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巷镇在唐代尚系海涂,北濒大海,旷无人居。宋庆历七年(1047年)开始分段筑大古塘,周巷地段随之而筑成。时有河南省汝南郡一伙周姓移民到此渔垦,定居塘南,始成村落。后渔收日丰,行销渐盛,在鲑菜晒场畔初成集市,因周姓者为早,故名“周巷”。1930年周巷正式建制为镇,设镇公所,划定为地方行政机构。1949年5月24日周巷宣告解放,建立周巷镇人民政府。1992年5月撤扩并时,云城、精忠乡并入周巷镇。2001年10月18日杭州湾镇与周巷镇合并成新的周巷镇。
周巷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民众商业意识浓厚,商贸发展源远流长。早在民国时期就成为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的“姚北第一镇”,是粮、棉、盐的集散地,享有“三白市面”的称号。“周巷大地方、七片提庄三片当”等谚语以及曾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的“麟吐玉书”牌酱油是当时经济繁荣、商业发达的真实写照。
周巷文化积淀深厚,历史上名人辈出。著名园艺专家吴耕民、历史学家陈登原、有“浙东大儒”之美誉的学者范柳堂以及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严鹤龄等,都是周巷人或原籍周巷。“景氏、吴氏儿科”和“孙氏眼科”、“劳氏伤科”并为“周巷医家三科”闻名遐迩。
周巷人民敢为人先,勇于探索。1930年,姚北第一家电灯公司在周巷成立;1933年,周巷在三北地区率先实现纺纱技术革命;1947年,以吴国昌为首的一批有训之士,创办了姚北地区第一所中学——私立姚北中学。所有这些,为周巷现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孝昌县周巷镇青山口西南角方向,有个很有名气的“哭竹港”,它就是因孝子孟宗哭竹生笋而得名的。孟宗哭竹生笋,泪流成河,感天动地,泪水融化了冬日里山中冰雪,形成潺潺流水,自上而下向青山口西南的山沟流淌,日久天长,使原来不足二三尺宽的小水沟变成了一个丈余宽的小港。
由于历史演变,小港中间逐渐形成一个墩坡形状。近日,记者在孝感市博物馆考古专家的带领下,零距离接触了让人生敬的孟宗故里。
哭竹港”位于孝昌县东20公里处的周巷镇青山村。此地为大别山的尾部,“哭竹港”旁的墩坡遗址座落于澴水支流之一的青山河一块小平原上。墩坡遗址呈不规则形台地,总面积为12.28万平方米。台地东南高而西北低,高出外围2~3.2米,四周除南面临青山河外,其它三面有护壕环绕,壕宽20~118米,现为农田。墩坡遗址地处群山环抱之势,山青水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繁衍生息之地,也是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之一的汉江夏大司马孟宗的故乡。该遗址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9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收录于《中国文物地图集》
你说的是浙江省慈溪市的周巷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