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失败(好像有点长,你可以自己删)
有人曾经这样说过,当一次奥运会过去很多年以后,人们或许并不会记住那么多的冠军,但一定会记住那些伟大的失败者。
这里记述的就是一个伟大的失败者的故事。
说起1968年的墨西哥奥运会的马拉松比赛,有一个最后到达终点的选手,一直存在于人们的记忆里,他的行为不仅仅被誉为“当代奥林匹克历史上最伟大的时刻”,记录他的那些镜头,更是反复出现在人们的眼前,用来诠释奥林匹克精神。
夜幕已经降临,漫长的道路上,只有阿赫瓦里一个人孤独的身影,陪伴他的,是来自摄影师手中的微弱的光线——这一切都只是偶然,因为没有人预计到会出现这样的一幕。
这个运动员的名字叫约翰·阿赫瓦里,来自非洲的坦桑尼亚。
他一瘸一拐地跑着,简单包扎过的绷带上还在不停地渗出血水,他的腿受伤了。
此时,距离比赛开始已经四个多小时了,距离马拉松比赛的冠军冲过终点赢取金牌,也已经过去一个多小时了。
这是一场有44个国家超过70名运动员参加的奥运会马拉松比赛,阿赫瓦里是其中的一员。
1968年的时候,坦桑尼亚刚刚独立并成立联合共和国不久,这是他们第一次以坦桑尼亚的名义参加奥运会。所以,这次来墨西哥参加奥运会的三名队员,每个人都为自己能够代表国家来参加奥运会感到骄傲。
在马拉松比赛之前,阿赫瓦里的两名队友——一位参加的是拳击比赛,一位参加的是400米跑——都已经完成了赛事,也都没有取得出色的成绩。
而阿赫瓦里就不同了,他是坦桑尼亚这次参加奥运会的一个希望,一个被认为可以第一次为他们的国家赢得奖牌的优秀选手。
当时的阿赫瓦里已经不年轻了,30岁的他出生在坦桑尼亚的阿路沙地区。他的童年是在贫穷中度过的,一家人住在一座小小的土屋子里,粗茶淡饭和衣衫褴褛构成了他儿时的全部记忆。
然而非洲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却也是他玩耍的好地方,在上学途中,在放学以后,阿赫瓦里就会和一群小孩子一起,在草原上奔跑。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非洲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在世界上风光无限的长跑冠军。
当体育场里的观众已经走得差不多的时候,一阵由远而近的警报器声引起了还留在体育场内的人们的注意,而这些人绝大部分都是留在场里做着赛后的收尾工作的工作人员和裁判员。
因为很久以前大家就以为全部的运动员都已经完成了比赛,所以,就连通向体育场内环形跑道的大门都已经关起来了。
这时候,在墨西哥城已经是晚上7点多钟了。体育场入口处的大门缓缓地打开,阿赫瓦里跌跌撞撞地跑进了——不如说是走进了——体育场。在场的人都被他的状态惊呆了!
近乎蹒跚的步履,脸上痛苦的表情,绷带和血迹——这一切,在暮色中,在灯光下构成了一幅画面,而这幅画面几乎是用语言无法形容的。
就在这天的午后,阿赫瓦里和70多名参赛选手一起开始了奥运会马拉松的比赛,在这个行列里有曾经蝉联过奥运会马拉松金牌的埃塞俄比亚选手阿贝贝,还有后来获得本次比赛冠军的沃尔德,肯尼亚名将纳夫塔利。
比赛一开始,大家都跑得很正常,但到了11公里以后,超过2200米的海拔让许多运动员感到了高原的威力,本来就有伤的卫冕冠军阿贝贝第一个退出了比赛。
到了18公里的时候,一直在低海拔高度训练和比赛的阿赫瓦里也开始难受了:“我们所有的人都觉得头晕,”他后来回忆说:“那种条件导致人疲劳,他们开始晕倒。”
阿赫瓦里感到肚子痛,而且一阵一阵地抽筋,运动医学上叫痉挛。缺氧导致他失去了方向感,除了要尽力向前跑以外,他还要尽力保持身体的平衡。就这样又跑了一公里多,他终于坚持不住摔倒了,结果是右腿严重受伤。
他的教练赞比看到他受伤了,赶紧跑过去为他进行了紧急包扎,用绷带裹住了他的伤口,并且问他还能不能比赛,阿赫瓦里一边因为痛而皱着眉头,一边毫不犹豫地说:“可以。”在耽误了许多时间以后,他又开始跑了起来。
但是跑没了多久,赞比就看出来了,他的这个队员无法再进行比赛了。于是他开始说服阿赫瓦里放弃,到最后甚至开始强迫。
但此时的阿赫瓦里却不这样想。他后来说:“我知道大家都已经结束比赛了,我知道我做得已经够好的了,我的教练也在对我说,放弃吧。但我却在心里对自己说,要继续!”
