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在数十亿光年以外的太空,存在着一类天体,它与恒星和星系显著不同。其主要特点是:1、远距离。通常在数十亿光年以外,有的甚至远达百亿光年;2、小尺度。其大小一般远小于一光年,远大于恒星,但远小于星系。3、高亮度。其亮度比大型星系的总亮度还要高出许多,而且发出的总能量也远高于大型星系。由于这些特点,用一般的能量产生理论无法解释,便命之为“类星体”,意思是像恒星,但又不是恒星的东西。加之黑洞研究也渐入高潮,于是有人将二者联系起来,认为物质落入黑洞后,通过一条通道,又从类星体中喷涌而出,于是将其命名为“白洞”。同时,还有人说,黑洞与白洞之间的联系通道就是广义相对论中预言的、联系宇宙间不同区域的“虫洞”,如果能通过虫洞,就可以从宇宙一处,到达宇宙中距离遥远的另一处。这种说法,给了科幻作家无穷的想像力。
霍金的合作者罗杰·彭罗斯曾做过计算,黑洞的内部是关闭的,黑洞只有进,没有出。虫洞是不存在的。
到上世纪80年代后,对类星体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知道了它不是黑洞的反向物体,而是刚形成不久的星系中、仍处于剧烈活动中的星系核,由于中心剧烈的能量活动,形成了巨大的亮度,以至于看不到它周围的星系盘。它与黑洞也毫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