.28,比一季度上升41.6%。这组数据反映:一是普通岗位劳动力严重供大于求,而具有较高技能的劳动力则严重供不应求,说明我国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二是在劳动力需求回升中,高技能人才需求回升更快。
(2)行业就业增减分布地区差异大
从统计的20个行业就业总需求看,一季度同比增长0.1%,二季度同比增长0.5%,三季度同比增长4.5%,回升趋势明显。其中三季度用人需求同比增加最多的是制造业,而一季度用人需求同比减少最多的是制造业,说明制造业就业需求回升是三季度就业总需求大幅回升的主要因素。
6、不同岗位劳动力供求状况
(1)供给过剩和供不应求的人员类型
从部分城市二季度反映的情况看,目前具有一般性技术的熟练工种如会计、出纳、机动车驾驶员、营业员、保管员、打字员、保安员、收银员、办公室文员、一般技术人员等供大于求,供不应求的岗位主要在三类,第一类是技术和创新要求较高的岗位,如高级技术岗位、创意岗位、管理岗位等,第二类是收入与业绩挂钩的岗位,如保险业务员、企业营销人员等,第三类是对技术要求不高、对体力要求高的岗位,如体力工人、清洁工、餐厅服务员、护理人员等。
(2)不同地区对劳动力需求结构不同
分地区看,在大多数省会城市和西部城市,对服务类人员需求比例较高,求人倍率一般较高,对技术人员特别是生产性技术人员需求比例较低,求人倍率一般较低;而在东部制造业为主的城市,则对服务性岗位的劳动力需求比例相对较低,求人倍率一般较低,对技术类特别是生产技术类岗位劳动力的需求比例则相对较高,一般求人倍率也比较高。
二、对2010年经济和就业形势展望
1、外部经济环境比2009年明显改善
我国的出口贸易依存度很高,2007年为36.3%,2008年为33.3%,因此,2009年1-9月全国出口额同比减少21.3%,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首要因素。根据国际权威组织的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衰退将宣告结束开始回升,IMF最新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1%,世界银行最新预测世界经济将增长2.0%。伴随世界经济的增长,国际贸易也将止跌回升,我国出口增长将结束下降转为恢复性增长,如果发达国家宽松货币政策持续的时间能够延长到明年年中以后的话,则可能形成国际市场需求的报复性反弹,拉动我国外向型经济快速反弹。
2、我国经济结构已获得初步调整
经过2009年的结构调整,失调的产业结构有所改善,表现在:(1)汽车这一新的消费热点已经形成,短期内不容易降温,将对一系列产业产生拉动作用;(2)房地产投资迅速恢复了高速增长,虽然高房价对市场有抑制作用,但国家对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投资建设的力度将加大,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循环;(3)农业连续六年获得丰收,国家粮食收购价再次提高后,国务院又宣布2010年小麦收购价将每斤提高3分钱,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4)公路、铁路、机场、电网、城市交通、环境保护设施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改善了投资、生产和消费环境;(5)各级财政在医疗、社会保障、养老保险、教育等方面增加了投入,相关的制度建设也有了较大推进,改善了消费者的支出预期,有利于消费需求的扩大。
3、政策环境更加有利于经济发展
(1)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在总结2009年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实施,政策重点将从保增长转移到调结构,抑制过剩产能,促进产业升级,保证资金更多地进入实体经济,不仅有利于使政策产生更大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2009年5月国家降低了城市轨道交通、煤炭、机场、港口、沿海及内河航运、铁路、公路、商品住房、邮政、信息产业、钾肥等投资项目的资本金比例,降低了投资项目的门槛,有利于投资的增长。
(3)国家将设立创业投资基金,支持新兴产业发展。
(4)国内股票市场中创业板市场建立,有利于吸引风险投资对新产品和新技术进行投资,也有利于促进国内科技人员创新和创业,增加经济发展的活力。
(5)2009年开始实行的消费型增值税改革降低了企业投资风险,增加了投资资金来源,有利于投资规模的扩大。
(6)国家多次提高部分出口产品退税率,设立中央外贸发展基金,实行出口信用保险和融资担保等政策,有利于提高出口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企业和消费者信心明显恢复
随着我国经济的回暖,消费者信息指数已经从3月份的最低水平86.0逐月回升到8月份的88.0,虽然仍明显低于危机前水平,但已形成稳定的回升趋势。企业家信心指数从去年四季度94.6的最低点逐月回升至三季度120.1,虽仍处于本轮周期的低位,但也已形成稳定的回升趋势,且加速势头十分明显。消费者和企业家信心的恢复将对2010年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5、2010年劳动力需求将有所加快
上述因素决定了2010年我国经济将进一步复苏,GDP增速将继续有所加快,带动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可以乐观地预期,2010年就业形势将好于2009年,但劳动力供求的结构矛盾会更加突出,技能型人才供不应求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非技能型低端劳动力也将短缺,主要表现为民工荒问题,推动低端劳动力工资水平上升。预测201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将比2009年有所回落。