迈着艰难的步伐,一步一步地就像挪进体育场一样,阿赫瓦里感动了当时在场的所有人,工作人员、裁判,还有那些为数不多的观众。当他们明白了阿赫瓦里的状况时,全部都停下了手中的事,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一起为这位来自非洲的运动员鼓起掌来。而阿赫瓦里则一面继续慢慢地跑向终点,一面有礼貌地向所有给他鼓励的人回礼。
这一幕被当时的拍摄者誉为“奥林匹克史上最伟大的一幕”。
终于到达了终点,此时的终点门已经被拆掉了,但响在体育场各个角落的掌声,变成了对阿赫瓦里最好的奖励。
刚刚通过终点,他就精疲力竭地倒在了地上。被送进医院以后,一直修养了两周的时间。在医院里,他对媒体说:“我的祖国从7000英里的远方把我送到这里,不是让我开始比赛的,而是让我完成比赛的。”
这句话,在当时成为了媒体的热点,而在后来,则变成了激励成千上万人的信念。
1、
作为一名少年天才,一枚奥运金牌等了足足八年,直等得“少年子弟江湖老”。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刚刚14岁的熊倪的动作质量,完全压倒了美国名将、号称“空中英雄”的洛加尼斯,只是由于裁判的“印象分”,这枚连洛加尼斯本人都承认应该属于他的金牌,却没有挂在他的胸前。四年后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命运坎坷的他又输给了同样天纵奇才的小师弟孙淑伟,再次与冠军无缘。 直到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当年的小男孩经过了8年的磨砺终于以男子汉的形象站在了男子跳板上时,冠军才姗姗来迟。正是因为有了这8年的磨砺,所以在悉尼,他才能在中国跳水队开局不利的情况下,以稳如泰山之势力挫萨乌丁,挽救了整个跳水队。
2、
在悉尼奥运会女单决赛中,王楠与李菊苦战五局后获胜,赢得女单金牌。加上之前她与李菊赢得的女双冠军,王楠成了悉尼奥运会惟一赢得两枚金牌的中国运动员,也成为继邓亚萍之后,又一位世锦赛,世界杯和奥运会的大满贯得主。王楠从小有个绰号“老闷”,就是闷头苦练,从体校进入省队,别人练2个小时的球,自己就练3小时,别人周末放假,她就坚持训练。 就这样,“老闷”一路走进了国家队,走上了奥运冠军的奖台,也成为邓亚萍之后中国女队的一代领军人物。
3、
在刘翔小的时候,他接受跳高训练,进入体校后,教练在进行骨骼测试后发现他成年后的身高无法保证他成为一名世界级的跳高运动员,因此,在体校教练的建议下,1998年刘翔开始转向跨栏训练。2002年,刘翔打破尘封24年之久的110米栏世界青年纪录。第二年,他在世界田径锦标赛上获得一枚铜牌,就此进入世界顶尖跨栏运动员行列。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尽管刘翔在赛前并不被广泛看好能夺取110米栏金牌,但是他在决赛中,完美的发挥了自己的技术优势,以近三米的优势率先冲过终点,并且以12.91秒的成绩平了保持11年之久的世界纪录。刘翔是第一位在奥运会田径项目上获得金牌的中国运动员,在获得这枚奥运会金牌时,刘翔仅21岁。
