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但是前段时间宁夏发现了比甲骨文还要早的文字
\在宁夏中卫大麦地发现的大量独立岩画群中,发现了比甲骨文还要早几千年的我国最古老的图画文字。目前,该研究成果已经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文字专家刘景云先生考证审定,并最终认为,大麦地岩画中的发现有可能改写中国的文字史。
宁夏卫宁北山地区大麦地岩画带遗存数量惊人的史前岩画,其早期岩画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2万年左右。经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岩画专家的普查和研究,宁夏中卫大麦地有3172组8453个岩画个体图形,内容包括日月星辰、天地神灵、狩猎放牧和舞蹈祭祀等。岩画专家采用丽石黄衣测年得出早期岩画距今1.6万年—1万年之间,岩画中的图画文字经近两年的实地考察和大量的研究考证后,最终经上海古籍出版社甲骨文专家刘景云考证审定。
大麦地岩画区及其毗邻地区,还遗存有石器时代的石器、陶片等。这说明,原始社会时期的大麦地,是古代人类居住、活动的聚集地区,是他们举行祭祀仪式的朝拜圣地。研究表明,大麦地岩画区内图画符号是我国原始文字,有许多象形与抽象符号已具备了古老文字的要素。其主要依据是:这些象形符号具有中国原始文字的基本象形形态,在大致同时期的陶文符号和后来的甲骨文中可以找到相近的形象;由两个以上的象形符号组成的复合体,已基本具备了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等构成文字的要素。更为关键的是,这种象形符号在大麦地岩画中绝非偶然和孤立,而是呈星状分布。
据国际岩画委员会委员、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岩画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祥石介绍,在大麦地岩画个体图形中,已经发现有1500多个图画文字,其中能识读的图画文字只有一小部分,绝大部分还不能识读。/
世界上:“楔形文字”这个名称,是英国人取的,叫cuneiform,来源于拉丁语,是cuneus(楔子)和forma(形状)两个单词构成的复合词。这个名称表达了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字最本质的外在特征,其实楔形文字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字一样,经历了从符号到文字的发展过程。
楔形文字是苏美尔人的一大发明。苏美尔文由图画文字最终演变成楔形文字,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才告完成。
考古发现已经证实,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最初的文字外观形象并不像楔形,而只是一些平面图画。显然,被后世称为楔形文字的美索不达米亚古文字,正是起源于图画式象形文字。考古学家曾在乌鲁克古城发现了刻有这种象形符号的泥版文书,经考证时间是公元前3200年左右。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载。这种文字写法简单,表达直观。有时复杂的意思和抽象的概念就用几个符号结合在一起来表达,如把“眼”和“水”合起来就是“哭”,“鸟”和“卵”两个符号合起来就表示“生”等。这种文字是象形的。假使要表示复杂的意义,就用两个符号合在一起,例如“天”加“水”就是表示“下雨”;“眼”加“水”就是“哭”等。后来又发展可以用一个符号代表多种意义,例如“足”又可表示“行走”、“站立”等,这就是表意符号。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往的增多,要表达的事物愈来愈复杂、抽象,原始的图形越来越不适应人们的需要。于是,苏美尔人对文字进行了改造。一方面是简化图形,往往用部分来代表整体;另一方面增加了符号的意义,比如“足”的符号除表示“足”外,还能表示“站立”、“行走”的意思,“犁”的符号除表示“犁”外,还可以表示“耕田”和“耕田的人”的意思。这样,象形文字就发展成表意文字,即符号意义不直接由图形表达而是由图形引申出来。