6、外需不足和成本上升共同促进产业升级
金融危机后,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开始调整自己的需求结构和负债消费的消费模式,压缩消费,增加储蓄,这种改变必将影响我国出口的增长,压缩我国出口增长空间,同时,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市场与我国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或蚕食我国市场份额,或压低我国出口产品价格,对我国出口形成不利条件。另一方面,国内劳动力供求结构的矛盾将推动劳动力工资成本不断上升,降低我国低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据国家统计局调查,今年春节前返乡的7000万农民工中,有1400万就地创业或就业,据此预测,一旦经济完全复苏,恢复原来的生产水平,沿海地区将出现1400万的用工短缺,导致工资水平的上升。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将促使我国的资本和劳动力等资源从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移,加快我国产品结构的升级。这一方面是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一方面也是劳动力报酬提高和消费升级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社会向企业提供更多接受更好教育具有更高技术能力的劳动者,而目前我国劳动力生产环节尚不能满足这种要求,这是造成目前失业大量存在的重要原因。
7、过于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可能导致新的结构问题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经济危机,全球主要国家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超量货币注入市场使流动性严重不足一度陷入停顿的金融系统得以重新运作起来,并逐步恢复了生机,遏制了经济危机的继续蔓延和深化。但这种紧急救助措施只是一种应急行为,不可能长期为之,即使是短期为之,对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有一定副作用。以我国为例,政府对经济的一系列救助措施中,有关房地产的政策阻止了房价的理性回归,使本已收缩的房地产泡沫重新膨胀起来,埋下了经济再次调整的隐患;再有,大力度的投资刺激计划,使一些过剩行业的投资再度活跃,加剧了产能过剩的矛盾;还有,信贷的超高速增长使一些本该淘汰的技术和管理落后、产能过剩的企业起死回生,推迟了结构调整的进度;此外,部分信贷资金进入股票和房地产市场进行投机。这些因素都加大了金融系统未来的风险。
三、关于促进就业的政策建议
1、保持经济平稳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当前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已经出现全面的产能过剩,这种观点有很大的片面性,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一种产品过剩就意味着这种产品投资和生产停滞,一个行业过剩就意味着这个行业的投资和生产停滞,全面过剩就意味着全国投资和生产停滞。我国人均GDP才刚刚超过3000美元,不及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就宣布出现全面过剩,显得十分可笑,对经济发展也十分有害。其实,我国目前出现的过剩,只是局部的过剩,多数是暂时的过剩,大多数是低水平的过剩。大量高端产品我们目前还不能生产,还需要依赖进口,这就是我们的不足和未来努力的方向。要抑制过剩产能、提升产业结构,需要经济平稳发展。经济过热常常导致新的产能过剩,经济收缩固然有利于企业增强产品和技术升级的内在要求,但经济收缩时企业资金紧张,社会预期不良,不利于企业对产品和技术升级的实施,因此,经济平稳发展最有利于结构升级。宏观调控就是要防止经济大起大落,既防止过冷,也防止过热,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当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定要把握好度,力度太小起不到作用,力度过大则副作用甚大。做到准确适度很难,在力度偏小与偏大之间,宁小勿大,这样虽然对就业有一定影响,但对结构调整和持续发展更有利,从长远看也有利于就业的增加。
2、大力调整教育结构,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
经济的发展一靠数量的扩张,二靠结构的升级。数量扩张型的增长很容易达到极限,而结构升级型的增长却没有极限,即使达到世界领先的技术结构也仍然有升级的空间。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既有数量扩张型增长,也有结构升级型增长,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结构升级型增长的要求就越强。加快结构升级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素质条件,这是我国当前实现结构升级面临的最大的约束条件。因此,教育是解决就业的长远之策。
