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和谐社会的大学生 和谐之美,和谐之悦,不仅体现在社会中,大到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小到个人与他人的和平相处和气交友,和谐就要向航行在无际的海面上航行的“诺亚方舟”,不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更体现在行为举止方面,一枝橄榄叶象征着和平,给 人带来安全感,一朵鲜艳的花朵象征着美好一样,要学会向“梅”“兰”“竹”“菊”四友一样永远存在社会上创造和谐。 做一名幸福的大学生,不仅要自己幸福而且要带给他人幸福并且要传递给不认识的人 。努力的和鄙人communicating(译作“传播”或“沟通”),既要展现自己 的魅力和过人之处也要吸收别人的做人哲学,优良的习惯。其实我们每一个再校的大学生在没有踏入社会之前都向一张白纸,你既可以在上面画上最美的图案,也可以写上动人的文字。然儿我们自己也可以当作那一支笔,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就叫做双向沟通,最好在交往的过程中达到了解和认识的目的,形成更为广泛的共识。 在公共关系课中有”关系 “和“舆论”“形象”,但我认为这些书本上的理论上的知识融入到现实的个人生活中去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家里有和家人的关系,在学校里有和同学和老师的关系,在社会上有和领导的和朋友的关系。不能说不复杂,但还向一张网一样,在中间可能或多或少的存在利益关系。如果将这些关系放在一个球上那么个人就是哪个球心的位置,被这些关系所包围着,正确的处理这些事情的要害变的犹为重要,着也就要求和谐的相处。在就是舆论方面如果说历史是一面镜子,那正是他们对自己的观点和错误在舆论为向导的指引下,也会进一步的提高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可呢感说的有点大了,但那毕竟是还会给我们很大的影响,在他人的眼里你是一个积极的人还是一个消极的人都会有一个定论,在这方面舆论和形象就变的有着必然的联系了人有“真,善,丑,美恶”是中国人的评判一个人的形象问题所表现的观点,并不是有些人所说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好象是一个很有哲理的话,但是慢慢想来并不是一个很负责的观点。每做一件事情都要符合他人的要求和态度,大脑对我们自己有着支配作用。这就向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辨证观点一样不同的认知观点态度就有不同的形式表现。和谐的社会关系的最具体?谋硐志褪侨思使叵?interpersonal relations)人群关系 (human relations),人际关系的行为主体是个人,直接的说 就是我们自己,幸福还是不幸福对人际关系的要求很高,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和平相处“四海之内皆是朋友”的观点也不是很对,在这方面就要有一个选择的关系,终身朋友,簇膝相谈,彼此信任,虽然这方面可能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但是必定还是好的。还有一种朋友就是一面的朋友,大家见面只是打个招呼而已只要不是大眼瞪小眼就好。这些都会随着本身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点不同而定,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达到无利益驱使下的关系,就是一种很好的关系。正确的评判个人的社会关系是大学生是否幸福的一个标准之一。 在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相结合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观点态度来处理日常的工作,学习和交往。有人说在高中的学习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倾心倾力的为了 高考选择那个学校而努力学习,进入了大学就向是进了象牙塔,在象牙塔里可以 充分的享受人生了,然儿真正进入大学的我们到底是怎样的态度只有自己心理最清楚明白。在人才济济的社会只有金钱才是衡量自身价值的一个标准,而且还是唯一的标准,可能这种说法有点拜金主义不过着都是现实的,以后拜金主义还会不断的膨胀随着社会的发展,上学是为了什么?提高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里指的是自身的价值)我为社会做了多少的贡献,相应的社会就会给我相应的汇报。扯的有点远,但至少也是对的。 性格和气质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对大学生评判的要点之一,性格是一个人待人接物比较稳定和行为表现的方式。气质是人比较典型稳定的心理特点,在性格中有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首先作人和处世,有正直和虚伪,谦虚,谨慎和傲慢等等。在意识方面,有果断与忧郁不决,沉静卤莽等。在情绪方面有豪爽。理智方面的主客观。总的来说是积极向上的,人与人的性格迥异也表现出来种种的差异,气质与心理的特点是挂钩的我们应该将自己最真实的一方面表现出来,要有利于学习和生活。每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那么相应的职位也会不同。我们作为在校的大学生应该对学校里的社团积极的响应,将自己的美好的方面表现出来,提高自己的形象以及自己的影响力,对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出色的发挥有积极的影响,对那种事不关己的态度会不好的,很多的方面会处于被动的局面,所以积极的展现自我,让自己的风采表现出来,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使自己在这个社会的大格局中更加完美培养自己的领导和集体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做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二两千年前的孔子是伟大的文学家,教育家,给后人留下了灿烂的儒家文化,教导我们一切以好的方面。孙子是伟大的军事家也是伟大的哲学家,在他的著作里面有对领导的评判”智,信,仁,勇,严“就是在现在的社会这些方面也是很重要的。社会在这样的标准下选择人才。我们要尽快的向这方面靠近,让自己在以后的路上驰骋。 自己一个人生活在大学校园里,没有父母的训导 关怀也没有他人的限制,这样就容易散漫下去,也辉造成不良的后果,给自己顶一个计划就变的重要了,然儿我们并没有在计划的完成自己的任务,往往是今天的作业明天在做,该洗的衣服要拖到以后,养成了不好的习惯而且很难改掉。海尔集团内部管理有一句话说的很好”今日事今日毕,决不拖延到明天,“然而只有这样的管理才有海尔辉煌的今天铸就了一个企业高速发展不败的神话,所以我们也应该有一个好的计划并且坚持下去,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服务他人,可能在现在社会不是一个很好的话题了,但是我们还是可以自己去争取。比如加入青年志愿者的行列,为他人做一些好的事情,以及在党校里面拣垃圾等等,提高我们自己的修养起码也会个别人留下好的行为就是对日后的找工作也是很很有帮助的。 学会自尊自爱,自我约束,不仅要遵守社会规范法律更要给他人以尊重,如果不给别人最起码的尊重,别人也不会尊重你 。顾全大局,求的和谐,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学习各种礼仪,用自己的实践去展现自信自强的一面。投入到社会中去迎接新的洗礼做一名幸福的大学生。 和谐社会下大学生压力析 大学生既是承载家长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也是承载社会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在最终成才、体现自我价值等主观愿望方面,这个“特殊群体”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但是,近年国内大学里出现了一些虽不普遍却也并不罕见的令人担忧的负面现象:苦闷、彷徨、焦虑、偏执、脆弱,于是乎休学者有之,退学者有之,轻生自杀者有之……这些非同寻常的问题不但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精神背道而驰。 大学生成长面对的压力 ■时代压力当今世界正处于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不论是什么人,稍不留神,就会落后于汹涌澎湃的信息潮流。