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可能到死也没有想到李斯会背叛他吧,一代帝皇在沙丘之地陨落了,虽然已经安排好了后事,只可惜所托非人啊!想那赵高和扶苏的关系,他怎么会乖乖地让扶苏登上皇位呢?于是在沙丘的某个夜晚,赵高选择了去拜访丞相李斯,打算和他干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篡改遗诏。
在正常人看来,这都应该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首先,秦始皇对丞相李斯有知遇之恩,把他从一个小小的秘书一直提升到丞相的位置。其次,李斯也算是皇亲国戚了,毕竟李家和秦王是有联姻的。再说了,李斯作为一名政治家和雄辩高手,怎么会被赵高说服呢?总的来说,无论是于公于私,丞相李斯都没有背叛秦始皇的原因。
可让人惊讶的是,在几个回合的争论之后,李斯选择了和赵高狼狈为奸。在很多人看来,李斯是因为贪图荣华富贵才选择和赵高同流合污的,毕竟丞相的权利诱惑力真的很大。
可当时的李斯已经是古稀之年了,也没有几年的荣华富贵可享了,作为荀子的高徒,李斯是深深明白风水轮流转的道理。他为什么要让自己变成乱臣贼子呢?
其实,李斯沙丘变节的真正原因,只因为一个“怕”字。李斯怕什么呢,怕的不是自己的相位不保,而是自己不能善终,家族难于保全。
赵高的话之所以能说服李斯,就在于他点出了,如果扶苏当皇帝,你李斯将不得善终,而且家族也有很大的危险。这主要是因为秦国刑法的残酷无情,动不动就要株连九族。
上任丞相被新君主处死的情况,在秦国是屡见不鲜的。想那变法的商鞅,用铁腕变法的方式,让秦国迅速崛起,可秦孝公一死,新的君主就用谋反罪处死了商鞅。至于前任丞相吕不韦,那就更惨了,帮助嬴政的父亲登上王位,可换成秦始皇当老大后,被罢免相位也就算了,告老还乡了还要被嬴政赐死。
李斯作为秦国的丞相,深深地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如果是扶苏当了新皇帝,那么自己当不了丞相还是好的,怕的就是他要清算旧账,毕竟“焚书坑儒”是李斯大力支持的。因为怕,所以李斯选择了沙丘变节。
说起李斯,对于熟悉秦汉历史的人来说肯定非常熟悉。他辅佐嬴政登上皇位并且帮助他统一了六国。但是他在历史上最让人关注的是位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李斯竟然败在了一个宦官手里,令人唏嘘不已。
李斯幼时曾在荀子手下学习,荀子是当时七国内有名的哲学家政治家,李斯也算是师出名门,但是他的结局却是输给了一个宦官。
李斯家族并不是秦国的人,他从其他的国家来到秦国,希望能够借助秦始皇实现自己的抱负,最后他也获得了成功。秦始皇使中国获得了统一而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而李斯也不愧“千古一相”这一称号。
嬴政正是因为获得李斯的帮助才统一了六国,在位时也积极听取李斯的意见。对于君臣之间的关系来说,李斯可以说是关系处理的最好的,虽然有开国之功但是从来没有对皇帝构成威胁。嬴政最信任的人非他莫属,直到他死都没有怀疑过李斯会做出不忠之事。而且对于二世胡亥,李斯也是最初开始拥立的一批人,但是胡亥继位后竟然会怀疑他,最后听信谗言杀了他,这在历史上也实属罕见。
李斯师从荀子,也是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之一,在历史上绝对是一名大政治家。但是也有很多时候他做的事情和许多无耻的政客家相差无几。李斯无论从才学还是智谋来说,在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来说都算是第一流的。但是他最终的结果并不好,在历史上也有特殊的代表性。
那么丞相李斯为什么会输给一个宦官赵高呢?如果看了下面总结的这几点,相信大家对于这个问题可能就有些头绪了。
第一,李斯一直把赵高当做伙伴,但是赵高却不这样,他一直把李斯作为对手来看待。
第二,胡亥继位后,赵高一直和新皇帝保持紧密的联系,控制了皇帝的衣食起居,李斯想见皇上还要经过赵高的同意才可以,更不要说和皇帝揭发别人,阐述自己了。
第三,那就是赵高一直在组建自己的势利团体,使得赵高提出意见时,群臣都附和。但是李斯却没有属于自己的团体,使得他在朝廷孤立无援。
嬴政在位时,李斯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达到了大臣的最高地位。但是赵高只是一个宦官,也想要能够获得极高的权利和地位。这也是人之本性,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李斯要做的是保住自己的位置,而赵高要做的是继续斗争,获得更高的地位,李斯是知道这些的,但是他太低估赵高了,赵高想做到的是要独揽大权,把妨碍他的一切障碍都清扫干净,而李斯也在清扫名单里面。最终导致了李斯的失败。
因为赵高和李斯也有同性恋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