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木的个人经历

2025-03-31 04:27:2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公木,原名张永年、张松甫,又名张松如,笔名公木、龚棘木、席外恩、四名、魂玉等。公木1910年夏出生于直隶束鹿(今河北省辛集市)北孟家庄村。他先后考入直隶正定省立第七中学(即现河北正定中学)、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国文系。1930年1月公木秘密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冬,公木与同学一起拜访了在北平探亲的鲁迅先生,聆听了教诲。并为他们正准备筹办的《文学杂志》向鲁迅先生组稿,鲁迅对他们的《文学杂志》给予了支持和指导,并为创刊号写了一篇新作《听梦说》。学生时代,公木积极投身革命活动,因搞暴动和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曾两次被捕入狱。
1933年至1937年,公木先后在山东滋阳省立第四乡村师范和河北正定中学任教。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投笔从戎,经林伯渠同志介绍奔赴晋绥前线,参加由程子华任司令员的敌后游击队,任宣传股长,开始用“公木”笔名。1938年8月,受党组织委派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秋,公木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宣传科任时事政策教育干事时,与同科的朝鲜籍音乐指导郑律成一起,两人决定合作谱写一部由八首歌曲组成的《八路军大和唱》。那硝烟弥漫的战场,那冲锋陷阵的号角,那威武雄壮的队伍,使诗人的灵感之火化作撼人心魄的诗句。公木带着激情,一气呵成,写出了《八路军进行曲》、《快乐的八路军》、《八路军与新四军》、《炮兵歌》、《骑兵歌》、《军民一家》等八首歌的歌词。《八路军进行曲》坚毅豪迈,热情奔放,音律和谐,朗朗上口,有着一往无前,无坚不摧,排山倒海的革命气概。同年冬,这首歌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油印出版,首演于延安中央大礼堂。1940年该歌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表后,在各抗日根据地广泛流传、深受喜爱,成为激励广大军民团结抗战,英勇杀敌的精神力量。1941年8月,该歌获延安五四青年奖金委员会评定的音乐类甲等奖。解放战争中,各部队根据当时的形势和任务,对歌词作了修改,更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49年此曲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曲目。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统一修订歌词,刊于《部队歌曲选集》第一集。1965年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41年5月公木调军委直属队政治部文艺室任主任,1942年9月调鲁迅艺术学院任教。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公木参加文艺工作团到东北开展革命工作,被任命为本溪市委宣传部长。1946年1月,公木参加筹办东北公学任党委书记、教育长。1947年4月成立东北大学教育学院,公木任院长。全国解放后,公木曾在鞍钢教育处任处长。1954年10月调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任副所长、所长,在此期间代表作协赴匈牙利、罗马尼亚交流访问。1958年公木被错划“右派”,并被开除党籍,安排到吉林图书馆任馆员。1962年,公木被分配到吉林大学中文系当教员,他开始转入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公木的冤案得以昭雪,恢复了党籍。他先后担任吉林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副校长,吉林大学文学院名誉院长,吉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暨文学协会主席,中国文联委员暨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暨吉林分会主席、中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会长、中国诗经学会名誉会长等职。
1998年10月30日公木病逝于吉林长春。如今,公木先生的塑像矗立在吉林大学的校园内;公木安葬于河北省辛集市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