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反拍照,背景是模糊的要怎么调的?

2024-11-08 11:59:0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单反拍照,拍出模糊的背景,需要调整相机的景深:拍摄物与背景尽可能距离远、镜头与拍摄物尽可能距离近、使用大光圈(光圈值f越小)、将变焦倍率(焦距)设置成最大。

光圈、镜头、及拍摄物的距离是影响景深的重要因素。当数字越低(即f/2.8, f/4),景深越浅,你的图像只有一小部分会聚焦,背景虚化越强烈。如果你有一个更高的数字(例如f/8, f11),你的图像就会有更多的焦点,拍出的照片整体会更清晰。

扩展资料:

景深的规则,后景深 > 前景深。

(1)、镜头光圈:

光圈越大,景深越浅;光圈越小,景深越深;

(2)、镜头焦距:

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浅;焦距越短,景深越深;

(3)、主体与背景距离:

距离越远,景深越浅;距离越近,景深越深;

(4)、主体与镜头距离:

距离越远,景深越深;距离越近(不能小于最小拍摄距离),景深越浅。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景深

回答2:

在摄影时,拍摄的照片呈现主体清晰、背景模糊的效果,被称为“散景”。

散景”(ボケ:bokeh)一词源于日语,形容模糊不清的样子,一般表示在景深较浅的摄影成像中,落在景深以外的画面,会有逐渐产生松散模糊的效果。

散景的出现,源于较浅的景深。

当相机的镜头对着某一物体聚焦清晰时,在镜头中心所对的位置垂直镜头轴线的同一平面的点都可以在胶片或者接收器上相当清晰的图像,在这个平面沿着镜头轴线的前面和后面一定范围的点也可以结成眼睛可以接受的较清晰的像点,把这个平面的前面和后面的所有景物的距离叫做相机的景深。

光轴平行的光线射入凸透镜时,理想的镜头应该是所有的光线聚集在一点后,再以锥状扩散开来,这个聚集所有光线的一点,就叫做焦点。当扩散到一定程度时,点扩散为可识别的一个圆,就是弥散圆。景深以外的地方,画面变得模糊。并越远越明显。

上图可见,光圈对景深的影响很大,光圈越大,则景深越小,因此著名的人像镜头佳能大眼睛85L的光圈达到f/1:1.2。

上面描述光圈时,使用1:1.2这个概念,而不是通常表述的1.2,就是因为光圈值其实是焦距与光圈开孔的比值。因此,同样孔径大小的光圈,在不同焦距上的光圈值是不一样的。由此可以认为,焦距越长,则景深越小,人像镜头的焦距通常是中长焦,比如85mm、100mm等,当焦距达到200mm时,如果光圈还是常见的1.8,那么这个镜头通常被称为“空气切割机”,画面中的人物如同是剪贴到另外一个背景上。

同样影响景深的,还有拍摄距离。目标越近,背景越容易虚化,更简单的,如果背景主动放在景深外面,则虚化更容易出现。

随着摄影实践,散景不仅是虚化,而且要利用虚化的作用,拍出美妙的效果。

制造精良的镜头,焦外画面柔和自然,“刀锐奶化”就是形容焦外如同奶油般化开。

与之相反的,就是“焦外二线性”,在测试镜头的MTF曲线图上,实线和虚线距离拉开,径向和切向聚焦不在一个点上。在焦内时不太明显,表现为色彩错位(颜色不正),在焦外表现为两个半重叠光斑散景。常见的就是诡异的空心异形光斑,如果光源不明显,可能感觉画面粗糙。折返镜头的焦外光斑就是典型的空心圆,被喜欢这种效果的摄友昵称为“甜甜圈”。

而镜头中光圈的形状,会影响焦外光斑,所以新的高档镜头会标榜9片圆形光圈等指标。

也有人特意用卡纸剪成图案,形成焦外的特殊光斑。

用心形的黑卡纸,烛光变成了一颗颗跳动的心。

摄影是一个创作的过程,熟悉器材,掌握规律,会获得丰厚的回报。

回答3:

按照一下几步操作即可得倒比较满意的效果
1 使用Av光圈优先
2 将光圈开至最大,即数值最小的位置
3 使用镜头长焦端
4 尽可能靠近被摄主体,如可能尽量使背景远离

回答4:

楼上讲了一大堆理论。我只能说,如果你用的是套机镜头,那么就别盼着能有多好的虚化效果了。想要好的虚化效果,要么买个大光圈定焦头,要么买个恒定光圈的长焦镜头吧。总的来说,光圈越大,焦段越长,背景虚化效果就越好

回答5:

,一般情况下,通俗说法为拍摄主体为对焦焦点,光圈为最大光圈时背景就会虚化。光圈越小,背景虚化的效果越小,到最小光圈时,主体背景都变清晰。 前体是相机与摄影主体的距离越近,光圈的影响越小,也就是说当相机离花最近时,不管最大还是最小光圈,背景都会虚化,只是照片的进光有变化,光圈越大时,照片更亮,光圈越小,照片会变暗,细节也就越多。