前不久从北京回到上海训练之后,尽管是国家队特批回来过年的,不过,刘翔的训练并不含糊,从训练内容到后勤保障,都仍然是按照国家队的标准在进行。
原本莘庄训练基地对上海本地媒体相对比较宽容,打个招呼都能进去采访,然而,这次回到上海之后,有几位同行曾想过去“探班”,但都被基地方面客气地拒绝了,孙海平训练完了,也出来跟大家连连打招呼说“抱歉”,他说自己也能感觉到比以前严格很多。一直到昨天,基地才安排了一次媒体公开课,让上海媒体集中来采访。
而训练过程中,刘翔也不同于以往那般嘻嘻哈哈,一上跑道,基本上就是目不斜视。热身时穿上两层衣服、训练流汗了就另换一件T恤,训练一结束羽绒服马上套上,根本就不用医生和教练催促。昨天的训练包括前三栏的加速技术和全程的栏间节奏,让刘翔练得很是辛苦,甚至田径馆内其他组的人都训练完走光了,他还在跨最后两组栏,“加班”了大概15分钟,完了他才冲记者挤眉弄眼地说:“加班真辛苦啊!”
这一阶段刘翔在上海的训练,将延续北京冬训的内容,以身体素质训练为主,年后才将重点转向技术。 “我听师傅说练得有进步了,我自己身上没太多感觉,体重也和上届奥运会前差不多,87公斤的样子,但有一点是感觉到了,就是自己身体比以前更‘敦实’了!”刘翔假装谦虚地说。
孙海平不像刘翔,他很认真地给记者分析说:“冬训至今已经有两个月,我们是进行的完整而系统的备战,应该说,专项的难度和负荷都比以往要大,而且证明效果很好——现在训练量很大,他身体也没太大反应了。”
孙海平目前给刘翔安排的训练内容,又有了新的变化,他将每个栏之间的间距增加了几十厘米,10个栏总共也增加了好几米,令人欣喜的是,“刘翔现在跑的是110多米,但距离长了,他的成绩竟然比以前差不了多少,证明他确实有了提高。我估计了一下,现在拉出去比赛,室外大概可以跑13秒20左右,60米栏也在7秒50左右,而且真的是比赛的话,他的成绩可能还要更好一点。”冬训期间,这样的成绩确实很不错。
不过,这样的提高,可不是轻易得来的。孙海平笑着概括,冬训以来刘翔是经历了“四大轮回”,才达到今天这一步的。“他两个月来,经过了四轮的极度疲劳期,开始时最大,后来隔两三周来一次,现在已经不会有很大的酸痛感了。”
这一轮冬训将持续到大年三十,放假一天之后,刘翔将从大年初二继续训练,备战2008年的开春第一仗——在西班牙瓦伦西亚举行的室内田径世锦赛。 “室内赛不是我的强项,罗伯斯室内就比我强,他很可能会夺冠,我觉得我可以争取前三,”刘翔进行了谦虚的展望,不过,话锋一转,他又变成了大家熟悉的自信的刘翔,“还好奥运会比的是室外!”
刘翔强劲的对手、古巴小将罗伯斯目前势头正旺,他新年来已经连续参加了两站室内赛,分别跑出了7秒45和7秒53两个成绩夺冠,比约翰逊等人都要出色。“他的爆发力强,肌肉韧性也跟我们不一样,可以说先天就有优势,”刘翔换成上海话开玩笑说,“我得‘额骨头碰到天花板’才能战胜他。”记者刚刚说“德国你们两人同场较量两场,不是一比一打成平手嘛”,他马上叫起来,“那就是我额骨头碰到天花板了!”引得众人哄堂大笑。
孙海平也没给他压力:“去西班牙的比赛,只是冬训的一部分,检验冬训效果的。要到五六月份,天气转暖了,我才会有意安排两三场比赛,让他全力去跑,跟对手正面较量一下,探探对手们的实力,所以要到那个时候,我才会跟他要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