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据说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有人从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也有人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利用科技进步,借自由化之名,行控制世界经济之实,使发达国家越来越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的历史过程。
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形成新高潮具有其必然性:第一,冷战结束,计划经济退出历史舞台,市场经济一统天下,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根本前提。第二,冷战结束,美国等发达国家为进一步控制和垄断世界市场,进一步鼓吹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推行经济、贸易自由化政策,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各种障碍。第三,WTO的建立推动了全球统一市场及机制的形成,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制度保证。第四,作为经济全球化主体的跨国公司大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第五,最重要的是,90年代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区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整体。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为少数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的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多了国际投机,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更为严重的是,在经济全球化中,由于实力不同,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将得利最多,而发展中国家所得甚少。因此,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势将进一步拉大,一些最不发达国家将被排除在经济全球化之外,越来越被“边缘化”,甚至成为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新技术殖民地”。
但是,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力。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任何一个国家既无法反对,也无法回避,惟一的办法是如何去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发展中国家只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行正确得当的政策,采取有力的措施,扬长避短,迎接挑战,才能变不利为有利,变负面影响为正面影响,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求得本国利益最大化,从而实现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