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2024-11-22 00:48:1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宇宙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信渣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巧坦链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价值观 无、道、德 老子的价值观由“无”、“道”、“德”三者所构成。老子言“无”,尝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当宇宙尚未形成,万物不会存在,故称“无”。天地初开,形成宇宙,故称“有”。“万物”由“有”所衍生,而“有”从“无”所衍生,天下万物均起于“有”,而“有”又起源于“无”。老子言“道”,尝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认为“道”是宇宙本体,乃万物之根源,故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于天地万物之先,独立长存于万物之外,不断循环运行,遍及天地万物,绝不止息。老子又认为“道”不可触摸、莫可名状,故谓:“无状之状,无物之泉。”只能用“道”来代表,亦可勉强称为“大”。故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谓“道”是玄妙深奥的,常人难以理解及形容。若可用言语来描述“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当宇宙万物形成之际,人类会给万物命名,但都不是事物真正的名字,因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衍生出来的。人为自然万物之一,故须遵守自然法则,故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赋予万物生机而使各遂其生,故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宗主。老子言“德”,认为“德”乃“道”之体现,而“德”应服从于“道”,故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家强调人应当好好行道,目的是助己之修养,避免犯过。守柔 老子言“守柔”,尝谓:“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刚。”“道”之所以能循环不息,因为“道”具备了柔弱的特质,故言:“弱者道之用。”老子以“水”作喻:“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又谓:“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强调以柔制刚,认为“强梁者不得其死”,目的在教人谦卑逊让,以退为进。人若如此,方可明哲保身,故谓:“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豁;为天下豁,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意谓人可有雄心壮志,但不可逞强好胜,应抱持柔弱谦下之道,保持质朴本性。老子强调“守柔”,皆因认为除了“道”之外,世间万物总有没落的一日。故谓:“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又认为世事难测,故谓:“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老子强调“守柔”,要求人清虚自守,勿刚强好胜,否则不得善终。居后不争 老子认为人应有“居后不争”之心,尝谓:“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只有宽容、俭朴、谦让不争的人,方能具备道德勇气,进而博施于人,受人尊敬拥护而成大器。老子尝谓:“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只要人能舍弃争先争胜之心,深明“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之理。莫自恃聪明,锋芒太露,应抱持以退为进的处世态度,从而达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境界。寡欲 老子谓人应“寡欲”,故谓:“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人若怀有“可欲”、“不知足”之心,则贪念自生。只有孝孙“知足”带来的满足感,才是真正的满足。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沉醉于声色犬马和口腹物欲会使人神昏意乱,使身体的感官和灵性受损。故老子要求人“无欲”、“去欲”,故谓:“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又谓:“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于生活起居、待人处事应“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达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境界。政治观 无为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无为”,不能理解为无所作为。《淮南子·原道训》:“无为为之而合于道”。道家的“无为”,是清静自守之义,是道家以“道”修身所要达到的“合于道”的理想境界。能达到这种理想境界便无所不能为(无为而无不为)。 善为下 “古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仁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 知识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回答2:

老子学说中的核心思维模式是他的陵橡朴素辩证法思想。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游磨方面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老子直观地认识到事物能够向着各自相反的方向进行转化,存在着物极必反的基本原理。老子思想中其核心的概念范畴是尺磨旁“道”,老子通过对道的阐释,将矛盾普遍性及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及互相转化思想贯穿了起来,并由此建立起一套具有实践意义的处事哲学。老子通过讲述赤子之无知、无欲、无为, 凡人之有知、有欲、有为,圣人之无知、无欲、无为,通过这三无理念,最终达到他所期望的无为而为不为的思想。

回答3:

我一直认为,正如向正北方向可以走到北极,向正南方向也可以走到北极一样,我们在最先进技术与市场环境前提下探索管理之道时,也可以冲郑从古人的管理智慧中去寻求管理之道,或许会殊途同归,槐首共同发现一种理想的管理方式。

对老子产生兴趣源自他的一句话,‘治大国如烹小鲜’,我就想,以老子的严谨(虽然对老子的评价是始终无法定论,但都不可以否认,《老子》是一篇极其严谨的论述)说出这样豪壮的语言,一定是他心中对管理本身有了深刻的感悟,我也愿意相信,老子‘无为而治’的管理境界可以通过种种方式去实现。

于是我就尝试运用老子的学说去论述实现这一管理境界的可能。

我不大明白什么是老子所追求的理想世界,通过对老子的通篇阅读,也只能看出老子是在心中的理想社会应该是自然平和、无争无欲的太平世界。

如果按现代思想来分析,要使人类达到这个境界,可以有两个方向,一是物质的极大丰富,可以完全满足人类的需求,二是人类将欲望减至最少,少量的物质就可满足人类需求。老子选择了后者(在老子那个时代,人类能力相当低下,这或许是老子作此选择的因素之一,但放在生态环境日趋恶劣的今天来看,老子又好像有着超智慧的先见之明),

为实现这个理想的社会,老子确定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体系,实质上就是共同贫困的价值观
�0�2 �0�2价值观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0�2 �0�2 目的

不尚贤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 �0�2 �0�2 �0�2�0�2 �0�2 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 �0�2 �0�散明颂2 �0�2 �0�2 �0�2 �0�2 �0�2 �0�2 �0�2使民心不乱

回答4:

小国寡民宁静无为无为无不为

回答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