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确定自己的价值,肯定自己的存在。要明白别人对我的看法,并不代表我真正的样子。而我们对别人的看法,往往代表的是我们的投射。我们的投射物是比较接近自己的。任何人对你的看法,永远只该给你当参考和建议,因为那比较代表他自己。如果你是透过别人眼睛来肯定自己,这便是交出自己生命的主权。有时我们接受太多别人对自己的投射而产生投射性认同,被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取代自己真正的样子。我们再往深一层探究会发现,连你自己对自己的看法都只是自己的投射,而不代表你真正的样子。有时我们对自己的看法,会让人不断自我扭曲。人若一直活在对自己的看法中,你无法真正认识自己。其实你只活在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的幻像中),却从未发现你是谁。你们认识的自己,其实离你真正的自己还有一大段距离。现在的人类不了解自己,对自身价值评判和认识,都还追不上自己真正的价值呢。人类是所有生物中,唯一能够利用我对我自己的看法,或我认为我是谁,而把自己变成我所认识的那个人。我们今天不论变成什么样子,那都是因为我们过去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而变成今天的你。今天的你是透过你对自己的看法形塑出来的,所以唯有你自己才能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如何看待自己,就会形塑出你今日的样貌,而不是你本来是什么样的人,所以你才觉得自己是什么样子。一个真正很棒的人,是能看到别人生命中有很棒的地方的人;一个很伟大的人,是因为他看到所有人内心皆有其伟大之处,所以他才是个伟人。 二、试着让身边的人,因为与你在一起而觉得自己很棒。这不是要我们骄傲自大,而是觉得有能力、有自信可以把事情处理得很好。有些父母的目的虽想让孩子觉得很棒,但其作法却使孩子感到自己很糟。你若希望让一个自我感觉很差的人变得很棒,这无异是缘木求鱼。人时常很奇怪,以为能透过让人觉得他自己很糟糕,而使他变得很棒,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也常如此对待自己,在内心深处明明觉得自己好糟,却期待自己变得很好,如果你创造这样的假象,那只是自欺欺人。而且你会担心当人际关系更进一层时,被人家看穿你的虚假。真正的人际沟通的层面是在心电感应的层面,这时我们接收到的是别人对我们真实的想法。如果我们想变成什么样,那我们就投射出那个形象,所以我们时常要觉察,自己投射给周遭人什么。例如,探病这件事很重要,而在这过程中又分为两个部份。有些人探病后会感到不舒服,因为探病过程会唤起他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当你进入病房时,要注意自己内心投射的是什么。因为生病的人很脆弱,极易接受投射和催眠的暗示。那时人的意志虽薄弱,但潜意识却很强。若你习于负面思考的人,最好别去探病,因为你所付出和接触的,都是负面能量。世间所有一切都是能量的交流。要学习处理自己内在的恐惧和焦虑,而不是把它投射出去,让别人来承担许多负面的东西。人天生就讨厌跟投射负面能量的人为伍,而看见散发生命光明和正面力量的人,则会重新启发我们内在青春活力的讯息。有本畅销书谈到:人都喜欢靠近光,我们与其去寻找光,不如就让自己变成光吧。 三、不管你生命中遭遇多少欺骗,试着确定人性本质是善良的。所谓的爱,是看到那个人理想的样子,意思是爱让人不仅看到一个人现状和作为,你看到的是他内在美好的版本。人天生就是不断透过学习而成长的。我们要先确定周遭的人本质是善的,不要因为他的作法难以原谅,就失去对人性的信心。真正的信任,是信任到那个本质里面,与作为是无关的。我们常是因为这样的信任,而唤起心中最深的希望。 四、许多人希望拥有美好的人际关系,但其实他是个乞丐,只是在乞讨人家的爱、关心与付出。有时在婚姻和情感关系中也是如此。于是,人际关系变成一种交易,很多人沦为乞丐,只期待别人给他东西,却不反省自己能付出什么。凡是你付出的东西,最后都会回到你身上。攻击别人的,基本上只是在攻击自己。打别人右脸的,是在打自己的左脸。如果你采取以恶制恶的方法,那么你给出去什么,最后还是会回到你身上。这是价值观全然混淆的社会,有很多人完全在推卸责任,认为别人可以这样做,自己又有何不可。但人终究必须面对自己。人一定要学会为自己负责,否则非但人际关系一团乱,而且永远在迷失中却不自知。你该怎么做,你要如何对待人家,这代表你是谁。