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现有经济结构下整个世界经济已经失去平衡。
全球产业转移是发达国家将落后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再进一步向其他更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这是基于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内在规律,具有客观性、结构性、趋势性。产业的不断升级和落后产业的不断转移又决定了全球产业失衡的必然性,也决定了失衡的各种表现。
产业结构的转移形成的国际贸易和经济交流本身是符合市场规律的经济行为,能够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由于经济结构的不断变迁导致了国际贸易和经济交流的内容、方式等也必然不断变化,这客观上要求金融以及政治政策等制度安排能与之相适应。在生产力水平和经济交往都不发达的阶段,实行的是金本位制,各国不存在通货膨胀,也不存在汇率过高过低和操纵等问题。当经济发展到现在的全球化阶段,各国相继采用了信用货币,由于没有黄金的支持,各国货币可以任意调整汇率,尤其是处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本位币的美元。从布雷顿体系到牙买加体系,再到广场协议,美元一步步采用货币贬值的方式取得竞争优势。
可见,产业调整和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有效率的。无效的是不合时宜的国际金融体系和国际经济规则,导致了全球化的各种失衡,使各国在全球化中获得的利益相差很大。
1.全球化的本质决定了失衡的长期性、结构性和规律性
经济全球化的深层原因是资本的逐利本质所驱使的。资本为了追逐更大利润而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而落后的产业由于利润低而被转移到生产要素比较便宜的地区进行生产。保留在国内的先进产业可以创造更高的利润,而这又必然要求有更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和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被转移出去的产业提供的是更初级的产品满足一般的生活需求,参与组织生产的要素也是更低级的。
由此可见,产业全球转移的客观条件要求国家地区间存在发展水平的差距和要素的差别,资本的逐利本质是产业转移的驱动力。全球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是客观的、长期存在的,因此决定了全球产业转移和与其相应的经济失衡的长期性、必然性。
产业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又从发展中国家转移到更加不发达的国家,这种有层次的转移是一种不可改变的规律。这是从20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的发展历程验证了的模式,世界经济从美国经济的领先到欧州的复苏,再到日本的崛起,亚洲四小龙的腾飞以及东南亚的发展正是这样一条路线。
2.各国的贸易结构和贸易条件表现出失衡
全球产业转移规律决定产业根据层次不同依次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生产,这是由市场的规律决定的。发达国家具有更加先进的生产
力和生产要素,其组织的生产可以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而发展水平更低的国家由于生产力、生产要素和市场需求的因素决定了主要从事更低级的产品生产。这样就出现了不同层次的产品在不同的地区生产,形成了贸易结构的不平衡,发达国家以出口高技术深加工的产品为主,而发展中国家则以粗加工的初级产品为主。这样,贸易就在不同发展水平国家间展开了。由于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垄断和巨大购买力市场,使得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产品竞争力很低,贸易条件不断恶劣。
贸易条件的恶化又使得各国在贸易中的获利截然不同。发达国家掌握了先进产品的市场定价权,从出口中获得巨大的利润。而不发达国家都是落后产业,其出口的产品缺乏竞争力,因此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原材料,并以牺牲了环境为代价,获得的利润却非常少。
经济全球化和产业转移导致的贸易结构和贸易条件的不平衡同时也说明了技术换市场是行不通的,因为从事生产的要素条件是不可能完全转移的,特别是掌握先进技术的劳动力的自由转移受到了法律、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等各种条件的影响,因此各国只能进行与其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否则是不经济的和违背了经济规律的。当产业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后,再进行自主开发和产业升级,这是一个需要时间和技术的积累的必然的过程。
3.全球资金流动的失衡
经济的全球化必然伴随着资金或者说资本的全球化转移,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首先就是将其资本转