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苏美尔已发展为表词音节文字,即用发音符号代替表意符号,同声的词往往合用一个字符,一个符号也可以表示一个声音,例如“星”这个楔形字,在苏美尔语里发“嗯”音,如果用来表示发音的话,就与原来的“星”这个词的含义没有关系了,只表示发音,这就是表音符号。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从公元前3000年起,苏美尔连年征战,统治者为给自己歌功颂德,记述征战过程的铭文逐渐增多,这时常常会碰到一些专有名词,如攻占的城市以及统治者的名字,为把它们区别开来,就开始使用发音符号,发音符号比表意符号又进了一步,一是符号的数目减少了,二是发音符号还可以表达图形符号无法表达的介词、副词、小品词及词格、词首、词尾等文法和语法结构。这样表达的语句的意思就更加确切。经过这些变化,苏美尔的文字体系逐渐完备。苏美尔人在简化象形符号的过程中,开始逐渐用楔形符号代替象形符号,最终创立了楔形文字。
苏美尔人的文字最早是写在泥板上。在泥板上印刻,因此只适合书写较短的、直线的笔画。由于书写时用芦苇角或木棒角按压,在按压的地方印痕较宽、较深,抽出时留下的印痕则较细、较窄,这样,这种文字符号的每一笔开始部分都较粗,而末尾部分都较细,就像木楔一样,“楔形文字”的名称就是这样来的。楔形成为文字的标准字型后,以后在石块上刻写,也同样刻成这种形状。
最初楔形文字是从右到左自上而下直行书写的,这种书写方式的缺点是已写好的字符往往被刻字的手抹掉,后来就把字形侧转90度,改成从左到右的横行。
苏美尔人发明楔形文字,是对世界文化的杰出贡献。苏美尔语的语言体系独一无二,在字汇、文法及句法构造上自成一格,与后来属闪米特语系的阿卡德语以及巴比伦语、亚述语有很大不同。但到底应该把它归并到哪个语系,至今还没有学者能够解决。因此,苏美尔语同苏美尔人一样,其归属至今仍是个谜。而且,苏美尔语存在时间比较短暂,在巴比伦王汉谟拉比执政后便成了死语,不再通用。只有祭司们在举行宗教仪式时使用,颇有些类似拉丁语。
公元前第三千纪末期,属于闪米特语系的阿卡德语取代了苏美尔语。阿卡德人在吸收以苏美尔人的语言和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和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楔形文字体系。后来的巴比伦语和亚述语,主要是在阿卡德语基础上完善的。
楔形文字传播的地区主要在西亚和西南亚。在巴比伦和亚述人统治时期,楔形文字有更大的发展,词汇更加扩大和完备,书法也更加精致、优美。随着文化的传播,两河流域其他民族也采用了这种文字。公元前1500年左右,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已成为当时国家交往通用的文字体系,连埃及和两河流域各国外交往来的书信或订立条约时也都使用楔形文字。后来,伊朗高源的波斯人由于商业的发展,对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进行了改进,把它逐渐变成了先进的字母文字
试想,几万年前,当人类还不懂得使用语言的时候,人们是如何交流思想的呢?很可能,他们以龇牙、笑、叫、瞪眼、皱眉、撅嘴以及作各种手势来表达思想。其中以做手势能得到的信号最多。所以,在不少的场合,手语依然被人类沿用。在美洲的印第安人中就流行着一整套的手语,各个部落之间的人可能不明白相互说的话,但是,当使用手语时,他们却能相互理解。目前,在运动场上,裁判员用手语来控制局势。某些交通警察用手语来控制车辆运行。手语虽然能够表达很多信息,但是,当手中有工作时,便无法做手势。所以,人们开始发展另一类信号资源--声音。可以被人类听到的声音的音域并不算窄,但是,要把这些声音分成一个个可以相互区分的信号却经过了一代一代人的尝试。我们知道,信号的个数越多,它的载义能力也就越大而且它的传递信息速度也就越快。否则,按照电脑的原理,只要有0、1两个符号就能表达整个世界了,那么人只要有两个信号--龇牙、撅嘴就够了。从此也看出,电脑之所以采用两个符号是不得以而为之。 能说话还不够,声音仅能够停留短暂的时间,很难使过去的事情与现在的事情沟通和比较。要想使人类的智慧逐渐的累积和增加就需要有永久保存的记忆,或者说是记忆的符号--文字。有了它,人类才能成为不受时间与地域限制的,能够相互理解的整体,而别的生物则不能。在石器时代的希腊,非洲,亚洲及美洲都发现人们在彩色的绳子上打结以记住发生过的事情,有的还将这种彩色的绳子系在一个木棒上。这里我们看一看他们增加符号种类的方法,在五条不同颜色的绳子上打结比在一条绳子上打结的符号种类增加了五倍,而把它们系在棒上则又反映了事情的先后秩序,仔细思考,还会发现,每个结在绳上的距离,及每条绳在棒上的距离也可以反映信息。
