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镇的历史!!

2025-04-15 09:07:00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固镇历史      固镇地域开发较早,夏商时期为淮夷之地,自汉初起先后设县,至唐咸亨三年(672年)废尽。  西汉初年,于今县城南一公里(浍河南、铁路西)设置谷阳县,因位于谷水之阳而得名。谷水今淮河,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封岑淮为谷阳侯。南朝宋、齐时,为阳平郡、县治,北朝北魏太和七年改置谷阳镇。北宋称西故镇,金称西固镇。明清两代设巡检司和营汛,固镇驿为京宁古道凤阳至徐州间最大驿站。  固镇自古扼南北交通之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楚汉在固镇决战。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著名经学家、古文字学家许慎在此任氵交长;建安年间,曹操为争夺江淮在今曹老集安营扎寨,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淮西招讨使李显忠在陡沟大败金兵。清末,捻军在此奋战多年。1911年孙中山的北伐军在固镇大败清军。1925年,直系军阀孙传芳纠集五省联军与奉系军阀张宗昌在固镇激战。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盘据固镇8年,本地是共产党、国民党、日伪等三方军队争夺的战场。淮海战役期间,固镇是解放军阻击国民党南线援军的战略要地。淮海战役胜利后,本地又是解放军南下渡江的要道。  1985年7月,我县濠城集被确认为垓下遗址,并于次年7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答2:

 固镇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秦汉以后,多次设国、郡、州、县、镇。素有"东方滑铁卢战役"之称的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古战场便在今濠城镇境内,旅游及考古价值极高;汉高祖刘邦在此设立谷阳县,遗迹尚存,北魏太和年间改设谷阳镇,后演变为固镇,1965年划宿县、灵璧、五河、怀远边缘交界部分建立固镇县。
 垓下之战
  垓下位于今濠城沱河南岸,两千多年前,在这里发生了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争——楚汉相争中的垓下之战。
  公元前二O二年,楚汉战争后期,项羽率十余万大军退至垓下,以河为屏障,堆土为营垒,深堑拒敌。刘邦率数十万汉军四面包围,展开决战攻势。汉军夜唱楚歌,楚卒相继亡去,羽闻之,疑汉已得楚,帐中饮酒,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爱妃虞姬深明大义,弹剑哀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遂伏剑自刎,留下了“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项羽见大势已去,夜率八百子弟垓下突围,败至乌江,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遂乌江自刎,年仅三十一岁。 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它既是楚汉相争的终结点,又是汉王朝繁荣强盛的起点,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它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因其规模空前,影响深远,被列为世界著名古代七大战役之一,有“东方的滑铁卢”之誉。 “垓下遗址” 即古战场遗址于一九八六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答3:

固镇镇是安徽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镇、省中心建制镇、省环境优美乡镇、省生态示范镇。全镇面积89.94平方公里,人口4.2万人,辖15个村(街),耕地5.4万亩。 固镇区位独特。距六安城区45公里,居裕安西北商贸之重地,扼裕(安)霍(邱)两地之要冲,处沿淮行蓄洪区主范围,经济辐射半径35公里。
    固镇资源丰富。东、西汲河贯穿全境,交汇镇区,水质良好,水资源丰富,鱼、虾等水产品优味美;土壤肥沃,阳光充足,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属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劳动力充裕,涉足行业广泛。固镇产业优势明显。素有“中国白鹅之乡”美誉,年白鹅饲养量在55万只以上。曾是“全国四大羽绒集散地”之一,羽绒羽毛产、加、销一体化规模开发,近5000人常年从事羽绒羽毛专业经营业务。“皖西”牌羽绒色白朵大,通过国家工商局商标注册,系列产品已走出国门,畅销欧美、东南亚。固镇发展环境优越。六固专线为县乡一级公路,交通方便快捷;集镇区“一环五纵”建设框架初步形成,集镇规模达2.6平方公里,各项配套设施逐步完善;正在建设羽绒工业园,推行招商引资“一站式”服务和全程承办制,全面兑现相关优惠政策,具体项目“一事一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