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帮我概括一下《囚绿记》的主要内容

2024-11-04 10:26:12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囚绿记》是现代作家陆蠡于1938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囚绿“体现了作者对”绿“的喜爱程度,寄托了作者对生命,对爱和幸福的珍视,而无法囚住绿,正说明“绿”的顽强与倔强,作者借“绿”言志,赞美了这种顽强不屈的性格。表达了作者对处境艰难中的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追求自由光明的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同时,这绿色的常春藤也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他在常春藤上寄寓了一个正直爱国者的情感和愿望。

扩展资料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入侵租界为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学”。

《囚绿记》写于1938年,也即这一时间段,作者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看着“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也即邀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暂住北京之时,作者生活在阴暗潮湿的房间里,窗外的一树常春藤。作者当时怀着“过于抑郁的心情”,对富有生命力,充满生机的绿色常春藤无比眷恋。

《囚绿记》被选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必修二》教材第3课课文。《囚绿记》被选为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七年级·第二学期》的第4课课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囚绿记》

回答2:

主要内容:作者在北京的一个公寓里,和一段常春藤发生的有趣的故事。
主要内容另一种写法:作者在自己的住处,囚禁了一段常春藤。
解析:作者在常春藤上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常春藤不屈、顽强、倔强,它与作者成为了朋友。

回答3:

内容简介:
[编辑本段]
1940年发表。作者在北平的一家公寓外发现了一株常春藤,异常惊喜,就将它的柔条牵进屋里。常春藤尽管被“幽囚”在黑暗的小屋里,却固执地向窗外迎着阳光生长。作者去上海前,又将常春藤的柔条移回原来的位置,并祝福它永葆青春。作品借物抒情,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风格含蓄委婉。
作者与长青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命状况和真挚的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本文结构新奇精巧."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围绕着"绿"展开思路,铺展线索.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和"怀绿"
第一部分(第1~4段),寻绿.从窗户写起,交代绿的由来交代绿的由来,其实是绿枝条出现之前交代一下背景.
第二部分(第~5~7段),观绿。作者对绿枝条进行了直接描写.
第三部分(第8~12段),囚绿.这五段是文章的主体,与文章主体呼应,写出了绿枝条生命的五个阶段.第8段写作者引绿入室.叙述描写不多,以抒情为主.第9段写发现"生的欢喜".外加一个联想,插入从前乡下的事情,使文章跌宕生姿.第10段写绿枝条执意向外。第11段写绿枝条逐渐消瘦.描写绿枝条衰败的过程。第12段写计算绿囚出"牢"的日子.
第四部分(第13段),放绿."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是文章的背景,既是作者活动的背景,也是绿枝条生存的背景.对绿枝条的关心和照顾突然暂停,变成了求生的计划.最后"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绿枝条获得新生.
第五部分(第14段),怀绿.一年后怀念"圆窗和绿友",设想再度见面时的情景.

写作特色
:
由于作者与绿枝条的命运有某些相似之处,同处一室,同被囚禁,体验到生的欢欣、生的艰辛;再加上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虑烦恼,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一个原因,但这种心绪表现得非常隐蔽,文章之"巧",由此而来,所以抒情上显得深沉婉转,语言上淳朴清丽,成为本文的另一个特色.

回答4:

一、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1919年进浙江基督教蕙兰中学,1921年转入浙江之江大学附中,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1926年考入之江大学,1928年转学到上海劳动大学机械系。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学。
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一度曾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学任教。写有大量散文作品,代表作有《囚绿记》、《海星》、《竹刀》等。
他的第一本集子《海星》几乎都是短短的散文诗似的篇章,有着年轻人的回忆、幻想和沉思。由于他当时远远地离开战斗生活,所以在他那些写得很清新和纯朴的文字中,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回忆、幻想与沉思,文字清新纯朴,笼罩着孤独和空虚的情绪。他的第二本散文集《竹刀轧》已经明显地趋向成熟。用来给集子命名的《竹刀》,就是一篇动人心弦的佳构。在30年代发表作品的一批散文作家中,陆蠡具备很多作家所有的长处,他像李广田那样洋溢着乡野和泥土的气息;像吴伯箫那样驾驭着优美、清丽的文笔;又像师陀那样善于倾诉忧郁和动人的故事。他作品的内容比较狭窄,然而在思想和艺术上却闪烁着自己特有的光彩。《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之后,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又加入了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
1942年4月,陆蠡工作的上海文化生活社被抄,为了追回书刊,他亲自去巡捕房交涉,结果被日本特务机关秘密杀害。据说,日敌问他赞不赞成伪府,他回答不赞成。最后问他对于大东亚的看法,他认为“一定失败”。正是这种民族的骨气、坚定的信念,使他的散文贮满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李健吾在《陆蠡的散文》一文中说:“生命真纯,节奏美好。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