你是为了你自己,以及你是谁而采取行动和对待别人的方法。 五、我给对方的,是对方所需要,还是我给了我想给对方的(我认为对方想该要的)?这东西常造成人际关系和爱恨的纠结。尤其在亲子或朋友关系中,我们常弄得自己热脸贴冷屁股,心情非常沮丧。在沟通上,不要用猜疑的方式,而直接问对方:你希望我用什么方式对待你?这可能是长久以来第一次有人问他,他希望如何被对待,以及真正的需要是什么。过去我们可能常用自以为最好和理所当然的方式对待别人。而现在不论自己的人际关系如何,让我们试着问对方:你希望我怎么样对待你?你可以否告诉我内心的感受?因为我想进一步了解你。每个人都希望彼此被了解和接纳,被人家用自己所喜欢的方式对待。所以,不要吝惜向他人释放“我想进一步了解你”的讯息。人际关系最大的杀手就是批判。人际之间保持距离是出于防卫,因为我们不知人家如何看待或是否会伤害我们。所以如果不想成为别人批判的对象,不愿被他人价值观的框架限制住,那就要试着以较弹性和接纳的态度来面对周遭的人。因为凡是你投射出去的批判,最后必然弹回你身上。因此,不肯让别人好过的人,自己的日子必然难过。许多夫妻离异或外遇的案例,有些人们在伤害对方时,内心会生起报复的快感,但只要你抛出去是负面的情绪,那么人类整体生命的价值必然下降,最后你一定会感受到牵连。 六、我们要常透过对方的角度来看待事情,不能永远只坚持自己的观点,而应该包容他人。当人发现别人在为自己着想时,就会也开始替对方着想。试着放掉自己的立场和对自己观点的执着。唯有跳到对方的立场,然后再跳回来看整件事,你做的决定和采取的行动,才会也考虑别人。现今人类处在一个你争我夺的高度竞争社会,个人主义高涨,整个社会陷在恶性和负面循环中。每个人都抱着“既然别人不为我着想,我就拼命为自己着想”的偏狭心态,那种原道善良的风气几已不存。我们以医疗纠纷为例,若医生非常有自我保护,即使病人死亡非其过错,家属往往仍会怒告他,因为医生没从家属立场体验其心情。反之,有时虽医疗上虽有疏失,但由于你关心人家感受,反而赢得家属谅解。没有人会蓄意报复,负面行为往往只为争一口气而已。人际冲突常肇因于我们落入对错二分法的思维方式。有时为了坚持自己是对的,我们根本拒绝从对方角度来看事情。在冲突中唯一避免去问的,就是对与错。 七、我们常被自己的角色所欺骗,以为母亲包容小孩,父亲养家或上司体谅员工都是理所当然的,但其实我们可以随时同理他人的处境和感受。别以为自己辈份或职位较低就妄自菲薄,认定自己人微言轻,影响力有限。其实你可以同理任何人,别被自己的身份和角色给骗了。同理与同情之间的区别:同理是以对方的角度来看对方的生命。例如,看见乞丐时,我们会蹲下来跟他聊天,在他身边去了解他的处境。而同情是以我的位阶和立场来看待对方,所以我同情可怜的处境,我跟他是分开的。这两者是完全不同层次的感受。同理是一种深层的了解。没人喜欢被同情,但喜欢被人家同理。 八、在跟对方沟通的时候,要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去指责和怨怪是对方的错。人在面临他人指责时,第一个反应是防卫和反击。不妨把自己心门打开,说出内心真实感受。例如,若先生晚回家,进门便被老婆劈头痛骂,那么他极可能转身就走人,这情况屡试不爽。但此时若妻子诚恳表明自己每日独守空闺的恐惧、寂寞,让他明白她虽外表坚强,但其实也有脆弱、受伤的时刻,让他知道她需要他。表达你的需要而非一时指责对方,因人在面对指责时往往会逃避。你也许会遇到凡事都喜欢先为你安排好的亲人,而你若稍微表达不满或不从,他们就以“我这样做一切都为你好”来当借口。没错,他们也常指责别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彷佛一切是对方的错,而被如此对待的人,由于无力反驳,又不得不接受,所以很容易得忧郁症。患忧郁症的人,常是受到这种对待,被太多的爱淹没了,陷在两难之中。若不接受对方,会便视为不知感恩,彷佛世界末日,于是就学乖顺服了。这是一种情感的未分离现象。如果你牺牲了自主权,持续地不快乐下去,勉强留在对方身边,到最后会把两个人都毁了。因为当病症爆发后,你会加倍报复对方,也会把所有责任推到对方身上,不断找他麻烦,直到自己成为烫手山芋,造成彼此强烈的爱恨纠葛。
我想要做好人际关系也不难,最重要的就是要诚信待人,心胸狭窄是弊端,要真心实意,要包容,要适当的忍让,不必太争强好胜,不与他人计较得失(一般情况下),等到忍无可忍的时候再忍一次!还有就是要有足够的自信及面带微笑,这样我想就会处理好的! 当然最好是要幽默点,这样会比较容易融入到群体之中或者个人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