同样的信息在不同人的眼里有不同的含义。比如,英语字母A,在英国人眼里可以是一个表示第一或一等的符号,在数学家眼中它可能是代表任意一个数,而在古代它的发明者眼中,它是一头牛,它的形状像一个倒着放的牛头。同样古代B代表房屋,因为把它旋转九十度后,像两个连在一起的小棚子,而在音乐界,它代表一种曲调。这种没有单一的认同的符号,大大地混淆和拖延了信息的传播。有时候,为了理解一种已经遗弃的简单符号,要花上几代人的努力。例如,在世界的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古代人在骨头,动物角及石片上划刻的痕迹。有一位科学家亚历山大、马萨克Alexander、Marshack对一组刻有新月及圆形的骨片发生兴趣。过去人们一直以为这种刻划是以装饰为目的的,但马萨克经过放大分析后发现骨片上的痕迹是由二十四种不同的工具刻划的。如果为了装饰,那么,两三种工具就足够了。因此,他认为这块骨片是经过一个很长时间才完成的,每次只刻了一个符号,它的目的是为了记录月亮的圆缺情况。所以,这片骨片应该是最早的天文学记录。它说明,靠天吃饭的古代人也希望了解四季的运行,以做好各种相应的准备。实际上,正是由于各种符号在人们眼中没有相同的认识造成了历史上成千上万起误解和战争。古今的语言学家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花费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但是没有很大的进展。 远古时代的人们,虽然没有城市,汽车和住房,但是,他们也要了解冬天什么时候来临?几个人才能打败一头野牛?划船到海上某个小岛需要多少时间?最初,他们用图画来记忆这些情况。后来他们发现用图画来记忆很不方便,而且,每幅画的作者都按自己的想法进行,互相之间没有相同的标准。于是便逐渐将图画变成了与图画相似的,并且较为统一的符号,这就是所谓的象形文字pictograph。在阿拉斯加Alaska的一个游牧部落中有一幅非常著名的,以象形符号来完成的故事。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它们不用符号表示,而用真实的图画来完成,两者所花费的时间有多么大的差别 从这个的例证中我们看到,每一个图形与当时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比如,第八图,根据什么知道那根棍是渔叉而非长矛呢?因为我们知道他们的环境是打渔的环境。再比如:第十二图:怎么知道一个草棚代表家而非别人的住房呢?因为根据故事情节,应该回家了。 现代社会中的环境几乎是无边无际的开放型,或者说,任何情况都可能出现。如果,上图出自现代人之手,那么你要考虑更多的事情,比如,手中的棍可能是渔叉、是长矛、还可能是拐杖、渔杆、高尔夫球杆等。还有,有些人可能将图九及图十画成一只海狮身上插了一支箭而不是一个拉弓的小人。所以,如果现代人还要画同样的图,那么他为了注明图八那根棍到底是什么,就要在适当的地方加上一幅渔叉的图形来确定意思。从此看出,越是复杂的社会,要表达同样的事物时,所考虑的问题就要更加复杂。连续的图画有时候像一个句子,开始,有一个主语,然后用其他的图形一幅幅地去完善它的意思,但是,任何人永远不要希望什么事情都能够完全讲清楚。我们需要的仅仅是说话和听话者双方关心的事情而已。如果我们关心的事情越来越多;或者说人类文化越来越发达,那么,为了区别其中某一件事情,就需要有更多的符号供选择。 还有一类意思,不能直观地用图形来表示,这就需要使用者人为地加以引伸,附会。我们称之为表意符号ideogram。比如:在上下文合适的情况下,一根长矛可以代表‘敌人’的意思。一只平放在地上的脚可以代表“脚”也可以代表“走路”。张满的弓上放着一枝箭可以代表‘武器’也可以代表‘狩猎’的意思。一根折断的长矛可以表示‘战败’也可以代表‘和平’的意思。而‘喝’这个概念,如果用图形来表示的话,可以先画一个嘴唇的形状,再在它中间画一条代表水的波纹(见书末附图三)。还有就是目前人们广泛采用的‘爱’的符号是在一个‘心’的图案上插一枝箭。但是表意符号如果没有相互的认同的话,很容易造成误解。比如,在嘴唇上有一条水波纹,就可能被理解为“口水”。 这说明了以图形表示的信息多么容易引起误解。从这里我们看到,无论是语法,还是什么逻辑都无法将两个人对于语言的认识统一起来。在这一点上,理性主义是失败者。唯有对于同样的符号的认同与不断的交流才能够使人类对于同样的语言有相同的认识。 虽然如此,在今天的社会里,人们依然大量地采用图形信号。比如,在牛,马的身上打下的烙印,代表了它们属于谁?店铺的门口挂上一个大钥匙代表“本店修锁配钥匙”。店门口挂着红白条的螺旋灯代表“理发店”等。由于在某些情况下,图形信息直观,简洁,通俗易懂,所以,它们比其他的语言更易被接受。