大学生是处于成熟与不成熟、独立与不独立之间的特殊群体,特定的时代背景使他们承受着更加尖锐的挑战:他们一方面必须努力完成在校学业,同时还要关心所学知识能否适应未来需要;一方面必须掌握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信息时代获取新知识的基本素质;一方面必须拥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必须塑造能够融入和谐社会的健全人格。诸如此类的高期望值,必然给他们带来心理的紧张和压力。 ■生活压力所谓生活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经济压力。学生上学的费用一般来自家庭。由于近年来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变化,大学所需费用明显提高。特别是对于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则影响更大。在一些贫困地区甚至出现了“高中生拖累全家,大学生拖垮全家”的现象。这对于尚未自食其力的贫困生会造成更大压力。2.自理自律压力。目前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高考”指挥棒的无形影响,学习就是一切,长期忽视一般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生活技能。因而不少人缺乏自理和自律能力,很多人不会或不善于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面对挫折和新的环境,往往缺乏相应的自我调节能力,因而也就形成了这部分大学生的压力源。 ■学习压力学习是大学生群体最基本的任务,尽管这一压力的强度有张有弛,并非永恒不变,但由于持续时间很长,其影响之大不可低估。尤其是很多大学生为了适应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必须进一步创造条件,还要作出进一步努力。他们或是拼搏于考研、考硕博连读的行列,或是参加各种技能的培训班,为的是努力获取各种“证书”。过多的学习头绪、过重的学习任务,都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 ■就业压力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竞争加剧:竞争择业,竞争上岗,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整个社会处于激烈竞争之中。在这一背景下,连续多年的扩招本来已经加大了大学生竞争就业的力度,由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特别是城市里大量下岗职工的出现,使得就业问题变得更加尖锐。尤其在大学生、研究生择业相当集中的单位(三资企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党政机关),以及择业相当集中的地区(北京、上海、沿海发达地区),已经逐渐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严峻局面。就业已经成为大学生普遍关注的话题,也是形成大学生诸多压力中最主要的压力源。 努力营造疏解压力的理想空间 要疏解大学生的压力,应该从主观与客观两方面入手,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能最终奏效。 ■加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奠定健康成长的稳固基石。 大学生在年龄上处于涉世之初,是一个不太成熟、可塑性较强的群体。从新生入学到毕业分配,围绕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仅有许多工作要做,而且应该一抓到底。例如为了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有必要经常开设社会上典型人物与典型事迹系列讲座,以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有必要针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理想和信念教育,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提供良好环境,培养综合素质。 21世纪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了适应这种需要,高等院校必须彻底转变传统教育模式。也就是说,必须把以往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育方式,转变为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的教育,即转变为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并重的综合素质教育;高等教育必须坚持教学相长,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创新教育环境。让大学生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氛围中,通过相应的学习活动,增长见识,增强才干,使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积极适应社会需要。 近年来,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下了很大功夫。经过不断的调整、改进,很多学校已经形成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公共选修课四种形式。这种变化对于告别旧时代那种过分单一的条块分割的教育模式,对于为当代社会培养出大量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科学的课程设置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的课程设置还存在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改进和提高。 ■切实解决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困难。 我国大学里出现贫困生,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这些学生大多来自贫穷农村或贫困山区,生活水准一般处于当地贫困线以下。由于几乎没有经济来源,生活异常艰难,学费成为压在他们身上的沉重负担。为了帮助这些大学生完成学业,许多省市的学校相继采取了奖、贷、助、学费减免、特殊困难补助、“绿色通道”等多种措施。然而由于这支贫困大军人数多、难度大,仍然无法从根本上使所有学生摆脱贫困的压抑。从根本上说,贫困生源于我国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国情。要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决非权宜之计,必然是一项需要高度关注的长期工作。 ■努力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不但是人力资源中的重要资源,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支永久动力。但是,毕业后寻找工作不仅成为近年来大学生最关注的问题,也成为他们最烦心的巨大压力。就业趋难固然与某些人才需求市场呈现萎缩或近于饱和的客观因素有关,也与大学生择业种类、择业地区过于集中有关——几乎集中于同样的单位、同样的地区,这样的竞争能不激烈吗? 就业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各个方面的协力合作。其中,除了高等教育自身需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外,既需要上级正确的政策导向(例如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西移”、“下移”、自谋职业等多元化就业途径),也需要建立更加合理、更加高效的就业指导机制,更需要大学生改变以往过于单一的就业模式,到最能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去。归根结底,一是就业市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二是大学生也需要进一步适应社会就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