二、课文研讨
在本文中,作者始终抒发了自己对于象征着生命与自由的绿色的深沉的情感。
(一)仔细阅读本文,谈谈作品的写作顺序是什么?抒情线索是如何展开的?这两者是如何结合的?
——开头用倒叙引出,后面按时间的顺序。
本文的行抒情线索是:恋绿-囚绿一释绿一念绿。
文章主体部分从表层看是按时间的顺序来叙述,这是典型的直缀式结构,单纯、连贯;从深层看是以情感的流向为中心轴线,柔缓轻徐,错落有致。时间延伸线之直与情感心理线之曲,相映成趣,使本文的结构有一种尺水兴波、曲径通幽之美。
(二)把课文划分为四部分,并概括大意。
——1、写依恋绿色的缘由;2、写自己如何从恋绿变成了“囚绿”;3、卢沟桥事变后作者“释绿”;4、
4、怀念“绿”,期待与绿色重逢的日子。
(三)开头用倒叙有何好处?
起笔“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独句成段,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出语平淡,含而不露。是什么样事情值得我追述呢?开篇即引起悬念,在读者的心海里投下一粒石子,荡漾起层层涟漪。
(四)作者“恋绿”的原因是什么?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因为“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文章以叙述带动了抒情。正是由于作者喜欢一片常春藤的绿影,才会经常快乐地端坐窗前,留恋于这片绿色,因为“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看到它,作者便不再感到孤独。
(四)作者“囚绿”的原因是什么?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作者想通过留住绿色来慰藉自己悒郁的心情,并由此来感受友爱和幸福,但同时,他又发现“绿友”总向着窗外,“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固执地朝着窗外的阳光,“永不屈服于黑暗”,此时,作者对绿色恋得更为深沉了。
(五)作者“释绿”的原因是什么?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卢沟桥事变发生了。”“临行前我珍重地开释了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应该恢复它的自由。
(六)这一部分为什么是文章的重点?
——正是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发现了绿色的特性,即“永不屈服于黑暗“,从中得到了启示,联系到日寇侵华、国土沦丧的现实,由此使常春藤具有了强烈的象征意味,即“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追求自由光明的传统精神”,从而表现了文章的主题。而且,作者那种向往光明自由、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与常春藤的秉性可谓息息相通。
(七)概括文章的主题:
《囚绿记》以一棵常春藤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歌颂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追求自由光明的忠魂洁魄,寄托了自己对祖国自由、光明、复兴的热切期盼。
(八)写作特点:
1、结构精巧。本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蓄势充沛,伏笔巧妙,腾挪跌宕,针脚细密,犹如一丛生机勃发的常春藤,柔婉多姿,清丽媚人。
结构既是形式的,又是内容的;这篇散文结构上的错综见意、曲折生姿,正是作家“各吐的内心的呼声”“心灵起伏的痕迹”的外化(《(囚绿记)序》)。时值抗日战争爆发前夕,“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国难当头,民生之艰,个人之困,使这个有抱负的青年倍感焦灼而痛苦,使他发出挣脱黑暗的幽囚,去迎接光明的呐喊。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斐德若篇》中说:“每篇文章的结构应该像一个有生命的东西。”这篇散文结构的生命力量就在于作者不屈的“崇高的灵魂”(巴金《怀盈泉》)。
2、象征手法的妙用。

三、习题解说。
(1)第一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本题重在引领学生把握全文的抒情线索。
参考答案:全文的抒情线索是通过恋绿一囚绿一释绿一念绿逐步展开的。
(2)第二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本题重在把握全文核心词“绿”所具备的深刻的象征内涵。
参考答案:在绿的后面,深刻蕴涵了作者关于对光明、自由、和平的向往,也象征了 “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追求自由光明的传统精神”。
(3)第三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本题旨在训练学生的文字体会能力,学会联系上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文章的内蕴。
参考答案:
①表达了作者恋绿的欢喜之情,绿色在作者逃难的波折生涯中,是他精和的慰藉和生命的向往。
②表达了作者因为恋绿而囚绿的自私心态,作者希冀通过囚绿,来抚慰自己黯淡的心境。
③表达了作者眷恋中不满的心态,这倔强的绿色并没有因为作者的囚禁而屈服。也象征了生命力以及对光明、自由的追求是无法被人为囚禁的。
④表达了作者对于这永不屈服、追求光明自由的“绿”的崇敬之心,眷恋中深含赞赏。
(4)第四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本题重在训练学生搜集资料和把握文章思想的能力。
参考答案:作者那种为了正义与真理不屈服于黑暗势力、向往光明的不屈精神跟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囚禁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5)第五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本题重在培养学生艺术的联想能力,以及由表及里感受作品本质的能力。
参考答案:凡�6�1高是一个用生命来拥抱艺术的画家,在他的那几幅油画中,我们同样可以感受一种生命奔腾不息的力量,一种对于黑暗、现实永不屈服的倔强态度,其中升腾的是一种永不停止追求的精神之美。该文章转自[中国语文教学资源网]: http://www.edudo.com/ziyuan1/uploadfile/0702/200723180312.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