目前我国教育结构和学科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严重脱节,不但没有通过人才的培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反而出现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窘况。从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就业良性互动的需要出发,必须加快教育结构的调整。一是要根据人才金字塔形的需求规律,调整学历教育的结构,压缩博士硕士比例,提高培养质量,扩大专科和中专教育比例,同时在技术职务晋升和工资调整中弱化学历的作用,强调水平和贡献的作用。二是要根据中国世界工厂的定位,大力培养理工科人才,尤其要重视各类学历教育中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是要改革高考及录取制度,促进中小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使教育更符合教育规律,使中小学生的成长更符合青少年思维、知识、能力和身体发育的规律。四是大力宣扬劳动光荣劳动者光荣的思想,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缩小不同劳动者之间的基本工资水平差距,适当拉大奖励的差距,鼓励多劳多得,鼓励创新者多得,鼓励贡献大者多得,抑制投机性收入。
3、加强职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
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法则必然导致部分企业破产和相应的劳动力失业,这是市场经济的常态。因此,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就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一方面要发展职业中介组织,沟通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之间的信息,促进再就业。另一方面要加强职业培训,提高求职者和在职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使他们适应结构升级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要。要建立终生教育体系,使任何人不管想接受什么专业培训都能找到学习场所。政府要对专业培训机构的资质加强管理和监督,确保培训质量。应鼓励大专院校和大型企业利用自身的师资和技术力量开办培训机构,实行企业化经营。国家可对专业培训活动实行免税或低税,以降低培训成本,吸引更多人主动地经常性地接受培训,满足日益加快的产业升级对技能型劳动力的需要。
4、大力推进企业的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技术研发效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营销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改善售后服务、加强员工培训和技术交流以及创建提升企业文化等都具有超乎想象的功效。企业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会使部分工作岗位减少,影响少量就业,但全面实现企业信息化,将使落后企业变成先进企业,并占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在国际国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能使企业大多数原有就业岗位保持住,而且能增加更多新的就业岗位。因此,国家应通过财政、税收等政策促进企业信息化。
5、稳定房地产市场,促进小企业发展
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不仅使大多数无房的城市居民和进城农民的住房梦破灭,而且大大抬高了城市创业的门槛,增加了城市创业的风险,不利于小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减少了就业门路和就业机会,推迟了城市化进程。要大力发展小企业,特别要大力发展小型服务企业,除了提供税收优惠、贷款扶持、人员培训、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外,需要各级政府解决建立企业所需要的用地用房问题,并降低用地用房成本,为小企业的建立和发展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
6、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相结合
我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各新兴国家,由于人民币对美元的长期升值预期和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部分外国投资者对国内出口企业产品的价格优势感到担忧,对发展前景感到悲观,因而把已落户我国沿海地区的企业资产转移到周边国家,使这些企业的工人面临失业。建议加大中西部地区的政策优惠力度,吸引沿海地区的低端外资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通过这种方式为沿海地区产业升级腾出土地资源,同时提升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集中,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不容乐观公务员及选调人员开始收编收紧民营 国有企业职位相对保持西部地区就业形势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