对于人类的大脑来说,图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座山很难和一条深海的鲨鱼放到一起,但是,如果我们用两幅尺寸大小的图画来表示两者,我们就很容易将它们放到一起进行比较和联想。 自然界中,除了有各种图形外,还有各种声音。比如狼叫,锯木头的声音,水流的声音等。模仿这些声音也可以得到符号,我们称之为像声符号phonogram。比如:owl像猫头鹰的声音所以它代表猫头鹰,saw像锯的声音所以它代表锯等。不难理解,直接从声音反映出的信息远比从图形反映的信息少得多也模糊得多。但是它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用几种简单的发音符号来表示,读者无需像汉语那样记忆发音。目前世界公认,拼音文字是菲尼基Phoenician发明的。而菲尼基人又是以什么文字为基础发明了它呢?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基于古埃及文字,另一说法是基于撒马润Sumerian文字。下面分别谈谈这两种文字的情况。
有许多学者认为,撒马润人的文字是一种有声音的图形。什么是有声音的图形?上边我们说过,由于锯木头时会发出“嗖,嗖”的声音,所以英语中的锯用saw表示。那么反过来,如果一个英国人看到了一把锯,他立刻会联想到saw的声音,我们就说锯的图形带有声音。同理,英语的眼睛用eye来表示,它的发音与字母I相同,所以当看到眼睛的图形时就联想到所有发这个音的事物。如果我们顺序画三幅图,第一幅是一只眼睛,第二幅是一把锯,第三幅是一个字母U。那么,一个英国人就明白它们的意思是I saw you(我见过你) 由于历史资料有限,人们对撒马润人的了解甚少。事实上直到一百多年前,人们才从古巴比伦Babylonian人的笔记中知道地球上的确曾经存在过一个撒马润民族。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大约在5000年前,这个民族曾经居住在波斯湾的顶部底格里斯河Tigeris与幼发拉底河Euphrates两河之间,(现在的伊拉克)那里有一片土地,叫作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当时那里虽处两河之间,却是穷乡僻壤,没有树木,没有矿藏也很少下雨。在那里,撒马润人建造了一个十分先进的人类文明。希伯来人Hebrew的祖先亚伯拉罕Abraham,就出生在那里。所以许多‘圣经’中的事情也发生在那里,仔细研究这些文字往往会发现与‘圣经’不符的记载。 撒马润人已经懂得使用轮子,犁和帆。他们知道如何烧砖并建造装饰美丽的房屋,庙宇和城市。他们知道纺羊毛和加工金属。他们以两河的水灌溉庄稼并建立了法律与政府。 人口的增加,社会活动及商品交易就会增加,各种记录就显得重要了。由于当地缺少木材及石料,撒马润人必须找到别的书写材料。他们很快就懂得了在河底的淤泥上书写非常理想。开始,他们的象形文字中含有许多曲线,所以,在书写时不得不使用许多工具来适应各种线条的需要。不久他们发现一次次地换工具来适应各种线条非常麻烦,于是他们开始采用一种以芦苇制成的硬笔在泥版上划直线。此后的文字则全部改由直线组成。当芦苇笔在下笔时,会留下一个很小的三角坑,因此人们称这种文字为楔形文字Cuneiform以直线代替曲线还有另一个优点,就是可以得到更多的符号,而且更容易区别。举例来讲,一个圆在平面上,无论你怎么改变它的角度它都只能代表一个符号。而一条线段则可以旋转45度角三次得到四个不同的符号(如\-|/类似汉语的横竖撇捺)。所以我们说,直线比圆‘特征’或者‘示符’性能更好。在英语的大写字母中,直线的比例比小写字母多,就是这个道理,正是这个原因,在重大场合字迹需要清楚,英语往往使用大写。此外楔形文字除了利用了直线的特点外,还利用了直线端带有标记的特点。这样,一根直线段可以给出八个符号如:↑/→\↓/←\可以向右七次旋转45度而给出八个符号。楔形文字的小三角还告诉了人们应该从什么地方下笔。进一步研究会发现,如果在一条线段的一端的一侧带有标记,像仿宋体的‘一’那么,它还可以绕着线段自身翻转后,在同一位置上给出两个符号,这样八个位置则给出十六个符号。目前英语小写的字母b、d、p、q实际上就是利用了这个道理。由此,我们可以以符号表现能力从小到大来排列几种文字。他们依次是英语的小写、英语的大写、汉字篆书、汉字仿宋体、楔形文字。把汉字仿宋体放在倒数第二是因为它虽然有比楔形文字更大的“示符”功能,但是,并没有被利用上。
结绳记事方法每发生一件大事 就在绳子上打个结 大事用大结小事小结 让记忆好的人来记录口头诗歌记忆由智者变相应记事的歌谣让记性好的人熟记心里。一代代传承下去。《荷马史诗》就是用这种方式记忆流传的。
最开始不需要文字啊,后来就是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