入发展中国家,然后购买设备、原料和雇佣劳动力进行生产。在产业转移的初期,资金流向表现为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即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的过程。
由于产业转移大多采用加工贸易或当地设厂生产的方式进行,很多企业都是两头在外,当产业开始赢利后,贸易收人和资本利得等资金都要回流到发达国家。而由于被转移国的产业升级而不断引进更加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使获得的加工费等微薄的利润也会进一步回流到发达国家。
另外,发展中国家由于惧怕金融危机的发生,一般都比较注重外汇的储备,因此赚到的外汇多采用集中管理的办法,进行外汇的管制。集中的外汇处于保值的目的又用于购买发达国家的债券,如国债和股票等,这又加重了资金的汇流。加之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不稳定,经常出现大量的投机热钱,一旦出现风吹草动,更是出现资本的狂逃,资金流动严重失衡。
因此,全球化也将导致资金流向的规律性失衡,资金和资本在发展中国家形成再流向发达国家。
4.贸易规则制定权的失衡
贸易规则的制定直接关系到各国在贸易中获得的利益。发达国家通过建立和控制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制定不平等的国际贸易规则和金融秩序来渔利。
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贸易失衡的调节机制就是其中很重要的规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布雷顿体系,使美元成为了世界通货而美国可以不用任何国际储备,而且当脱离与黄金挂钩后,美元在世界范围内流通必然造成美元的贬值,坐收铸币税。事实上美元从脱离双挂钩再到广场协议,美元一直都在贬值。本来起码应该由失衡双方共同承担的贸易逆差问题,结果在美国的强权下变成了顺差国单独承担的责任。
除此之外,美国还可以控制国际经济组织,利用技术优势,制定一些技术性和非技术性贸易壁垒等办法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百般刁难,目的是获取不公平的贸易利润。
5.国际贸易福利分配失衡
产业转移是由于产业升级后落后产业的剥离和转出,发达国家控制了生产中的关键要素,拥有资金和技术的优势,同时又是最终的消费场所,因此必然掌握产品的定价权,控制贸易规则的制定,使其有利于发达国家自己。发达国家还将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的价格压低,进口加工后生产出的最终产品又以较高的价格卖给发展中国家,从中赚取巨大利润。
另外,由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权失衡,而国际贸易规则直接影响各贸易参与方所能获得的利益,因此各国参与国际贸易所分得的福利是不一样的,发达国家从物美价廉产品的进口和大量低融资成本的资金流人获得了巨大利益。
6.区域经济合作日趋复杂,南北界限模糊
wT()框架下的多边贸易体制已经使得全球的大多数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壁垒大大降低,因此,通过这种体制来获得更进一步的传统意义上的贸易和投资收益的空间已经不大了。近年来,全球各地的区域
合作逐渐兴起,可以认为是寻求一种传统利益以外的更深层次的收益而出现的。从目前世界上比较成熟的模式来看,如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区域经济合作基本上是由一个或数个发达国家牵头,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有各种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参与,形成统一的贸易协定区域。这种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区域合作使得南北的界限更加模糊。
区域合作的形成是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在区域内形成国际生产网络的结果,可以更加合理的综合利用区域内的资源和要素,提高效率。比如东盟和中日韩(10+3)就是日、韩和中国台湾为龙头,处在产业的上端,东南亚进口处在中间,中国等国家则处在最低端的产品最终装配基地,从日韩和东南亚进口中间产品组装成成品出口到欧美,形成区域内的国际生产网络。这种模式的形成有利于区域内更加紧密的合作,尤其是可以提供多边体系下难以形成的公共品生产(如区域内的铁路、高速公路建设,环境的共同治理和能源合作,甚至共同的防御等)。
总之,全球化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是客观规律,决定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其中的地位,表面上的世界经济失衡掩盖了利益分配的巨大不平衡,发达国家从中获得了巨大利益;而反过来又指责中国等国家的贸易、汇率政策的不公平。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世界经济失衡的结构性、长期性和趋势性,那些获得利益的大国应该承担更多的调整责任,而不是情绪化、政治化的推委和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